科研产出
纸型蕨菜加工工艺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研究纸型蕨菜加工的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方法]以蕨菜为原料,从添加剂的选择、用量和干燥条件等方面对其纸型产品的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大豆分离蛋白、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淀粉及甘油用量对纸型蕨菜品质的影响。[结果]添加0.2%大豆分离蛋白、0.2%海藻酸钠、0.3%羧甲基纤维素钠、5%淀粉、1.5%甘油、1.5%食盐,在60℃干燥70 min后再在80℃干燥15 min加工出的纸型蕨菜易成型,品质较好。[结论]纸型蕨菜的成功研制,丰富了纸型蔬菜的品种,为蕨菜深加工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苯胺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富集培养法从高阳印染厂排污口土壤中分离得到209株微生物,定向筛选获得2株能够高效降解苯胺的细菌(菌株Ani-4-15和菌株Ani-5-61)。这2株细菌在苯胺浓度为400mg·L-1的培养液中培养30h后,培养液中苯胺的降解率均可达到85%以上;在苯胺浓度为1000mg·L-1的培养液中培养30h后,培养液中苯胺的降解率达70%左右。通过浊度测定法对菌株Ani-4-15和Ani-5-61在苯胺选择性培养基中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菌株最佳培养时间分别为15h和18h,最适生长温度均为30℃,最适生长pH值分别为7.0和6.0,对苯胺的耐受浓度范围在100~3200mg·L-1之间。在温室条件下,通过在灭菌土中分别接入一定量的苯胺(苯胺含量分别为400、600、800和1000mg·kg-1)和苯胺降解菌(106个菌体·g-1土),48h时菌株Ani-4-15和Ani-5-61对苯胺的降解率分别高达93.4%和96.6%。通过16SrDNA序列分析法明确了两株细菌均为假单胞菌属,利用非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鉴定系统(API20NE)进一步鉴定到种,菌株Ani-4-15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菌株Ani-5-61为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


几种化学试剂浸种对隔年茄子种子发芽力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着重从发芽率、发芽势两方面入手,用不同浓度的CaCl2,Na2B4O7,(NH4)6Mo7O24,KNO3,H2O2,Vc,NAA,H2NCSNH2溶液对隔年茄子种子进行浸种处理,结果表明:CaCl2,Na2B4O7,(NH4)6Mo7O24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茄子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浓度为16.0 g/L的CaCl2的效果最好;Na2B4O7,(NH4)6Mo7O24的处理效果低于CaCl2且规律不明显;KNO3,H2O2对茄子种子的萌发没有促进作用,NAA能使幼苗的下胚轴膨大,Vc,H2NCSNH2强烈的抑制茄子种子的发芽力。


小麦品种抗麦红吸浆虫鉴定及抗性评价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4—2006年利用一套较完整的田间抗性鉴定方法,对425份生产推广品种(审定品种)、优质麦、区试品种及品种资源进行了抗麦红吸浆虫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系)对麦红吸浆虫的抗性差异显著,抗性较好的品种(系)有56份,其中高抗占13.18%、中抗占12.71%、低抗占23.29%、感虫占20.47%、高感占30.35%。在近年已审定品种中,石7221、良星99、1457、衡71-3、中麦9、石新822、石家庄11号7个品种对麦红吸浆虫均表现出较稳定的抗性。鉴定出对麦红吸浆虫抗性较好的新品系18份,没有鉴定出对麦红吸浆虫抗性较好的优质麦品种,其鉴定结果为生产和育种部门利用抗虫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城郊公路边菜田土壤和韭菜中重金属的空间变异特征
《华北农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传统统计和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70 hm2城郊公路边菜田土壤和韭菜中重金属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Cu,Zn,Pb和Cd总量一般随距公路距离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但其含量均未达到对土壤和作物构成潜在威胁的二级超标水平。韭菜可食部分Pb含量总体上也随距公路距离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距南边公路往北280 m和距西边公路往东90 m范围内韭菜可食部分Pb含量普遍超标。韭菜可食部分Pb含量普遍超标主要与土壤中Pb含量和韭菜叶片吸收尾气Pb有关;自南边公路往北和自西边公路往东韭菜可食部分Pb含量空间变异的差异,可能与树木遮挡差异对尾气Pb运动影响范围的不同有关。
狗尾草属野生近缘种的染色体鉴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07 CSCD
摘要:对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个种(青狗尾草S.viridis,法氏狗尾草S.faberii,轮生狗尾草S.verticillata、S.verticillifor-mis,金色狗尾草S.glauca、S.pumila、S.grisebachii、S.leucopila、S.parviflora、S.queenslandica等)50份狗尾草材料进行了染色体计数及倍性鉴定。发现狗尾草属中的青狗尾草均为二倍体,金色狗尾草S.glauca有四倍体和八倍体,轮生狗尾草S.verticillata有二倍体和四倍体,法氏狗尾草S.faberii为四倍体,S.pumila有二倍体和四倍体,S.grisebachii为二倍体,S.leucopila为二倍体,S.queenslandica为四倍体。本研究中对S.grisebachii、S.leucopila、S.queenslandica3个种是首次染色体倍性观察。发掘近缘种的有益基因是作物育种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搜集的谷子近缘野生种对谷子远缘杂交育种和谷子起源进化分析有重要意义。


丹参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55份不同来源的丹参材料,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标记,对丹参种质资源在DNA水平上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利用NTSYSpc 2.1软件采用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和计算遗传距离,构建遗传系统进化树。筛选得到的6对引物的扩增片段具有丰富的多态性,丹参种质资源存在很大的遗传变异,它们之间的相似系数为0.23~0.76,聚类分析将丹参种质资源分为4个主要类群。丹参种质资源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态性,AFLP聚类分析结果与表型特征不完全一致,可能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于表型的结果。
关键词: 丹参 种质资源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 遗传多样性


硝磺草酮和烟嘧磺隆对玉米不同品种的安全性评价
《中国第三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水稻化感作用论坛”论文摘要集 》 2007 CSCD
摘要:本试验于2005—2006年在北京郊区试验地,开展了硝磺草酮和烟嘧磺隆对夏玉米安全性方面的评价。试验为二因素试验,因素1为药剂处理,包括300克/公顷的硝磺草酮,120克/公顷的烟嘧磺隆和空白对照;因素2为北京、山东、河北、河南的46个主栽夏玉米品种。试验于玉米4—5叶期施药,喷液量为450升/公顷,4次重复。在施药后目测药害症状,施药后5天、10天和15天测量玉米株高;在玉米收获时测量玉米叶片数、地上部分干重、果穗干重、果穗长度、百粒重。两种药剂因作用机理不同施药后的药害症状也明显不同,硝磺草酮在施药后4天,玉米的叶片出现白化现象,而烟嘧磺隆在施药后5天,玉米的新叶出现不同程度地褪绿、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