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台农17"菠萝夏季催花技术研究
《中国南方果树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解决"台农17"菠萝品种夏季催花难的技术问题,采用乙烯利400、600,1 000 mg/L 1~2次,1.0%、1.5%、2.0%电石2次,1.0%、1.5%、2.0%电石2次+乙烯利600 mg/L 1次对菠萝植株进行催花研究,比较不同处理对开花结果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乙烯利催花处理植株的开花及果实成熟均比电石催花提早;单一乙烯利催花1~2次,菠萝抽蕾开花率在0~51.67%;单一电石催花2次,抽蕾开花率在82.22%~85.55%;电石两次+乙烯利1次催花,抽蕾开花率达98.89%~100%.电石及电石+乙烯利催花处理小果数目及果形指数极显著高于单一乙烯利处理.说明1.0%~2.0%电石2次+乙烯利600 mg/L1次(每次间隔2 d)是夏季"台农17"菠萝品种理想的催花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CRISPR基因编辑系统抗番木瓜曲叶病毒的植物转化载体的构建
《热带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双生科病毒具有毁灭性强、寄主多样、分布地域广等特点,一直是困扰世界农作物生产的一大难题.用物理和化学方法防治该类病毒不仅花费成本高,见效低,而且还可能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用分子手段培育抗病品种才是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结合最新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和GoldenGate克隆技术,设计并构建了抗番木瓜曲叶病毒基因编辑串联多切点表达载体.表达载体转入农杆菌AGL1后经注射本氏烟草叶片进行瞬时表达,48h后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能观察到有绿色荧光的出现,定位的位置为细胞核与细胞质膜.本研究为番木瓜抗曲叶病毒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薯MeNAC29、MeNAC30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NAC(NAM/ATAF/CUC)基因家族是广泛分布于陆生植物的一类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应答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该基因家族在木薯抗细菌性萎蔫病方面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RT-PCR技术从木薯cDNA中克隆了MeNAC29和MeNAC30基因,并采用qRT-PCR技术对抗、感种质受木薯萎蔫病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pv.manihotis,Xam)侵染后2个基因的表达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个基因均含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且均有保守的NAM结构域。MeNAC29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全长888 nt,编码295 aa。MeNAC30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全长870 nt,编码289 aa。接种木薯萎蔫病菌后,抗病种质中MeNAC29和MeNAC30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感病品种,表明这2个基因参与了木薯对细菌性萎蔫病菌的抗性反应。
关键词: 木薯 MeNAC29基因 MeNAC30基因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水杨酸对艾纳香活性成分、抗氧化酶活力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中药材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艾纳香植株不同部位叶片中活性成分L-龙脑含量、四种内源激素含量以及三种抗氧化酶活力对诱导剂浓度、采样时间的响应规律.方法:以浓度为0.01、0.1、1、10 mmol/L的水杨酸(SA)作为外源诱导剂,进行全株叶面均匀喷施处理,诱导后在24、48、72 h分别采集艾纳香植株不同叶位的叶片(嫩叶、成熟叶、老叶)样品,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叶片中L-龙脑含量,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叶片中的生长素(IAA)、脱落酸(ABA)、赤霉素(GA3)、玉米素(ZT)四种内源激素含量.结果:0.01 mmol/L SA诱导对艾纳香三个叶位叶片中L-龙脑积累效果较好;低浓度SA(0.01 mmol/L)能增强艾纳香三个叶位叶片中三种抗氧化酶的活力,其中POD和SOD随着时间的推移酶活力逐渐增强,在72 h时达到最高,而CAT在三个叶位中的活力变化复杂,无此规律;高浓度SA(≥0.1 mmol/L)减弱了三个叶位叶片中三种抗氧化物酶活力,浓度越高,减弱的现象越明显;低浓度SA(0.01 mmol/L)可促进艾纳香叶片中IAA、GA3和ZT的积累,这种现象在嫩叶和成熟叶中比较明显,而高浓度SA(≥1 mmol/L)对艾纳香三个叶位叶片中ABA的积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0.01 mmol/L水杨酸诱导既能够促进艾纳香叶片中L-龙脑的积累,又可以确保艾纳香植株正常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方灵芝子实体化学成分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南方灵芝子实体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部分中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并检测化合物α-糖苷酶抑制活性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结果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methoxyl-cyclo-(Phe-Ile)(1)、applanoxidic acid A methyl ester(2)、麦角甾-7,22E-二烯-3β-醇(3)、肉桂酸(4)、5α,8α-过氧桥麦角甾-6, 22E-二烯-3β-醇(5)、3,4-二羟基苯乙酮(6)、水杨酸(7)、苯甲酸(8)。其中化合物1为1个新的环二肽化合物,化合物2为1个羊毛甾新天然产物,化合物4,6,7和8首次从南方灵芝中分离得到。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4和8对α-糖苷酶具有抑制活性,其抑制率分别为36.8%,34.7%,化合物4,7和8具有一定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其IC_(50)分别为0.168, 0.458, 0.170 g·L~(-1),化合物1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41.1%。
关键词: 南方灵芝 化学成分 α-糖苷酶抑制活性 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藻酸钠/壳聚糖基橡胶树死皮康复营养剂微胶囊的制备工艺优化
《热带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橡胶树死皮已成为制约天然橡胶生产发展的重要因子之一,研发轻简、高效的死皮防治技术是目前生产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海藻酸钠/壳聚糖为壁材,橡胶树死皮康复营养剂主要有效成分为芯材,通过复凝聚反应将橡胶树死皮康复营养剂制备成微胶囊。以微胶囊的包封率、载药量为制备工艺优化指标,通过L16(45)正交实验得出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当壳聚糖浓度为2.0 mg/mL、营养剂用量为1 g,体系反应温度为40℃,pH为5,10%戊二醛用量为30 mL时,该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相对圆整、粒度分布相对均匀(10~40μm),其包封率达69.31%、载药量达14.35%。所得的最佳工艺制备条件为后期实现木质部埋植橡胶树死皮康复营养剂缓释微胶囊打下良好基础;为最终实现新型高效的橡胶树死皮康复技术应用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微生物种群与酶活性对草铵膦和草甘膦胁迫响应的差异
《农药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草铵膦和草甘膦对土壤微生物种群及酶活性的影响,为评价2种除草剂对土壤生态环境效应的差异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种群数量及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和酸性转化酶活性对50~500 mg/kg 5种不同质量分数草铵膦和草甘膦的胁迫响应。[结果]草铵膦和草甘膦对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种群的生长表现为低剂量促进高浓度抑制;对土壤真菌种群的生长表现为抑制作用;对土壤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也表现为抑制作用,且随药剂剂量提高逐渐增强;对土壤酸性转化酶活性草铵膦表现为低剂量促进高剂量抑制,草甘膦表现为随药剂剂量提高促进作用逐渐增强。[结论]土壤可培养细菌、真菌、放线菌,脲酶、酸性磷酸酶、酸性转化酶对2种除草剂胁迫的响应均表现为草铵膦敏感于草甘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艾纳香内生真菌Diaporthe sp.次生代谢产物
《微生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艾纳香内生菌J1中获得活性次生代谢产物。【方法】对菌株J1进行ITS序列分子鉴定,综合运用多种色谱技术对其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结合波谱学技术对其进行结构表征。【结果】经构建系统进化树,鉴定菌株J1为Diaporthe sp.,从该菌株大米培养基中分离得到7个单体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Dicerandrol A (1)、Dicerandrol B (2)、4,6-dihydroxy-1H-isoindole1,3(2H)-dione (3)、Cytochalasin H (4)、Cytochalasin J (5)、4,6-dihydroxy-2,3-dihydro-1H-isoindol-1-one (6)、Cerebroside C (7)。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中分得,化合物1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KCTC 1021具有非常强的抑制活性,MIC值为0.125μg/mL。【结论】Diaporthe sp.富含抑菌活性化合物,具有开发成微生物源农药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SCS-KFD66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中草药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 SCS-KFD66发酵液中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鉴定,并测定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凝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多种波谱方法对分离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分别采用DPPH法、Ellman比色法和PNPG法对化合物的自由基清除能力、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测试;采用96孔板微量法测定所得化合物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monocytogenes的抑制活性及最小抑菌浓度。结果从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 SCS-KFD66发酵液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epi-trans-4-hydroxylinalool-3,6-oxide(1)、trans-4-hydroxylinalool-3,6-oxide(2)、芦荟大黄素(3)、大黄素(4)、6-羟基芦荟大黄素(5)、原儿茶醛(6)、2,5-二羟基苯甲醛(7)、对羟基苯乙酸甲酯(8)、对羟基苯甲酸(9)、对羟基苯乙酸(10)、2-(4-羟苯基)乙醇(11)、对羟基反式肉桂酸(12)、反式阿魏酸(13)。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6、7、9~13都具有清除自由基活性,化合物4和6具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化合物6和7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化合物4具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抑制活性,MIC值分别为16、64μg/m L;化合物6具有抑制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单增李斯特菌活性,MIC值分别为64、128和128μg/m L。结论分离得到12个已知化合物和1个新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曲霉呋喃醇。
关键词: 海洋真菌 曲霉属 次级代谢产物 生物活性 大黄素 原儿茶醛 曲霉呋喃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