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幼龄胶林下不同材质套袋对菠萝高温日灼抗逆性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幼龄橡胶林下不同材质套袋对菠萝抗性的影响,本研究以‘金菠萝’为材料,采用白色无纺布袋、黑色塑料袋、珍珠棉网袋以及牛皮纸纸袋4种材质的果袋对菠萝果实进行套袋处理,以不套袋为对照(CK),比较了用不同材质果袋套袋处理对菠萝果肉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果肉细胞膜透性以及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采用珍珠岩网袋处理能够显著降低‘金菠萝’果肉中的丙二醛含量,并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细胞膜透性和可溶性糖含量,提高‘金菠萝’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本研究结果说明高温逆境下菠萝对套袋的生理响应,为菠萝抗性栽培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 菠萝(Ananas comosus) 套袋 抗逆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耐铝性不同的狗牙根在酸性土壤上的生长差异
《热带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将前期研究筛选出的5份耐铝及5份铝敏感狗牙根[Cynodondactylon(L)Pers.]种植于酸性土壤上,通过测定叶色、株高、分枝数及坪用质量等指标,研究其在酸性土壤上的生长差异.结果表明:在酸性土壤上生长28 d后,除相对株高外,耐铝种质和铝敏感种质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耐铝种质生长受抑制程度较小,而敏铝种质受抑制程度较大;耐铝种质在酸性土壤上可以保持较高的生长速率.本研究结果将为后续开展狗牙根的耐铝机理研究及耐铝品种的培育提供可靠的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坡度和埋深对橡胶林凋落叶分解及红外光谱特征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橡胶树凋落叶在橡胶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凋落叶的分解和养分释放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及指导高效施肥具有重要意义。在海南省天然橡胶主产区选取橡胶林地进行凋落叶原位分解试验,研究坡度和埋深对橡胶树凋落叶干物质分解特性、养分元素释放规律及其物质成分红外光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凋落叶分解速率明显受到坡度和深度的影响;分解9个月后,干物质残留率高低顺序为坡地覆盖(39.6%)>平地覆盖(26.8%)>平地埋深(11.2%)>坡地埋深(6.9%);凋落叶的损失符合Olsen指数衰减模型(P<0.01),各处理凋落叶干物质分解95%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29.3、20.5、12.8和13.2个月;各处理C/N比从最初的25.1下降到12.7、14.4、16.2和16.9。分解期间各处理养分残留率差异显著(P<0.05);分解9个月后,坡地覆盖处理S-I养分元素C、N、P、K、Ca、Mg的残留率最高,分别为10.9%、21.6%、10.7%、9.7%、10.4%、7.9%,而坡地埋深处理S-II最低,分别为3.8%、6.5%、3.4%、2.3%、0.8%、2.1%。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显示,凋落叶分解前后在3387 cm~(-1)、1734 cm~(-1)处的吸收峰强度明显减弱,表明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多糖、脂肪族等碳水化合物遭到分解;1050 cm~(-1)处的吸收峰向低频方向位移了17 cm后变为1033 cm~(-1),表明分解破坏了凋落叶原有的可溶性糖和纤维素C—C键和C—O键伸缩振动。综上所述,埋深处理有利于加速凋落叶物质分解和养分元素释放速率;建议橡胶树生产中将凋落叶与表土混合或压青处理,提高橡胶林养分循环效率。
关键词: 橡胶林 凋落叶 分解 营养元素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脂肪源对红螯螯虾幼虾生长性能、消化酶活力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脂肪源对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幼虾生长性能、肌肉组成、肝胰腺消化酶及免疫酶活力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饲料脂肪源,为红螯螯虾幼虾专用人工配合饲料的配制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以鱼油、豆油、花生油、玉米油和菜籽油作为脂肪源配制5种等氮等脂等能饲料,喂养红螯螯虾幼虾8周后,取样测定其生长性能(存活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肌肉组成(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肝胰腺消化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及免疫功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力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等相关指标.[结果]不同饲料脂肪源对红螯螯虾幼虾存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下同);菜籽油组红螯螯虾幼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鱼油组(P<0.05,下同),而豆油组、花生油组和玉米油组与鱼油组间无显著差异.不同饲料脂肪源对红螯螯虾幼虾肌肉成分和肝胰腺消化酶活力均无显著影响,但以豆油作为脂肪源时更有利于提高肝胰腺的消化酶活力.不同饲料脂肪源对红螯螯虾幼虾肝胰腺的SOD、ACP和AKP活力均无显著影响,但在T-AOC方面,豆油组和花生油组显著高于菜籽油组.[结论]菜籽油作为单一脂肪源时红螯螯虾幼虾生长性能受到抑制,肝胰腺T-AOC相对较低,因此不宜选用菜籽油作为红螯螯虾幼虾饲料的单一脂肪源;以玉米油、豆油和花生油替代鱼油对红螯螯虾幼虾的生长性能、消化酶活力和免疫功能均无显著影响,且使用豆油和花生油时肝胰腺T-AOC相对较高,即豆油和花生油可作为替代鱼油的植物脂肪源.
关键词: 红螯螯虾 饲料 脂肪源 生长性能 消化酶 免疫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皮种子中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全齿复活线虫致死活性研究
《中国药房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分离、鉴定黄皮种子中香豆素类化合物,并研究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全齿复活线虫致死活性。方法:采用柱层析、反相硅胶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黄皮种子的香豆素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氢谱(1H-NMR)、碳谱(13C-NMR)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分别以阿卡波糖、阿维菌素为阳性对照,采用对硝基苯基-α-D-吡喃葡萄糖苷(PNPG)法和贝曼漏斗法分别对上述化合物进行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全齿复活线虫致死活性考察。结果:从黄皮种子中共分离鉴定出7个香豆素类化合物,分别为7-羟基香豆素(Ⅰ)、黄皮呋喃香豆精(Ⅱ)、Lansiumarin-C(Ⅲ)、Claucoumarin A(Ⅳ)、ClausenalansiminA(Ⅴ)、(E,E)-8-(7-羟基-3,7-二甲基-2,5-二烯基)补骨脂(Ⅵ)、Dihydroindicolactone(Ⅶ)。在质量浓度为0.25 mg/mL时,化合物Ⅰ、Ⅲ、Ⅴ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分别为(32.4±1.9)%、(37.1±6.0)%、(39.5±1.1)%;在质量浓度为2.5 mg/mL时,化合物Ⅰ、Ⅳ的线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0.5%、47.9%。结论:香豆素类化合物Ⅰ、Ⅲ、Ⅴ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化合物Ⅰ、Ⅳ具有全齿复活线虫致死活性。其中,化合物Ⅲ、Ⅴ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化合物Ⅳ的全齿复活线虫致死活性均为首次发现。
关键词: 黄皮 种子 香豆素类化合物 分离 鉴定 α-葡萄糖苷酶 全齿复活线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常规杀虫剂组合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及其经济性评价
《环境昆虫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比较7种常规杀虫剂组合对玉米田草地贪夜蛾的防效、喇叭口受害率以及用药经济性关系。表明了乙基多杀菌素SC+苏云金杆菌SC、甲维盐EC+苏云金杆菌SC和甲维盐EC+虱螨脲EC这3种组合,对草地贪夜蛾防效较好,14 d后,对低龄幼虫防效达93.7%~95.69%,高龄幼虫防效达93.49%~97.07%。乙基多杀菌素SC+苏云金杆菌SC、甲维盐EC+苏云金杆菌SC、甲维盐EC+虱螨脲EC和氯氰·辛硫磷EC+虱螨脲EC等组合,在药后14 d喇叭口受害率显著降低,仅8.33%~11.67%。对防效和植株止损投入比分析认为,考虑用药经济性,推荐氯氰·辛硫磷EC+虱螨脲EC的处理组合,能获得较好的防效;在防治预算充足条件下,推荐甲维盐EC+苏云金杆菌SC、苏云金杆菌SC和甲维盐EC+虱螨脲EC能达到更好地防治目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加工阶段香草兰豆荚的广泛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基于LC-MS/MS的代谢组学方法,对加工过程中的香草兰豆荚中代谢物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通过聚类分析、样本相关性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表明鲜豆荚(FVB)与杀青豆荚(BVB),发汗豆荚(SVB)与干燥豆荚(DVB)的组间差异比较小,其余各组的组间差异比较大。差异倍数分析表明,和FVB相比,其他豆荚上调的代谢物主要是黄酮类物质,并且以糖苷类物质为主。而下调的代谢物以核苷酸及其衍生物为主。火山图显示SVB与CVB差异显著的代谢物是最多的,有256种。FVB与SVB的上调差异显著的代谢物是最多的,有102种。只有FVB与BVB的上调差异显著代谢物的数量高于下调差异显著代谢物。当和FVB相比时,各阶段差异显著代谢物变化如下:上调的黄酮类化合物在BVB、SVB、DVB、CVB均包含黄酮、黄酮醇、黄酮碳糖苷、黄烷酮,而下调的还包含黄酮-木脂素;上调的脂质及其衍生物在SVB、DVB、CVB中包含脂质-甘油磷脂、脂质-甘油酯、脂质-脂肪酸,而BVB只包含脂质-甘油磷脂;上调的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在SVB中最高,达到12种,DVB、CVB阶段呈下降趋势,分别为7种和3种,下调的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随着加工的进行逐渐增多,陈化阶段多达16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GC-MS法分析黄皮叶和假黄皮叶中挥发油成分的差异
《中国药房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分析黄皮叶和假黄皮叶中挥发油成分的差异。方法:通过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黄皮叶和假黄皮叶中的挥发油。然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进样分析获得总离子流图,采用HPMSD化学工作站对总离子流图中各色谱峰进行质谱扫描后,通过检索比对图谱库NIST Version 1.7鉴定两种药材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从黄皮叶、假黄皮叶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了43、31个成分,相对质量分数总和分别为97.59%、98.57%。其中,相对质量分数超过1%的成分分别有19、18个,均主要为倍半萜类;相对质量分数超过5%的挥发油成分分别有7、5个,在黄皮叶挥发油中主要以(-)-斯巴醇(12.35%)和(E)-5-{(1R,3R,6S)-2,3-二甲基三环[2.2.1.02,6]庚烷-3-基}-2-甲基戊-2-烯醛(14.70%)为主,在假黄皮叶中主要以(E)-倍半水合桧烯(24.94%)和1-(1,5-二甲基-4-己烯基)-4-甲基-苯(16.15%)为主。两者中共有挥发油成分4个,分别为α-蛇麻烯、(E)-5-{(1R,3R,6S)-2,3-二甲基三环[2.2.1.02,6]庚烷-3-基}-2-甲基戊-2-烯醛、石竹烯氧化物和(-)-斯巴醇,两者中共有成分含量差异均不大。结论:黄皮叶和假黄皮叶挥发油中成分类型基本相似,但具体成分组成和含量差异较大,不可相互替代使用。
关键词: 黄皮叶 假黄皮叶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水对冰菜生长、营养品质影响及叶片多胺物质耐盐响应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海水对冰菜生长、营养品质的影响及多胺对海水的响应,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在海水浓度(20%,30%,40%,50%,60%)处理下,冰菜生长、营养品质及多胺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当海水浓度≤30%时,海水对冰菜株高、根长、叶片数、叶面积及生物量影响较轻,当海水浓度≥40% 时,各生长指标开始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冰菜营养种类和含量丰富,当海水浓度≤40% 时,冰菜各项营养指标影响较小,其中总黄铜含量>0.05 mg/g,EAA含量>8.22 mg/g;多胺在海水胁迫表现为随海水浓度的增加亚精胺、精胺含量明显增加,腐胺含量减少,能够对海水胁迫作出积极响应.冰菜中营养成分丰富,当海水浓度≤30% 时,可以保障冰菜产量与营养品质;多胺是提高冰菜耐盐性的重要生理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杧果细菌性干枯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中国南方果树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细菌性干枯病是发生在广东杧果产区杧果上的一种新病害,为明确该病的病原菌种类,通过稀释涂布法分离和纯化、致病性测定,并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病原菌的种类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杧果干枯病病样中分离获得的菌株NY01,革兰氏染色呈阴性,菌体杆状,最适培养温度28℃,最适pH值7.0~7.2。刺伤接种到健康杧果叶片,4 d后叶片呈现典型病斑。以菌株NY01的DNA为模板,扩增获得的16S rDNA片段,经BLAST分析,菌株NY01 16SrDNA序列与Sphingomonas sanguinis(登录号KT766073)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达到99.63%。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菌株NY01鉴定为血红鞘氨醇单胞菌S.sanguinis。血红鞘氨醇单胞菌能够引起杧果细菌性干枯病在国内属首次报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