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参薯茎叶营养成分和饲用价值分析
《饲料工业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评定参薯茎叶的饲用价值。对21个参薯品系茎叶的营养成分含量及单宁含量进行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参薯茎叶有着良好的营养水平和评价结果,干物质基础的含量平均值分别为:粗蛋白质19.55%、粗脂肪2.70%、粗纤维25.16%、粗灰分9.23%、酸性洗涤纤维33.76%、中性洗涤纤维50.73%、无氮浸出物43.36%、单宁0.66%。RFV和GI的均值为115.20和3.37,分别达到2级和3级饲料标准。其中粗蛋白质水平良好,均值高于甘薯蔓、柱花草和特级牧草标准;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粗脂肪含量与甘薯蔓和柱花草有着相近的含量水平,同时有着较低的单宁含量,居于适量的单宁含量标准(0.5%~5.5%)。研究显示参薯茎叶具有饲用的潜质,可以作为饲料开发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剑麻悬浮细胞体系的建立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获取良好的剑麻悬浮细胞体系,以剑麻无菌幼苗嫩叶为诱导材料,对剑麻胚性愈伤组织的获得,建立细胞悬浮系和影响悬浮细胞增殖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幼叶在培养基为MS+2.0 mg/L 2,4-D+1.0 mg/L 6-BA上诱导的愈伤组织,经1~2次继代培养后获得了颗粒状、浅黄色的胚性愈伤组织;接种于液体培养基接种量为2 g (鲜重),继代周期为7 d,经4~5次继代震荡培养建立了细胞悬浮系,细胞生长符合"S"型曲线,细胞浓度可达6.1×105~4.6×106个/m L以上;在悬浮细胞生长前期,pH值明显下降,在细胞对数生长期,pH值略有升高,并趋于平缓;最适宜的细胞悬浮培养基为(MS+1.5 mg/L 2,4-D+4.0 mg/L6-BA+350 mg/L水解酪蛋白, 30 g/L蔗糖, pH值为5.8)。通过建立剑麻悬浮细胞培养体系的方法,为进一步应用于剑麻悬浮细胞转化体系和多倍体育种等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砖红壤上优化施肥对线椒产量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蔬菜生产中片面追求高产,过量施用氮肥非常普遍,引起水体或大气污染。本文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农户习惯施肥为对照,研究了减氮对线椒产量和植株地上部氮素积累量的影响,同时结合~(15)N标记肥料的微区试验,研究了肥料氮的去向。结果表明:以农民习惯施氮肥450 kg/hm~2为对照,减氮30%后线椒产量略增加,但差异不显著。~(15)N标记肥料的微区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氮肥用量处理的线椒整个生育期果实、茎和叶的氮素总累积量几乎相等,农民习惯施氮肥较多,主要增加了土壤中的0~40cm残留量和表观损失量,大量残留的氮可能在线椒收获后被雨水淋失,环境风险大。氮肥利用率无论通过差值法还是~(15)N示踪法计算,都是减氮30%处理显著高于习惯施氮。因此目前海南线椒生产中,相比农民习惯施氮肥450 kg/hm~2减少30%氮肥施用非常必要,既不会影响产量,还可减轻环境污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益智新品种“琼中1号”的选育研究
《中药材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选育综合性状优良的益智新品种。方法:采用系统选育法,对其生物学性状、物候期、农艺性状、产量和药材品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品比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选育出优良品种进行申报审定。结果:益智新品种"琼中1号"果穗长,平均干果产量为295.34 g/丛,比同龄的对照品种增产53%;干果挥发油含量为1.17%,高于对照品种和中国药典标准。结论:该品种具有长势旺盛、分蘖能力强、座果率高、果穗长、果形一致、果实饱满、产量高等优良特性,可间种于橡胶、槟榔、松树等经济林或次生林下,最适宜种植区为海南琼中、白沙、五指山、儋州、陵水、保亭、屯昌、万宁等县市,也适宜在很多较温暖湿润气候区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芒果果实bHLH家族转录因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bHLH家族作为植物中较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在真核生物生长发育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芒果果实转录组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出87个bHLH家族蛋白,其中酸性蛋白所占比例较大,大部分为不稳定蛋白,且均为不含信号肽的亲水性蛋白,除CL10714.Contig1为膜结合转录因子外,其余均不含跨膜结构。芒果bHLH蛋白结构域有多个氨基酸位点保守性较高,87个芒果bHLH蛋白中73个(83.91%)具有E-box结合功能。GO分析发现芒果bHLH蛋白共注释到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3大类功能的17个亚类。进化树分析发现芒果bHLH蛋白与拟南芥有较高的保守性,并基于进化树对部分bHLH蛋白的功能进行了预测。本研究结果将为下一步芒果bHLH蛋白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杀虫单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残留行为和风险评估研究
《植物保护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保杀虫单在甘蔗上的安全科学使用,本研究分别于2015和2016年度在海南和广西开展了9%杀虫单颗粒剂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试验和最终残留试验.残留消解试验结果表明,杀虫单在甘蔗植株中的半衰期为17.3~30.1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7 d;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杀虫单在甘蔗蔗梢、蔗茎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皆低于LOQ(0.02 mg/kg).综上,在甘蔗苗期按照3 375 g/hm~2沟施9%杀虫单颗粒剂1次,甘蔗蔗梢和蔗茎中杀虫单的最终残留低于我国的限量标准,对人类的暴露风险较低;而且土壤中杀虫单残留对非靶标生物蚯蚓的环境风险也较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内生真菌HND5菌株抗香蕉枯萎病菌相关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基因簇的鉴定
《植物保护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帚枝霉属内生真菌Sarocladium brachiariae HND5菌株具体的抑菌活性物质,在全基因组测序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生物信息学对抑菌活性物质合成基因簇进行定位,通过聚类分析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对基因簇合成产物进行鉴定,并通过基因缺失突变构建及代谢组分析确定具体的抑菌活性物质.结果显示,HND5菌株共含有7个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non-ribosomal peptide synthetase,NRPS)基因簇,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基因簇29合成产物为噬铁素,基因簇30合成产物为类环孢霉素类抗菌多肽;系统发育树结合生物信息学结果显示基因簇30合成产物与已知环孢霉素结构差异大,为一个新型非核糖体多肽;将基因簇30 NRPS基因缺失突变后,HND5菌株丧失抑菌活性;同野生型菌株相比,基因簇30 NRPS基因缺失突变体缺失一个分子量为887.54 Da的多肽类物质.表明HND5菌株的抑菌活性物质为一个分子量为887.54 Da的新型类环孢霉素非核糖体多肽,基因簇30负责该多肽的生物合成.
关键词: 内生真菌 香蕉枯萎病菌 抑菌多肽 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杧果炭疽病菌CgCBH Ⅰ基因克隆及其在侵染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杧果炭疽病菌中克隆外切葡聚糖酶CgCBH Ⅰ基因,分析其在侵染过程中的作用,明确CgCBH Ⅰ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为揭示外切葡聚糖酶CgCBH Ⅰ基因在杧果炭疽病菌在侵染寄主过程中的致病机制打下基础。提取杧果炭疽病菌基因组,扩增CgCBH Ⅰ基因DNA和cDNA,采用TMHMM软件等分析CgCBH Ⅰ基因的生物信息学;qRT-PCR分析CgCBHⅠ基因在杧果炭疽病菌侵染嫩叶过程中的表达情况。CgCBH Ⅰ基因DNA全长1 746 bp,编码的CDS全长1 584 bp,编码527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55.32 kD,等电点(pI)为5.55,含1个纤维素酶保守结构域,不存在跨膜结构,存在1个信号肽,属于分泌型蛋白;其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15.37%,延伸链占18.03%,β-转角占4.55%,无规则卷曲占62.05%,与C gloeosporioides Nara gc5外切葡聚糖酶基因的氨基酸序列(XP-007283944.1)相似度达89%。qRT-PCR分析发现CgCBH Ⅰ基因在整个侵染过程中均持续高效表达。杧果炭疽病菌CgCBH Ⅰ基因编码外切葡聚糖酶是一种分泌型蛋白,在杧果炭疽病菌侵染杧果叶片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胶孢炭疽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病原菌致病相关功能基因及其调控等方面的研究,为揭示该菌致病机理及其与芒果之间的互作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也为发展芒果炭疽病新的防治靶标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杧果炭疽病菌 外切葡聚糖酶基因CgCBH Ⅰ 侵染过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橡胶树四倍体来源鉴定及不同倍性叶片解剖结构比较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5对SSR引物,采用基于PCR的毛细管电泳法鉴定14株人工诱导四倍体的来源,并采用2种切片方法比较橡胶树不同倍性叶片的厚度差异.结果表明,14株四倍体中9株为同一无性系,另有5株为同一无性系或全同胞子代,14株四倍体的同源二倍体的亲本之一为热研73397.橡胶树二、三、四倍体间的叶片、上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的厚度差异极显著(P<0.01),且随着倍性的增加而增加.二、三、四倍体鲜叶厚度分别为159.98±16.04μm、188.52±16.29μm、204.21±16.45μm,叶片石蜡切片厚度分别为139.94±13.22μm、169.53±15.07μm、180.84±26.71μm.以鲜叶厚度177.81μm或石蜡切片厚度160.70μm为临界值可以区分人工体细胞诱导四倍体橡胶树获得的二、四倍混合群体中的二倍体和四倍体.不同倍性的叶片结构紧密度和栅海比大小排序均为:三倍体>四倍体>二倍体,叶片结构疏松度大小排序为:二倍体>四倍体>三倍体.本研究结果为橡胶树多倍体资源的鉴定和多倍体育种策略选择提供了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壤凿形深松铲的设计与试验
《农机化研究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南方红壤旱作区土壤黏性强、比阻大的现状,为减少深松铲的红壤土黏附量和降低牵引阻力,设计了一种红壤凿形深松铲。在深入分析红壤条件下深松铲受力情况的基础上,确定了影响红壤凿形深松铲黏附阻力和牵引阻力的结构参数及其取值范围。同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入土角、铲柄刃口夹角、铲柄厚度和铲柄侧面宽度对黏土量和牵引阻力的影响规律,得出红壤凿形深松铲的最佳结构参数组合:入土角β为4 0°、铲柄刃口夹角γ为6 0°、铲柄厚度σ为4 0 mm、铲柄侧面宽度B2为100mm。同时,基于最佳结构参数组合优化深松铲,设计了掘齿型和半轴型铲头。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标准型、掘齿型、半轴型铲头3种红壤凿形深松铲牵引阻力的跃动区间分别为11~16kN、13~17kN、9~12kN;与标准型相比,掘齿型的黏土量减少4.2%,牵引阻力增加6.24%~15.15%,半轴型的黏土量和牵引阻力分别减小30%和18.21%~18.64%,确定了铲头形状为半轴型。该研究为适用于南方红壤旱作区耕作机具的设计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