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东海与南海的黄鳍马面种群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集东海区黄鳍马面 (Thamnaconushypargyreus) 7批样本共 56 0尾 ,南海区 4批样本共 330尾 ,用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判别函数以及等级聚类分析等数值分析方法 ,对其第二背鳍、臀鳍、左右胸鳍等计数性状和头长 /体长、头长 /体高、体高 /体长等量度性状进行检验和分析 ,并结合生态系方法对两海区的种群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东海与南海的黄鳍马面为 2个种群 ,称之为东海种群和南海种群 ,并提出了东海种群资源的管理意见。


关于合理开发崇明岛海水养殖产业的设想
《现代渔业信息 》 2001
摘要:崇明岛是我国第三大岛,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适宜于海水养殖业的开发。当前,如何合理开发崇明岛海水养殖产业?是上海市水产界共同关心的热点。本文作者结合崇明岛地理环境条件,因地制宜提出合理开发崇明岛海水养殖产业的设想,以飨读者。


红海湾礁滩增殖的初步研究
《水产科技 》 2001
摘要:红海湾位于北纬22°33~22°50;东经114°52~115°34′,10m 等深线以浅海域面积有3万 ha,散布有菜屿岛、龟龄岛、江牡岛、芒屿岛等数十个岛屿及干出礁。岸线长度35.47Km,岸相以岩礁生境为主。海水年平均温度为22.3℃,海水盐度变化范围在23~34之间。礁栖生物种类多,


钻井噪声与振动对草鱼摄食和生长转换效率的影响——Eggers胃含物法在现场模拟研究中的应用
《生态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首次将 Eggers胃含物法应用于钻井噪声与振动污染对草鱼影响特征的现场模拟实验中。结果主要阐明 :( 1 )钻井噪声与振动的污染特征 ,定量描述了污染源距离与钻井噪声或振动等效声级之间的关系 ;( 2 )草鱼排空率实验中 ,消化道内含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为 St=4 .997e- 0 .3 2 0 2 t,瞬时排空率为 Rt=0 .32 0 2 g W· W/ ( kg· h)。 ( 3)钻井噪声与振动污染对草鱼最大摄食量、生长和生长转换效率均有显著影响 ,但影响程度却有所差别。 ( 4 )草鱼摄食、生长均随钻井噪声与振动强度增大呈减小趋势 ;其中摄食量较为敏感 ,但对生长的影响程度却远大于摄食


东海区海洋捕捞产量的时间序列分析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东海区 195 6~ 1995年计 4 0年的海洋捕捞产量统计数据 ,研究东海区小黄鱼等 10个主要种类渔业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 :东海区主要种类渔业发展过程符合渔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即经历未开发、开发中、成熟和衰退 4个阶段 ,且主要种类如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马面等渔业大多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 ,从而预测其发展趋势 ,并提出必须加强渔业管理、控制捕捞强度等使渔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措施。


黄海Ti鱼限额捕捞的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0多年在黄海中南部Ti鱼(Engraulis japonicus)越冬场进行的声学/拖网调查生物量评估结果,利用调谐有效种群分析方法(VPA)对黄海Ti鱼资源种群动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提出了Ti鱼限额捕捞工作内容和程序框架.并根据2001年Ti鱼生物量情况推荐,F0.1为0.7时,Ti鱼总允许可捕量(TAC)不超过10万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