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华鲟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海洋与湖沼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进行了连续3年(1995-1997)共70尾来源于长江水系中华鲟样本遗传分析。共用了40个 10bp长的随机引物,在 26种可供分析的引物中,只有OPK01、OPK02、OPK03、OPK09、OPK14和OPQ08RAPD-PCR产物有多态现象,多态引物占23%。26个引物中共扩增出108条稳定的DNA带。其中12条带为多态带,多态座位比例为11.1%。个体间遗传距离变动为0.951 0-1.000 0,平均为0.974 3。 1995、1996和1997年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032 7、0.0312和 0.035 4。 3年样本的综合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033 4。比较而言,中华鲟天然群体核DNA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仍较低。


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上)
《科学养鱼 》 2000
摘要:南美白对虾肉质鲜美 ,具有生长速度快、盐度适应范围广、抗病力强等特点 ,适合于人工高密度养殖 ,其产量已进入世界三大高产虾种之列。在我国适合于南至南海、北到山东的广大海淡水地区养殖 ,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品种。我国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始于台湾省 ,大约自1995年开始 ,1998年形成高潮 ;而大陆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始于1998年 ,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海南等地 ,至1999年广东省养殖面积达到5000亩 ,粗养塘亩产可达250公斤 ,精养塘最高产量可达700公斤 ,亩收入超千元。为了使广大读者尽快掌握这一新品种的养殖技术 ,本刊分三期详细介绍其生物学、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等 ,希望能对您的生产有所帮助


热带大西洋公海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物上钩率的分析
《水产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报道 1 994年 1 1月至 1 996年 1 0月 (4~ 7月除外 )金丰 2号延绳钓船在中部大西洋公海 (0 9°N~ 0 5°S ,1 8°W~ 34°W )钓捕渔获物和各月经济鱼种上钩率的状况。经过鉴定共有 2 7种鱼类和一种海龟。在 2月的北纬渔场和 1 2月上半月在南纬西部渔场 (0 1°S~ 0 5°S ,2 4°W以西 ) ,大眼金枪鱼的上钩率达到高峰值 ,均大于 8‰ ,其它期间在钓捕海域上钩率在 2‰~ 8‰之间 ;在 1 1月、1 2月的北纬渔场和 1 2月上半月在南纬西部渔场 ,黄鳍金枪鱼的上钩率均大于 4‰ ,而在南纬中部渔场 (0 1°S~ 0 5°S ,2 4°W~ 1 8°W )黄鳍金枪鱼的上钩率最低 ,小于 1‰ ;箭鱼的上钩率在钓捕海域大体在 2‰以下 ,其它低经济价值的鱼上钩率几乎都小于 1‰。本文探讨了影响上钩率的因素。


我国鲤鱼遗传改良研究概况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0
摘要:我国鲤鱼遗传资源丰富,并且重视鲤鱼的开发利用和遗传改良。常用的鲤鱼遗传改良技术包括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引种驯化等,近些年来,细胞核移植、细胞融合、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发展很快。遗传改良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


海水养殖自身污染机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海洋环境科学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近年来海水养殖自身污染方面的研究作了全面的综述 ,探讨了投饵养殖和非投饵养殖两种类型 ,特别是贝类养殖、网箱养殖、池塘养殖模式自身污染产生的机制和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并提出了防止和减轻自身污染的对策


用PAPD方法分析太湖大银鱼、太湖新银鱼和寡齿新银鱼的亲缘关系
《中国水产科学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6~ 1997年 2年中在太湖 6个水域采集到大银鱼 (Protosalanxchinensis)、太湖新银鱼(Neosalanxreganius)和寡齿新银鱼 (Neosalanxoligodontis) ,并发现其中有 2个样品的RAPD图谱与其它样品的图谱有很大差异 ,进一步的DNA分析结果表明 ,这 2个样品不属于大银鱼、太湖新银鱼和寡齿新银鱼的其它种银鱼 ,表明太湖中可能存在 5种银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