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37份福建山药地方品种主要性状遗传变异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9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当前主栽的福建山药地方品种资源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为优质地方山药资源的开发和品种选育奠定基础.[方法]以37份福建山药地方品种资源为材料,对24个主要性状进行观测分析,并采用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21.01%~68.26%,块茎相关性状变异范围大于地上部茎叶,描述型性状的多样性指数范围在0.281~1.349,地上部生长势、块茎形状、表皮光滑度、须根数的多样性指数大于1.相关性分析表明,叶片、叶柄长势、茎粗均可以反映地上部植株生长势的强弱,地上部的生长势强弱又与地下部块茎产量密切相关,因此,可从地上部的生长发育情况初步推断产量.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0%,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43.76%,主要反映地上部茎叶长势和地下部产量构成.聚类分析可将37份福建山药按基原分成4类,其中以参薯类群的表型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结论]福建山药地方品种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块茎多样性大于茎叶,地上部长势与产量相关性状互相影响.


福建省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2019年4月引起福建省南平市某猪场的育肥猪出现鼻塞、流鼻涕、呼吸时伴有鼾声、鼻梁弯曲变形等症状的病原,本研究通过采集30份发病猪的鼻腔拭子进行细菌分离纯化、鉴定以及采用特异性PCR对分离菌分型鉴定,同时分析其致病性。结果显示,从鼻腔拭子中分离出28株多杀性巴氏杆菌(Pm),分型PCR鉴定结果显示27株分离菌为荚膜D型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T~+Pm),1株分离菌为荚膜A型Pm,表明D型T+Pm为该次致猪发病的主要病原菌;利用特异性PCR方法对Pm进行脂多糖(LPS)基因型检测,鉴定结果显示该猪群感染的Pm LPS基因型全部为L6型;致病性实验结果显示该菌株能导致二元长白猪的肺脏呈熟肉样病变,病理组织切片显示有轻度水肿,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伴少量散在出血。本研究获得的T+Pm对二元长白猪具有明显的致病性,为今后深入开展T+Pm致病机理、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控技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萎缩性鼻炎 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 分离鉴定 致病性


低温贮藏对油(木奈)果实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19
摘要:目的 研究适宜低温贮藏对油果实采后综合贮藏品质的影响.方法 以室温为对照,测定采后贮藏期间各项理化指标变化,评价低温贮藏对油果实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与室温贮藏相比,(4±1)℃低温贮藏能显著抑制果实采后腐烂率和质量损失率上升,有效延缓贮藏中后期果实硬度下降和丙二醛含量积累;可延缓果实贮藏后期可滴定酸、总糖和维生素C含量下降,维持蔗糖含量.结论 低温贮藏可有效延缓油?果实采后贮藏品质劣变.


台湾水稻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正确认识台湾水稻生产效率的变化及引起变化的原因。【方法】利用DEA与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及灰色关联度分析,研究台湾2002—2016年15县市的水稻生产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分解指数,以及各指数之间的关联系数。【结果】(1)台湾水稻生产效率整体处于较高水平(0.970),第一期水稻的生产效率(0.974)略高于第二期(0.966);(2)不同县市水稻生产效率不同,宜兰县、新竹县、新竹市、彰化县、嘉义县市和台东县生产效率均达到1,处于较高水平;(3)台湾水稻生产效率增长波动较大,第一、二期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别为0.987和0.955,每年降幅分别为1.3%和4.5%,总体呈退步状态;(4)台湾第一、二期水稻生产率的变动与技术进步的关联系数分别为0.746 9、0.893 2,与技术效率变化的关联系数分别为0. 583 2、0.605 6,水稻生产率的变化主要受技术进步的影响,受技术效率变化的影响较小。【结论】台湾水稻生产效率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呈退步状态,其变动主要受技术进步影响,政策调整效果初显,效率的损失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弥补。
关键词: 台湾 水稻 生产效率 DEA Malmquist生产力指数


城郊体验型农业休闲园规划探讨——以福州市闽侯白沙上寨农业休闲园概念策划为例
《安徽农学通报 》 2019
摘要:该文以福州市闽侯白沙上寨农业休闲园概念策划为例,通过对资源现状的分析,以营造多形式休闲玩赏一体的城郊体验型农业休闲园为规划目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依托生态生产本底,探讨了分区原则、设置与项目安排等,为城郊体验型农业休闲园的规划及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热风干燥温度对大豆植物蛋白提取得率及加工品质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大豆热风干燥温度对大豆加工品质的影响,为高品质大豆加工产品的研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东北大豆为原料,经50、60、70、80、90、100℃干燥10 min后机磨脱皮,以未热风干燥大豆为对照,检测大豆水分含量和脱皮率、蛋白提取率、脂肪氧化酶活力(LOX)及感官评价等指标,分析热风干燥温度对大豆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随着热风干燥温度的提高,大豆含水量、蛋白提取率呈下降趋势,脱皮率呈先快速上升后趋于平缓的趋势,LOX酶活逐渐降低,豆腥味逐渐减弱而炒豆香气逐渐增加。【结论】研究认为适宜热风干燥温度为80℃。此条件下干燥10 min,大豆脱皮率达99.61%,植物蛋白提取得率为90.64%,豆腥味减弱并出现淡淡的炒豆香。LOX酶活虽受部分抑制,但仍保持较高的水平,在热风干燥工序未能达到完全饨化酶的效果。


福建甘薯病毒病病原鉴定及主要病毒多样性
《微生物学通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病毒病是甘薯的一种重要病害,给甘薯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生产中甘薯病毒病病原种类复杂多样。【目的】明确福建甘薯病毒病种类、分布及流行,对主要病毒进行多样性分析。【方法】从福建主要甘薯种植区采集病毒病样品,利用PCR/RT-PCR的方法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病原检测,获得病毒序列,利用MEGA 6.0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遗传分析。【结果】从福建7个甘薯产区鉴定12种甘薯病毒,包括9种RNA病毒: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甘薯G病毒(Sweet potato virus G,SPVG)、甘薯C病毒(Sweet potato virus C,SPVC)、甘薯2号病毒(Sweet potato virus 2)、甘薯褪绿斑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fleck virus,SPCFV)、甘薯潜隐病毒(Sweet potato latent virus,SPLV)、甘薯轻型斑点病毒(Sweetpotatomildspeakingvirus,SPMS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3种DNA病毒:甘薯卷叶病毒(Sweet potato leaf curl virus,SPLCV),甘薯无症状1号病毒(Sweet potato symptomless virus 1,SPSMV-1),甘薯杆状DNA病毒B (SPBV-B)。SPFMV、SPCSV、SPVG和SPLCV检出率最高,分别为50.28%、41.90%、35.75%和24.58%,CMV检出率最低,为2.79%,未检测到甘薯C-6病毒(SweetpotatoC-6)和甘薯轻型斑驳病毒(Sweetpotatomild mottle virus,SPMMV)。福建甘薯主要以2-6种病毒复合侵染为主,单一侵染率占14.39%,2种以上复合侵染占85.61%。福建SPFMV分离物存在EA、O和RC3种株系,SPCSV分离物存在WA1种株系,未发现EA株系,甘薯卷叶病毒分属于2个不同的株系群。【结论】福建甘薯病毒种类多样,以复合侵染为主,且存在多种株系,遗传结构复杂。


甘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不同类型甘薯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为甘薯种质资源的传播途径分析、分类鉴定、有效利用及杂交亲本选择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好、扩增条带清晰且重复性好的ISSR引物,利用其对129份甘薯种质材料进行扩增,通过DPS 7.05计算不同种质间的遗传距离,并采用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以筛选获得的20条ISSR引物对129份甘薯种质材料进行扩增,共获得232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30条,多态性条带比例达99.14%,平均每条ISSR引物扩增出11.60条条带。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5份野生种平均遗传距离为0.4637,124份甘薯栽培种平均遗传距离为0.1805。野生种与地方品种、引进品种和育成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4688、0.4618和0.4643;而在124份栽培种中,地方品种与引进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最大(0.2024),引进品种与育成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最小(0.1673),地方品种与育成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978。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在遗传距离为0.3200时可将野生种与栽培种完全区分开;5份野生种在遗传距离为0.3200时又被划分为4个类别;124份栽培种在遗传距离为0.2000时可划分为6个类别,其中,新种花、福菜薯18号和黄皮9号3个品种各自单独组成一个类群(第Ⅰ、Ⅱ和Ⅴ类),金山57、豫薯8号和瑞薯1号组成第Ⅲ类;第Ⅳ类包含93个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第Ⅵ类由25个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组成。【结论】不同类型和不同来源地的甘薯种质资源间存在较大遗传差异,以野生种与栽培种间的遗传差异最大,而栽培种间又以地方品种和引进品种间差异较大,即地方品种资源在我国甘薯育种亲本选择利用方面还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ISSR分子标记是一种适用于甘薯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的理想分子标记。
关键词: 甘薯 种质资源 ISSR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