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农杆菌介导几种不同马铃薯外植体转化研究
《种子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黄金薯微型薯和中薯8号微型薯,中薯8号无菌苗茎段和Desiree无菌苗茎段为外植体,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FAD2基因转化马铃薯,并对影响转化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转化植株经PCR检测分析,最终获得黄金薯微型薯阳性植株3株,转化效率为13.3%;中薯8号微型薯、中薯8号无菌苗茎段、Desiree无菌苗茎段各2株,转化效率分别为25%、15.4%、25%。确定FAD2基因已整合到马铃薯基因组中。用马铃薯茎段转化比用马铃薯微型薯转化效率高,且工作量和污染相对较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夏软腐病防治药剂的筛选
《农技服务 》 2021
摘要:为筛选防治半夏软腐病的高效低毒药剂,对四霉素、申嗪霉素、宁南霉素等14种药剂进行室内盆栽和大田防治试验,测定各药剂单独施用或组合施用对半夏软腐病的防治效果。室内盆栽防治试验结果表明,0.3%四霉素水剂和35%氟环嘧菌酯悬浮剂对半夏软腐病防治效果最好,防效分别为82.40%和79.11%,两者差异不显著。其次是3%细刹水分散粒剂+0.136%芸苔素可湿性粉剂、3%细刹水分散粒剂+30%甲霜噁霉灵水剂和30%噁霉灵水剂+沃丰素水剂+大蒜油乳油+0.5%小檗碱水剂,防效分别为65.93%、61.53%和61.53%;大田试验结果表明,35%氟环嘧菌酯悬浮剂防效最好,防效达77.83%,与其他处理均存在显著差异性;其次是3%细刹水分散粒剂+30%甲霜噁霉灵水剂和0.3%四霉素水剂,防效分别为70.76%和66.82%,两者差异不显著。生产防治大田半夏软腐病推荐交替轮换使用或复配使用0.3%四霉素水剂和35%氟环唑·吡唑醚菌酯悬浮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鉴别稻谷霉菌污染的研究
《食品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建立一种快速鉴别稻谷霉菌污染的方法,研究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以150份未污染霉菌的稻谷样品和150份污染霉菌的稻谷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剔除异常光谱和光谱预处理,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鉴别模型。结果表明:运用基于马氏距离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剔除异常光谱36个,最佳光谱预处理方式为分位数标准化处理,采用基于联合x-y距离的样本集划分法,将剩余264份样品划分成训练集和验证集。建立的鉴别模型,最佳主成分数为4,其R2cv值为0.9220、R2val值为0.9184和正确率为98.48%。将外部验证集样品的光谱,代入建立并优化好的鉴别模型中,判定正确率为100%。因此,该研究所建立的鉴别模型识别能力强,可以用于稻谷中霉菌污染的快速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新老两代糯高粱品种(系)干物质及氮素积累转运差异分析
《作物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贵州省新老两代酒用糯高粱品种(系)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其产量、干物质及氮素积累转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年代更替,贵州省酒用糯高粱产量、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总量逐步提高,新品种较老品系2年平均分别增加25.5%、23.4%和35.2%;新品种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占比平均分别为32.6%和31.2%,显著高于老品系;新品种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对籽粒产量的贡献平均分别为65.2%和49.6%,较老品系分别提高10.2%和12.2%;新品种的干物质、氮素转运量分别较老品系增加12.1%和32.5%,其中新品种的叶干物质和氮素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分别较老品系提高3.0%和4.1%。同时贵州糯高粱花后干物质、氮素积累量和转运量与产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花后氮素积累与转运能力的增强促成了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从而提升了贵州糯高粱新品种的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燕麦属植物核糖体DNA染色体定位及45S rDNA的系统进化分析
《作物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于缺乏明确的二倍体供体信息,燕麦属植物的起源和系统进化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方法,检测45S rDNA和5S rDNA在燕麦属不同倍性植物染色体上的位点信息;并依据已公开的45S rDNA ITS区全长DNA序列构建分子进化树。探讨燕麦属植物在不同基因组中45S rDNA的位点变化、进化规律以及分化机制,为探究燕麦属物种的起源与演化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麦蛾卵对南方小花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环境昆虫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方小花蝽Orius strigicollis作为一种广食性捕食性天敌昆虫,可高效控制蓟马、蚜虫及螨类等多种害虫,极具生防潜能。但目前国内南方小花蝽商业化进程相对滞后,其中未找到适合的饲料来源是主要的限制因素之一。本研究以新鲜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卵和紫外线处理的麦蛾卵作为饲养南方小花蝽的替代猎物,以南方小花蝽的天然猎物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为对照,通过比较其发育历期、存活率及寿命等生物学指标,组建生命表来评价麦蛾卵对南方小花蝽的饲喂效果。结果发现:以新鲜麦蛾卵、紫外处理麦蛾卵和西花蓟马饲喂的南方小花蝽若虫发育历期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取食新鲜麦蛾卵的南方小花蝽若虫存活率(60.5%)高于其他两种猎物;同时,饲喂新鲜麦蛾卵的南方小花蝽雌虫寿命(37.3 d)和雄成虫寿命(23.0 d)以及产卵量(74.0粒)均最高,其次是紫外处理麦蛾卵,而西花蓟马最低;饲喂新鲜麦蛾卵的南方小花蝽存活率、净增殖率(47.91)、内禀增长率(0.10)、周限增长率(1.11)和世代平均周期(36.5 d)均大于饲喂紫外处理麦蛾卵和饲喂西花蓟马,且种群加倍时间也以饲喂新鲜麦蛾卵的南方小花蝽最短(6.57 d)。本研究结果表明麦蛾卵可作为南方小花蝽饲养的替代猎物,且以新鲜麦蛾卵为最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马铃薯氮素营养估测及验证
《生态学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8—2019年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以马铃薯为试验材料,连续2年开展不同氮素水平(0、120、240、300和360 kg·hm-2)田间试验。2018年采用数码相机分别在块茎形成期和块茎膨大期获取冠层图像数据,并同步采集植株,测定其氮素营养指标,分析冠层数码参数与氮素营养指标的相关性,筛选氮素营养指标估测的最优冠层数码参数,构建氮素营养指标的估测模型。利用2019年相同独立氮素水平试验,对上述方程模型精度进行验证并绘制1∶1线性关系图。结果表明:块茎形成期,冠层数码参数R/B(红光和蓝光比值)较其他冠层数码参数能更好地表征马铃薯氮素营养状况;块茎膨大期,冠层数码参数R/B、G/B(绿光和蓝光比值)和NBI(红光标准化值)均可表征马铃薯氮素营养状况,其中以R/B较好;利用2019年独立试验验证方程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预测值和实测值的R2分别为0.911和0.888,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685和25.115,相对误差RE分别为12.92%和23.41%,模型预测精度较好。数字图像技术可以进行马铃薯氮素营养的评估预测,评估时期为块茎形成期和块茎膨大期均可,最佳的预测参数为R/B,参数预测的最佳方程模型为直线方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喷施磷酸二氢钾对桂热芒10号果实品质的影响
《农技服务 》 2021
摘要:为贵州芒果品种桂热芒10号果实品质提升提供施肥依据,在不进行常规施肥管理条件下,比较桂热芒10号果实膨大期分别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200倍液、500倍液、1 000倍液、清水3次的成熟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度、总糖、维生素C、β-胡萝卜素、固酸比、糖酸比等7个品质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喷施磷酸二氢钾的桂热芒10号的果实品质较清水差异显著,喷施磷酸二氢钾能显著提高可溶性固形物、总糖、β-胡萝卜素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度,改善酸甜口感,提升营养品质,且以喷施磷酸二氢钾500倍液效果最佳。桂热芒10号的可溶性固形物与可滴定酸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固酸比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总糖含量、维生素C、β-胡萝卜素、糖酸比相关不显著;可滴定酸度与固酸比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总糖含量、维生素C、β-胡萝卜素、糖酸比相关不显著;总糖含量、维生素C、β-胡萝卜素、固酸比、糖酸比间相关不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种生物农药对茶轮斑病病原的室内毒力强度
《农技服务 》 2021
摘要:筛选对茶轮斑病病原(Pestalotiopsistrachicarpicola)抑制活性较好的生物农药,为茶园精准合理施药及替代化学农药防治茶轮斑病提供参考,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在100μg/mL浓度下测试寡糖-乙除丁子香酚外,其余4种生物农药的抑制率均优于对照药剂春雷霉素(18.70%),其中,以寡糖-乙蒜素最高,为78.74%;香菇多糖其次,为67.48%。寡糖-乙蒜素和香菇多糖的EC50分别为25.32μg/mL和43.31μg/茶轮斑病建议推广使用寡糖-乙蒜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