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物联网的数字温室环境自动调控系统设计
《江苏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目前数字温室环境远程测控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如缺少控制策略的制定或无法修改设备控制过程中的参数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数字温室环境自动调控系统.该系统主要分为基础设施层、数据交互层、服务层和应用层.基础设施层包含传感器感知设备、控制终端设备、视频监控设备、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等硬件设备.数据交互层实现传感器和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存储和数据分发等功能.服务层作为系统协调控制的集成中心,实现数据融合、分析、策略规则和报警机制等功能.应用层提供温室环境参数和设备状态实时查询、远程控制、控制计划和策略的设置,以及报警等功能.试验表明该系统功能全面,界面友好,操作简单,能够满足温室环境远程测控系统的基本需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几种典型土壤酸碱缓冲容量测定方法的比较
《江苏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测定土壤酸碱缓冲容量,可以评价土壤抗酸化能力,了解土壤酸化过程,为修复酸化土壤提供依据.以中国部分典型地域的潮土、红壤及太湖地区水稻土为对象,对测定土壤酸碱缓冲容量的酸碱滴定法和培养法进行比较分析,探索适合测定不同土壤类型土壤酸碱缓冲容量的方法.结果显示,使用无CO2蒸馏水、CaCl2(0.01 mol/kg)浸提土壤(土水质量比为1.0:2.5),运用HCl和NaOH滴定法分析的pH(H2O)、pH(CaCl2)在突变范围内与酸碱加入量呈极显著线性相关(P<0.01;CaCl2浸提的红壤pH除外).利用CaCO3和H2 SO4培养法分析则发现,初始反应为酸性的土壤,其pH值与酸碱加入量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5),但潮土和乌栅土除外.研究结果表明,以无CO2蒸馏水进行浸提,运用HCl和NaOH进行滴定的方法测定土壤酸碱缓冲容量对不同土壤类型都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利用该方法对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太湖地区水稻土酸碱缓冲容量进行测定发现,各施肥处理土壤酸碱缓冲容量为19.6~24.8 mmol/kg;太湖地区黄泥土酸碱缓冲容量受土壤有机质含量及阳离子交换量的影响,增施猪粪和施用过磷酸钙是提高该土壤酸碱缓冲能力的重要举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苏北地区稻麦周年生产力品种组合筛选
《江苏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筛选江苏苏北地区稻麦周年生产力优势品种组合,选用16个主栽水稻品种和12个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6月15日、6月22日2个水稻播期处理;11月10日、11月30日2个小麦播期处理,探讨早播、晚播条件对水稻和小麦各产量要素及稻麦周年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各水稻及小麦品种产量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武运粳21号、淮稻12号、连麦7号受播期影响最小.不同水稻品种构成的稻麦组合在迟播条件下周年产量损失波动较大,稻麦周年产量受水稻影响较大.其中,以华粳8号、武运粳21号、盐粳16、中稻1号和淮稻12等为代表的水稻与各小麦品种构成的周年产量受迟播影响较小.中稻1号和徐麦35的组合无论是在早播还是迟播条件下,周年产量均最高,可作为优势组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杨麦间作系统枯落物持水能力对地表径流氮流失的影响
《生态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太湖流域杨麦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对系统内不同枯落物蓄积量持水能力及对地表径流中不同形态氮流失效应进行定位观测,结果表明:随着枯落物蓄积量的增加,蓄积量为0.4 t·hm–2最大持水量、最大拦截量和有效拦截能力>0.2 t·hm–2>0.1 t·hm–2,最大持水量的变化范围为2.35—12.93 t·hm–2,最大拦截量变化范围2.17—10.95 t·hm–2,有效拦蓄能力在1.80—9.10 t·hm–2之间;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呈对数关系(R2>0.90),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R2>0.99).枯落物蓄积量越大,对地表径流量及地表径流中不同形态氮流失的削减效果越显著.而2种间作密度下,A1处理对地表径流中TN、NO3–-N和NH4+-N的削减效果>A2;径流中以NO3–-N流失为主,TN、NO3–-N和NH4+-N流失量随枯落物蓄积量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蓄积量越大,差异越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小麦品种(系)在苏北盐渍化中低产田的适应性
《江苏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观测21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系)在苏北盐渍化中低产田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等相关指标,研究分析不同小麦品种(系)在苏北盐渍化中低产田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系)在苏北盐渍化中低产田的产量及适应性差异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盐渍化中低产田小麦有效穗数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小麦小穗数、穗粒数以及千粒质量也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聚类分析将供试小麦品种(系)分为4个类群,分别为高产品种(系)、较高产品种(系)、中产品种(系)、低产品种(系),其中扬麦25、宁麦23、宁麦21属于高产品种.主成分分析也表明,扬麦25、宁麦23、宁麦21的综合得分高,适应性较好,产量较高,是适合在苏北盐渍化中低产田推广种植的小麦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沼液与有机肥配施对稻田磷、钾素径流损失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沼液、有机肥配施对稻田磷、钾损失的影响,拟明确降低稻田磷、钾元素损失的最佳配施措施.以太湖水稻土为研究对象进行盆栽试验,设置了空白对照(CK)、常规化肥(CF),100%沼液氮替代(N1),75%沼液+25%猪粪有机肥氮替代(N2),50%沼液+50%猪粪有机肥氮替代(N3)和100%猪粪有机肥氮替代(N4)6个处理,测定施肥后稻田田面水以及径流磷、钾浓度和流失量.结果显示,各施肥处理径流磷损失量大小依次为N4>N3>N1>CF>N2,其中N4处理最高,达到P?44.99?kg/hm2,N2处理最低,为P?3.94?kg/hm2,仅为前者的8.76%;各施肥处理径流钾损失量大小依次为N1>N3>N4>N2>CF,最高为N1处理的K?43.48?kg/hm2,最低为CF的K?24.78?kg/hm2;各施肥处理产量无显著差异,处于同一水平.综合比较而言,N2处理可在保持一定产量的基础上显著降低径流磷、钾流失的风险,是一种比较适宜的施肥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养密度对肉鹅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家畜生态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试文旨在研究饲养密度对内鹅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选取20日龄健康三花肉鹅84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M2组(2只/m2)、M3组(3只/m2)、M4组(4只/m2)和M5组(5只/m2),每组6个重复.试验期50 d.结果 显示:(1)M5组肉鹅的羽毛损伤程度及僵鹅发生比例均显著高于M2组(P<0.05);(2)M5组肉鹅在饲养期间采食量显著低于其他密度组(P<0.05),但各组肉鹅试验全期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3)与M2组相比,M5组肉鹅50和70日龄的平均体重显著降低(P<0.05),50日龄的脾脏系数显著升高(P<0.05),肝脏重显著降低(P<0.05);(4)70日龄时,肉鹅血糖浓度随饲养密度增加而下降,且M5组显著低于M2组(P<0.05),但其它血清生化指标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5)与M2组相比,70日龄时M4和M5组SOD水平显著降低(P<0.05),M5组TAOC水平显著降低(P<0.05).试验结果表明,较高的饲养密度影响肉鹅生长性能,加深羽毛损伤程度,高密度养殖更容易导致肉鹅机体出现氧化应激损伤.M2组肉鹅生长状况良好,M5组肉鹅生长状况较差.
关键词: 饲养密度 生长性能 血清生化指标 抗氧化能力 肉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多元种植模式的应用现状
《江苏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系统阐述了玉米连作、玉米与小麦和豆科作物的轮作、玉米与特粮特经作物的多元多熟间套种等种植模式的应用情况,分析了各种植模式在农业生产中的变化趋势和保障农业安全发挥的积极作用.指出种植比较优势指数推动了小麦玉米轮作和玉米连作模式大面积应用,在宏观政策和市场的影响下,玉米与豆科作物轮作的种养模式应用面积不断增大;在光温资源丰富的区域,玉米与特粮特经作物组装多元多熟种植模式不仅培肥地力、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种植效益,也可以缓解豆科作物、蔬菜作物等的连作障碍,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节本、增效、可持续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废弃物基水热炭改良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环境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物炭农田回用是实现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碳封存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水热碳化技术由于在炭产率、能耗及生产过程中的烟气排放等方面显著优于常规热解碳化技术而受到关注.为实现农林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明确水热炭农田应用对作物生产力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原状土柱模拟试验和表征分析,研究了4种不同类型改良水热炭对两种典型土壤的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及可能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锯末水热炭和秸秆水热炭经物理或生物改良后,在两种类型土壤上均能够增加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减少氮素损失,且其效应不受水热炭添加量影响(5‰,15‰;质量分数).与对照相比,水热炭添加处理的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分别提高9.2%~20.7%和7.7%~17.0%.高C/N比的锯末水热炭更有利于高肥力土壤水稻氮素吸收量的增加;而低肥力土壤由于限制性因子较多,受水热炭类型的影响较小.通过对水热炭的表征分析发现,其表面养分元素丰富;水洗或生物改良后其表面孔隙结构有较大改善,C元素相对含量明显降低,N和O元素相对含量明显增加,这对养分的固持/供应可能产生影响.因此,水热炭改良后孔隙结构的改变和N、O元素含量的增加可能是其施用后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增加的关键驱动因素.结果说明,水热碳化材料改良后应用农田可以在实现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同时,提高作物生产力,减少农田氮素环境损失.
关键词: 农林废弃物 资源化利用 水热碳化 作物生产力 氮素吸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