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改性生物炭制备条件对磷吸附性能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高性能磷吸附材料,实现污染水体磷元素的高效回收利用,以食用菌菌渣为原料,研究改性条件对生物炭磷吸附性能的影响,分别为:KOH改性生物炭(BCK)、镁改性生物炭(BCM)、钙改性生物炭(BCC)、钙镁改性生物炭(BC/CM)及鸡蛋壳改性生物炭(EC).实验对比发现:(1)热解温度是影响磷吸附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同温度制备的生物炭吸附性能差异较大.在600—900℃温度下制备的生物炭中,800℃条件下制备的生物炭吸附性能最佳,这是因为较高的温度有利于生物炭孔隙率的提高,但温度过高时亦会导致生物炭孔隙结构的坍塌;(2)鸡蛋壳与菌渣直接混合制备的生物炭一步实现扩孔与金属氧化物负载,磷吸附能力高于另外3组处理组,去除效果最佳,钙镁双金属浸渍改性生物炭对磷的吸附效果显著优于镁改性及KOH改性,4种改性生物炭的磷吸附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EC>BC/CM>BCC>BCM>BCK;(3)在蛋壳与生物炭的比例小于2?1时,改性生物炭的磷吸附能力随蛋壳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然而,进一步增加蛋壳的添加量会导致碳含量的降低,且CaO在生物炭表面的沉积会破坏生物炭的多孔结构,降低其对磷的吸附能力.此外,实验还发现以蛋壳与生物炭比例为1?1制备的生物炭对磷的吸附能力最高,可达159.69 mg·g?1,是未改性生物炭的5倍.这些结果表明,蛋壳改性生物炭在废水中磷的回收利用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水稻飞防中的农药飘移和施药人员暴露
《农药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施药时农药雾滴飘移规律以及施药作业人员职业暴露情况,依据喷雾飘移田间测试国际标准ISO22866和人体暴露贴片测试法,对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和电动背负式喷雾器在水稻田喷施氯虫苯甲酰胺和苯醚甲环唑时的农药雾滴飘移量及施药作业人员人体农药沉积量进行了对比测试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在本试验环境条件下,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在作业速率4 m/s和作业高度1.8 m参数下施药时,在距施药区下风向边界0~30 m范围内地面均有农药飘移性沉积,30 m处氯虫苯甲酰胺飘移率为0.9%,而背负式喷雾器施药的飘移量则主要集中在距施药区0~3 m区域内,3 m以外区域飘移率均≤0.6%;背负式喷雾器在距施药区5 m以及10 m远处空中不同高度的飘移量均小于0.001μg/cm2,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在距施药区5 m远处空中的飘移量大于10 m处,并且在垂直分布上,距冠层2 m左右(无人飞机的飞行高度)处飘移量最多.结合两种施药机具的雾滴粒径(背负式喷雾器DV50值为149.4μm,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DV50值为115.3μm)分析,无人飞机的雾滴具有更高的飘移潜力.由于实现了人机分离,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进行作业时人体暴露量很低,而背负式喷雾器施药时对作业人员身体各部位均会造成一定的暴露,其中以手前臂和腿部正面暴露最为严重,在施用苯醚甲环唑时,右前臂背面暴露量最高,达到15.19μg/cm2.本文中针对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喷雾作业时在下风向的飘移沉积研究方法和试验结果,以及对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施药过程中职业暴露的研究,可为农药喷雾作业缓冲区距离确定和人员作业安全评估提供参考.
关键词: 植保无人飞机 水稻 雾滴飘移 缓冲区 施药人员 农药暴露 氯虫苯甲酰胺 苯醚甲环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噬菌体在细菌耐药性传播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畜牧与兽医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细菌耐药性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问题,对于耐药性传播机制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已知的可以介导细菌耐药性/耐药基因水平转移的机制包括转化、接合转移和转导等,其中质粒等可转移元件在细菌耐药性传播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已经得到共识,而对于噬菌体介导的耐药性转导作用及机制关注较少.噬菌体是一种感染细菌的病毒,其在生态环境中广泛存在,其对细菌基因组的多样性和细菌的进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噬菌体的类型、前噬菌体分布、噬菌体与耐药基因的共存现象、噬菌体介导的耐药基因转移证据及其分子机制、噬菌体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等方面,指出有必要重新认识噬菌体对于细菌耐药性发展的重要性,并对噬菌体/耐药性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热解温度生物质炭对羊粪堆肥过程氮素损失的减控效果
《农业工程学报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高温堆肥中氮素损失的有效控制技术,以2种不同热解温度制备的稻壳生物质炭为堆肥添加剂,与羊粪、食用菌渣混合,进行了43 d的堆肥试验.设置了3个处理,羊粪与食用菌渣质量比9:1混合体作为预备物料,在预备物料上分别添加450、650℃热解的生物质炭(占预备物料质量百分比15%)为B1、B2处理,在预备物料上添加未热解的稻壳(与生物质炭等体积)为CK处理.监测了堆肥体的温度、NH3挥发、N2O排放、pH值等参数变化动态,分析了不同热解温度生物质炭在堆肥中的保氮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B1、B2处理促进了堆肥初期的温度快速上升,堆肥体初次升温至55℃所需时间分别较CK缩短了2、6 d,B2处理的促升温、增温效应优于B1处理;堆肥43 d后,CK、B1与B2处理的NH3挥发累积量分别为378.12、117.22、94.16 mg/kg,N2O排放累积量分别为13.9、26.3、23.6 mg/kg,氮素损失率分别为47.8%、34.1%,30.5%;与对照组相比B1、B2处理增加了堆肥体N2O排放,降低了堆肥体NH3挥发,整个堆肥过程中N2O排放累积量远小于NH3挥发累积量,添加生物质炭对堆肥过程氮素损失表现为正向的减控作用,B1、B2处理的氮素损失率分别较CK处理降低了28.66%、36.19%,B1、B2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堆温快速上升、氮素损失控制等指标,B2处理对羊粪堆肥过程保氮效果优于B1处理;堆肥工程中应用生物质炭减控氮素损失及提高堆肥质量,优选热解温度650℃制备的生物质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精油纳米包埋技术的作用机制及其在肉品保鲜中的应用
《食品工业科技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肉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且水分活度高,在运输贮藏及销售过程中极易被氧化和腐败变质.因此,肉品保鲜成为食品工业的一大挑战.植物精油作为天然的食品防腐保鲜剂,具有良好的抑菌、抗氧化功效,在肉品保鲜领域具有一定的潜力.但因其水溶性和稳定性较差,限制了在肉品保鲜领域的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植物精油的抗菌和抗氧化能力及作为肉品保鲜剂所面临的问题、纳米包埋植物精油的方法及对食源性微生物的作用机制.本文通过对纳米包埋植物精油的开发和应用进行展望,为探究新型肉品保鲜剂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胁迫下表观遗传机制对转C4型PEPC基因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植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干旱胁迫下表观遗传机制对高表达玉米(Zea mays)C4型PEPC转基因水稻(Oryza sativa)种子萌发的影响,以转C4型PEPC水稻(PC)和野生型水稻Kitaake(WT)为试材,采用10%(m/v)聚乙二醇6000(PEG6000)模拟干旱条件,通过单独和联合施用PEG6000、DNA甲基化抑制剂5-氮杂胞苷(5azaC)和可变剪接抑制剂大环内酯类(PB)进行种子发芽实验,测定种子活力、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α-淀粉酶活性以及PEPC、糖信号相关基因和部分剪接因子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0.25μmol·L–1 PB处理对2种供试水稻在干旱条件下种子萌发均表现出显著抑制作用,使干旱条件下种子萌发过程中可溶性总糖、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有所下降,PB也抑制糖信号-蔗糖非发酵1(SNF1)相关蛋白激酶(SnRKs)家族和剪接因子丝氨酸/精氨酸富集蛋白家族(SR proteins)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α-淀粉酶的活性,但对PC的抑制作用小于WT。5μmol·L–1 5azaC处理对干旱条件下种子萌发的效果与可变剪接抑制剂相反。5μmol·L–15azaC联合PEG6000干旱处理部分减缓了干旱对水稻种子发芽率的抑制作用,使供试材料发芽率升高,表明DNA甲基化和可变剪接机制参与了水稻芽期干旱耐性,其中对PC的作用更大。
关键词: 可变剪接 DNA甲基化 干旱逆境 萌发 PEPC基因 水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薄膜包装对娃娃菜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
《包装工程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适用于娃娃菜采后贮藏保鲜的包装材料.方法采用4种不同厚度的聚乙烯薄膜(10,20,30,40μm)包装娃娃菜,以市场销售的原包装薄膜为对照,测定在常温(23±2)℃下贮藏28 d的品质变化,之后以筛选出的薄膜材料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分析其对娃娃菜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与其他薄膜包装相比,厚度为30μm的聚乙烯薄膜包装材料对娃娃菜的保鲜效果最好,其可溶性糖、蛋白含量分别为13.49 mg/g,3.79 mg/g,MDA的质量摩尔浓度为1.51μmol/g.与对照组相比,厚度为30μm的薄膜包装能够有效抑制娃娃菜表面菌落总数的生长,延迟腐烂现象的发生,维持其组织较高的抗坏血酸、总酚、可溶性糖、总硫苷和萝卜硫素含量.主成分法综合评价的结果也显示,厚度为30μm的薄膜包装对减缓娃娃菜品质劣变的效果更理想.结论厚度为30μm的聚乙烯薄膜包装能更好地维持采后娃娃菜的贮藏品质,适宜用作采后娃娃菜的包装贮运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GB 4789.10-2016的银白色葡萄球菌鉴定方法的改进
《中国食品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基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4789.10-2016鉴定银白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rgenteus)的适用性,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采用GB 4789.10-2016第一法与PCR鉴定方法(目的基因为nuc1或NRPS)同时对19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和6株银白色葡萄球菌分离株进行鉴定,比较两者结果.结果表明,GB 4789.10-2016和nuc1-PCR方法将银白色葡萄球菌错误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而NRPS-PCR方法可以区分两者.研究表明:在GB 4789.10-2016的基础上,结合NRPS-PCR建立一套检验流程,可鉴定并区分金黄色葡萄菌和银白色葡萄菌.
关键词: 银白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GB4789.10-2016 耐热核酸酶基因nuc1 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基因NRP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