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粒径及取样量对小麦中主要镰刀菌毒素定量检测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小麦中主要镰刀菌毒素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法,探索了粒径和取样量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检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粉碎粒径为20目时,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含量为1868±115μg/kg,除10目外,显著高于其他粒径和未粉碎样品;3-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15-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含量分别为9±2μg/kg和13±2μg/kg,除40目外,显著高于其他粒径和未粉碎样品;玉米赤霉烯酮含量为590±15μg/kg,显著高于其他粒径和未粉碎样品.在样品充分混匀条件下,取样量对检测结果没有显著影响,但随着取样量的增加,精密度会得到提高.因此,采用本研究方法检测小麦中主要镰刀菌毒素时,样品应完全粉碎过20目筛;同时,可适当增加取样量,以提高检测结果的精密度.

关键词: 小麦 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粒径 取样量 镰刀菌毒素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乳杆菌D1501发酵黄浆水的抑菌活性及其中细菌素的分离与鉴定

食品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植物乳杆菌D1501(Lactobacillus plantarum D1501)接种于黄浆水中,37 ℃静置培养24h后制成酸浆.抑菌活性测定表明,该方法制备的酸浆对供试的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对假丝酵母有弱的抑菌活性,但对酿酒酵母和2株霉菌没有抑制作用.经中和及酶解实验推测酸浆中的抑菌物质为细菌素.将经过30、10、3 kDa超滤分离得到的无细胞超滤液旋蒸浓缩定容后,采用RESOURCE-Q阴离子交换柱和300SB-C18反相层析柱依次纯化,得到色谱纯度细菌素物质,命名为Lp100.该细菌素经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确定分子质量约为1 434.90 Da,氨基酸序列为MCCKVLLLLSRR.最终细菌素比活力为7 247.00 IU/mg,纯化倍数为79.94 倍,回收率为1%.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D1501 酸浆 细菌素 分离鉴定 抑菌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奶牛乳房炎致病菌多重Taq-Man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畜牧与兽医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同时检测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提高对奶牛乳房炎的诊断率,本试验针对3种病原菌的保守序列设计合成了3套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建立了多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检测方法具有高特异性,与肠炎沙门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鲍曼不动杆菌等无交叉反应;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103 、102和104 拷贝数/μL,敏感度较高.DNA各个拷贝数浓度的变异系数均低于2.02%,表明重复性良好.对24份临床采集奶样的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多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可用于临床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奶牛乳房炎的检测,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 奶牛乳房炎 Taq-Man荧光PCR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无乳链球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田氨挥发影响因素及其减排措施研究进展

生态环境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氨挥发对大气PM2.5贡献率较高,从源头上控制氨挥发对降低大气污染物含量、减少雾霾,以及大幅度提升空气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在农业源氨排放中,由农业活动(主要是施肥)导致的氨排放占整个农业源氨排放的40%,其中,中国南方稻田氮素损失严重,氨挥发占较高比重.因此,对国内外关于稻田氨挥发的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分析影响稻田氨挥发的机理和主要因素,对稻田氨挥发减排措施的制定有指导意义.从分析氨挥发机理入手,概述稻田氨挥发的规律;并通过对稻田氨挥发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影响稻田系统NH3排放的主要因素包括气候条件(温度、光照和降雨、风速和湿度)、土壤理化性质(pH、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以及粘土含量等)、施肥因素(肥料种类、施肥量、施肥方式、耕作方式、施肥时期以及灌溉),其中温度、土壤pH、有机质以及施肥量与NH3挥发呈正相关,而土壤粘土含量则与NH3挥发呈负相关.此外,就控制稻田氨挥发的措施进行探讨,主要包括稻渔共作、套养浮萍、放养满江红,以及施用新型生物炭等措施;同时对稻田系统NH3挥发减排措施今后研究的重点进行展望,指出可从水稻栽培管理措施入手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综合的氨挥发减排技术体系,以期为水稻最佳栽培管理模式的制定提供技术参考,为实现农业的高产和高效、确保农业生态环境的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稻田 氨挥发 影响因素 减排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苏玉45灌浆特性及抗倒伏能力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以我国大面积推广的玉米品种郑单958为对照,对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苏玉45的灌浆特性和抗倒伏能力迸行分析.结果表明,苏玉45在灌浆期具有籽粒体积大、灌浆持续时间长且速率快、后期脱水速率快等优良特性,因此在相同栽培条件下,苏玉45的粒质量与产量较郑单958显著提高,具有更大的增产潜力.此外,苏玉45虽然株高偏高,但是茎秆质量优异,灌浆后期茎秆质量下降缓慢且穗位比适宜,所以抗倒伏能力较强.根据苏玉45的特性制定其配套的栽培措施时,应考虑在授粉后0~25d加强水肥管理并在灌浆后期采取一定的措施延缓其衰老,以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

关键词: 玉米 苏玉45 灌浆特性 增产潜力 抗倒伏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干燥工艺对鲜玉米粉品质及风味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了煮后烘干、炒制和冻干加工对鲜玉米粉的基本成分、抗氧化性能和香气成分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干燥工艺鲜玉米粉的淀粉、总糖、总黄酮和总酚含量差异显著(P<0.05),冷冻干燥鲜玉米粉总黄酮和总酚含量最高,分别为3.45和3.96 mg/g.冷冻干燥、煮后烘干的鲜玉米粉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60.5%、50.8%,对·OH的清除率分别为46.8%和39.6%.运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鲜玉米粒和3种干燥工艺的鲜玉米粒的香气物质进行分析,共鉴定出79种挥发性物质,分别为醇类3种、醛类11种、酮类8种、烃类24种、酯类8种、杂环类25种.含苯环类芳香族化合物是鲜玉米的主体风味化合物.综合分析,冷冻干燥和煮后烘干的鲜玉米粒抗氧化能力较高,对于鲜玉米芳香族化合物也有较好保留.

关键词: 鲜玉米粉 干燥工艺 抗氧化性能 风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玉米馒头的加工工艺优化

现代食品科技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将甜玉米粒进行热风干燥处理后打粉,将甜玉米粉与麦芯粉混合制作馒头,对其进行工艺优化.本文以质构、感官以及比容为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选取三因素三水平进行Box-Behnken响应面实验.结论表明:通过研究添加不同比例的甜玉米粉制作馒头,发现,当甜玉米粉添加量大于25%时,甜玉米馒头的比容明显降低,且感官评价指标已不足60分.依据此标准,选取甜玉米粉添加量为25%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实验.最终得出添加量为25%的甜玉米馒头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时间为78.19 min,醒发时间为19.51 min,搅拌时间为9.98 min,酵母添加量为1.02%.在此条件下,甜玉米馒头具有良好的感官品质为79.17分,比优化前增长9.64分;比容增加0.05 mL/g;质构指标有所改善,并且面筋网络结构更加紧致.

关键词: 甜玉米粉 馒头 工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乳酸菌发酵黑莓汁增加胞外多糖工艺初探

江苏农业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增加黑莓汁中乳酸菌胞外多糖含量,利用产胞外多糖乳酸菌MB2-1和JX5发酵黑莓汁,并测定发酵过程中黑莓汁的pH值、黏度及多糖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以确定用于发酵黑莓汁的乳酸菌种类和碳源.结果表明,添加葡萄糖作为碳源时,乳酸菌MB2-1和JX5发酵在32 h时胞外多糖产量最高,分别为2.75 g/L和3.06 g/L,说明将乳酸菌JX5作为发酵菌株,葡萄糖作为碳源添加到黑莓汁中进行发酵,可增加黑莓汁中乳酸菌胞外多糖含量.

关键词: 乳酸菌 黑莓汁 多糖 碳源 发酵 黏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桃细菌性穿孔病及防治研究进展

植物保护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树生黄单胞菌李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rboricola pv.pruni(Xap)是一种危害桃树的植物病原细菌,会导致桃树发生细菌性穿孔病.本文主要对该细菌性穿孔病菌的分布、命名、遗传多样性、致病机理和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重点阐述了桃细菌性穿孔病的不同防治方法,以期能提供新的防治思路,提升防治水平,保障桃果的安全生产.

关键词: 桃细菌性穿孔病 树生黄单胞李致病变种 遗传多样性 致病机理 病害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杀菌剂及其复配制剂在小麦赤霉病及呕吐毒素防治中的作用

麦类作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又名呕吐毒素,是由引起小麦赤霉病的镰刀菌属(Fusarium spp.)产生的一种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为研究不同杀菌剂及其复配制剂对小麦赤霉病及DON的防治效果,分别使用单药剂及其复配制剂进行田间药剂试验,并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麦粒中DON的含量.2014年在江苏姜堰、建湖和六合3地进行的单药剂试验结果显示,25%丙硫菌唑悬浮剂(SC)、25%氰烯菌酯SC、30%戊唑醇SC和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WP)对赤霉病和DON均有防效,20%嘧菌酯可分散粒剂(WG)的赤霉病防效较差,对DON无防效.25%丙硫菌唑SC较其他4种药剂具有更好的防效,并且在3个试验点效果稳定.2015年在江苏姜堰进行的单药剂及其复配制剂药效试验结果显示,75%百菌清·戊唑醇WP、25%丙硫菌唑SC、25%氰烯菌酯SC和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 4种药剂的赤霉病和DON防效较好,防治后的小麦DON含量均小于1 000 μg·kg-1,符合国家限量标准,与其他药剂差异显著(P<0.05),DON防效均大于70%,分别为76.3%、75.6%、73.6%和72.2%.病情指数、病穗率与DON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病情指数与DON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628,P=0.022),病穗率与DON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0.400,P=0.176).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呕吐毒素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