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地衣芽孢杆菌对脂多糖应激仔猪肠道形态、肠黏膜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地衣芽孢杆菌对脂多糖(LPS)应激仔猪肠道形态、肠黏膜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的影响。试验选用35日龄、平均体重为(10.0±0.5) kg的苏山猪90头,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LPS组和BL+LPS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仔猪。其中,对照组和LPS组仔猪均饲喂基础饲粮;BL+LPS组仔猪饲喂添加500 mg/kg地衣芽孢杆菌的基础饲粮。预试期3 d,正试期21 d,于正试期第21天从每个重复中选2头仔猪腹腔注射LPS(LPS组和BL+LPS组)或等量的灭菌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24 h后屠宰取样。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LPS应激显著降低了仔猪十二指肠二胺氧化酶(DAO)、空肠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活性及空肠一氧化氮(NO)含量(P<0.05),显著提高了血浆中NO含量和NOS活性(P<0.05);显著降低了空肠绒毛高度和绒隐比、回肠绒隐比(P<0.05);显著降低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十二指肠和回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5);显著降低了空肠上皮细胞中淋巴细胞、空肠和回肠上皮细胞中杯状细胞数量(P<0.05);显著降低了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提高了回肠黏膜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P <0.05)。2)与LPS组相比,饲粮添加地衣芽孢杆菌显著提高了LPS应激仔猪回肠DAO和NOS活性(P<0.05);显著提高了空肠黏膜GSH-Px活性显著提高(P<0.05),显著降低了十二指肠黏膜丙二醛(MDA)含量(P<0.05);显著提高了血清IgG含量(P<0.05)。由此可见,LPS应激导致仔猪肠黏膜损伤,在饲粮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可提高LPS应激仔猪的肠黏膜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一定程度上促进肠道形态的修复,减缓LPS应激导致的肠道损伤。
关键词: 地衣芽孢杆菌 脂多糖 肠道形态 肠黏膜 抗氧化能力 免疫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瓜新品种‘苏梦7号’
《园艺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苏梦7号’西瓜为小果型早熟杂交一代新品种。果实圆形,果皮深绿色,覆墨绿色齿状条带,皮厚0.5 cm,果皮韧性好。果肉红色,质地酥脆,中心折光糖含量12.7%,籽小。平均单果质量2.45 kg。早春栽培全生育期105 d,果实发育期30 d。产量33 900 kg·hm~(-2)。适于江苏地区春季保护地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方式对中低产田甘薯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以甘薯品种苏薯16号为供试材料,2017—2018年在江苏滨海县黄河故道中低产田中设置不同的施肥处理,研究有机肥、复合肥及不同肥料配比对甘薯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增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有机肥施用量成正比,但过量的有机肥投入反而使地上部与地下部竞争生长,从而影响产量,因此在生产中增施300kg/667m2有机肥有利于提高甘薯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在滨海中低产田中,氮肥的施用显著提高了甘薯的生物产量,但对土壤肥力中有机质含量的提高没有显著作用,采用有机肥+复合肥配施方式既能够显著增加甘薯产量,又能综合有效地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产地徐紫薯6号花青素成分差异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徐紫薯6号为研究样本,建立了检测同一品种不同产地紫甘薯花青素含量与组分差异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并进行了指纹特征的聚类分析.采用1.5%磷酸和35%乙腈(1%磷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成功分离出分离度R>1,USP塔板系数达到10000以上的13种花青素组分,各组分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42% ~8.16%.同时分析了来自徐州(XZ15)、睢宁(SN15)、盐城(YC15)三种植试点区的徐紫薯6号花青素含量.结果 表明,徐紫薯6号花青素主要成分为矢车菊素-3-咖啡酰-p-羟基苯甲酰-槐糖苷-5-葡萄糖苷,其中XZ15的总含量最高并含有13种花青素组成,样本YC15的花青素主要含量提升,但组分大幅减少,样本SN15的花青素总含量大幅度减少但保留全部13种花青素组分.聚类分析结果证明了三份样本花青素组成存在差异性,样本YC15由于组成减少,主成分含量增加显示了与其它两者有较大的差异性.本实验建立的花青素鉴定方法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而不同地区徐紫薯6号花青素总含量和组成受到地域影响明显,可作为徐紫薯6号的产地溯源的指标之一,并对该品种在不同地区推广有指导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玉米小斑病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江苏省玉米小斑病菌的致病力水平,为玉米抗病品种选育及其田间合理布局提供指导,也为玉米小斑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采自江苏省东台、如东、丰县和东海4个市(县)的疑似小斑病玉米叶片进行单孢分离,显微镜下观察孢子形态;基于rDNA-ITS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选用8个自交系玉米品种(Mo17、B73、丹340、罗31、掖478、齐319、昌7-2和掖107),采用喷雾接种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分别从江苏省东台、如东、丰县和东海4地各分离到1株菌株,依次标记为DT、RD、FX和DH,形态学观察发现分离菌株存在类似于玉米小斑病菌的孢子;以分离菌株的DNA为模板,PCR扩增得到550 bp左右的预期片段,测序分析发现其与玉米小斑病菌多个分离株序列的同源性达97%;结合分离菌株的形态学和分子鉴定,将分离菌株鉴定为玉米小斑病菌的江苏分离株.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东台分离株(DT)独立一枝,说明其来源较特殊.致病力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菌株间存在着明显的致病力分化,其中来自东台的菌株(DT)致病力最强;不同玉米品种在同一菌株上的抗感性差异较大,对玉米小斑病表现为抗病的有齐319和Mo17.[结论]可选用东台菌株(DT)作为江苏省玉米种质资源抗病性筛选的接种菌株,指导抗病品种的选育;可挖掘齐319和Mo17的抗病基因,为玉米小斑病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子处理剂对甘蓝型油菜生长发育及菌核病的效应
《江苏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菌核病是我国油菜生产上的首要病害,严重影响了油菜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利用病毒性低毒力菌株防控真菌病害,是生物防治中的重要策略之一.利用华中农业大学研制的HAU-1处理剂处理宁杂1818种子,并研究处理后种子的发芽出苗、生长发育及菌核病防效等.结果发现,一方面,HAU-1种子处理剂不仅可以促进种子发芽,而且处理组WPC1818和PC1818比对照组的单株角果数增加了1.1%~4.2%,千粒质量增加了0.2%~3.1%,表现出良好的增产潜力;另一方面,单独使用种子处理剂的菌核病防效为47.88%,如果结合花期化学防控,菌核病防效可以达到84.56%.表明种子处理剂的合理使用对于油菜生长发育、产量提升及菌核病防治都有很好的作用.
关键词: 种子处理剂 甘蓝型油菜 HAU-1 宁杂1818 菌核病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苏紫黑猪5世代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特性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苏紫黑猪是淮猪和外种猪杂交选育的优质肉猪.针对苏紫黑猪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特性,选择30头宰前活质量约100 kg的育肥猪,屠宰并测定相应指标.结果发现,经过5世代培育,苏紫黑猪屠宰率达72.09%,瘦肉率52.60%,4点背膘厚分别为32.00、23.80、21.00、22.10 mm,眼肌面积33.10 cm2;进一步的肉品质特性分析显示,宰后45 min和24 h肉色L/a/b值分为40.26/8.46/3.19、41.41/9.07/3.74,pH值由6.20下降至5.79,肌内脂肪含量4.18%,大理石评分3.96,宰后24 h滴水损失为1.92%,剪切力29.09 N.检测结果表明,苏紫黑猪产肉率及瘦肉率适中,肉品质优,适合作为市场中高端猪肉开发主流品种.研究结果为苏紫黑猪后期持续选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微粉碎对山药全粉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明确超微粉碎工艺对山药粉品质的影响,选用以真空冷冻干燥后的山药作为主要原料,以普通粉碎的原料粉为对照,采用振动式超微粉碎机对山药进行超微粉碎,研究不同超微粉碎时间对山药超微全粉的各项理化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微粉碎显著降低山药粉的粒径,超微粉碎5 min即可达到超微粉的要求,此时粒径为14.26μm;山药粉的色泽改善,随超微粉碎时间延长,溶解性指数和持水力呈上升趋势,吸湿性降低,山药粉中多糖溶出率呈现上升趋势.超微粉碎5 min,多糖溶出率较高,达到9.52%.综合分析,超微粉碎5 min时,获得的山药粉品质较佳,适宜在山药深加工中推广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固定管道式常温烟雾系统雾滴沉积仿真与试验
《农业机械学报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研究固定管道式常温烟雾系统的风场分布特性和雾滴沉积分布特性,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非稳态模拟,通过建立固定管道式常温烟雾系统在温室内作业的气流速度场仿真模型及雾滴沉积分布仿真模型,分析了该系统在3组作业参数(液压为0.05MPa,气压为0.2、0.3、0.4 MPa,3组作业参数分别对应的喷头出口截面平均气流速度为200、400、600 m/s)下的气流速度分布特征及在3组作业参数、4组高度水平(0、40、60、80 cm)和2个雾滴沉积区域(喷头正下方区域和喷头中间区域)下的常温烟雾系统的雾滴沉积分布特性,并对雾滴沉积分布特性进行了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固定管道式常温烟雾系统作业时可在棚室内形成涡旋气流,有益于雾滴在整个棚室内的漂浮、弥散和沉积,根据仿真和试验结果得出本系统的最优作业参数为气压0.3 MPa、液压0.05 MPa。喷头正下方和喷头中间区域的雾滴最大沉积量分布在喷头喷射方向前方1 m区域(采样点5),且沿喷头喷射方向呈逐渐降低趋势。相同试验条件下,雾滴沉积量随着气流速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喷头正下方的雾滴地面沉积量低于中间区域的雾滴地面沉积量,而在高度水平40、60、80 cm下,喷头正下方相应的雾滴沉积量高于中间区域。正下方区域的雾滴主要沉积分布在60~80 cm的高度区间,中间区域的雾滴主要沉积分布在高度40、80 cm区域。不同作业参数下雾滴在不同高度的仿真和实测沉积量相关系数范围为0.990~0.924。雾滴沉积量仿真值和实测值的相对误差范围为0.008~0.374,说明CFD仿真可较准确地预测模拟常温烟雾系统气流速度场与雾滴沉积分布特性,指导实际作业参数优化。
关键词: 温室 常温烟雾系统 固定管道式 二相流 雾滴沉积 仿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科研院所基于流程再造的科研项目管理协同联动机制
《江苏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科研项目管理既是执行时间、经费管理、实施过程、执行质量相互作用的过程,又是主管部门、管理职能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协作、沟通、配合、协同联动的过程.针对目前科研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发现基于流程再造理论对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管理协同联动的机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对于科研管理常见的管理分工不明确以及过程管理不到位等情况,结合以往管理经验,采用流程再造的方式,优化科研项目管理形式,与此同时,以此作为突破口,建立健全科研、财务及审计等管理部门、研究室以及院所相互补充、协同管理的管理体系,从而提高管理体系的功能性和管理效率,提高竞争力,加快科研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 科研管理 农业科研院所 项目管理 协同联动机制 流程再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