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北方稻区杂交粳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水稻高产条件下的栽培模式,增加水稻产量,本研究采用规范化设计,以辽优9466为试材,研究了氮、穗肥施用、播量、插秧穴距和苗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试验因素对杂交稻产量的影响为施氮量>播量>插秧穴距>插秧苗数>穗肥施量。增施氮肥、适当降低栽插密度是实现高产的主要技术措施;在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栽培措施的适宜取值为:施氮量172.4~177.6kg/hm2,穗肥施量14.1~15.9kg/hm2,播量2.2~2.4粒/钵,插秧穴距484.2~515.8cm2,苗数2.9~3.1株/穴,按此栽培方案,可获得9.97t/hm2以上的产量。


钙和镁在超高产大豆辽豆14器官中的积累与分布
《大豆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超高产大豆辽豆14与普通大豆辽豆11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处理下,钙和镁在各器官的积累与分布。结果表明:大豆各器官钙百分含量依次为叶片>叶柄>荚皮>籽粒>茎秆;镁百分含量依次为叶柄>叶片>荚皮>茎秆>籽粒。随着生育时期的推移,大豆茎秆和籽粒中钙百分含量逐渐降低,叶片和叶柄中钙的百分含量始粒期以前呈下降趋势,始粒期以后呈增加趋势,荚皮中钙百分含量随着生育时期推移波动较小。大豆茎秆、叶片和叶柄中镁百分含量均在始花期最高,荚皮中镁百分含量在盛荚期最高,籽粒中镁百分含量在始粒期最高。和辽豆11相比,各肥密处理中辽豆14各器官钙和镁的百分含量均高于辽豆11。钙积累总量肥力处理间差异显著,密度处理间差异极显著。镁积累总量密度处理间差异极显著。钙和镁积累总量肥力、密度和品种间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布与消长动态
《吉林农业科学 》 2009 CSCD
摘要:2002~2007年在吉林省内各稻作区采集732份稻瘟病标样,分离出568个有效单孢菌株,用7个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品种鉴定为7群39个小种,优势种群为ZE群和ZG群,其次是ZD群和ZF群;优势小种为ZE1和ZG1,其次是ZF1和ZD1。鉴定结果表明: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以粳型小种为主,而且粳型优势小种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有变化。


长期培肥对土壤肥力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吉林省中部重点产粮区的黑土上进行了近30年的土壤定位培肥研究。结果表明,连续30年不施肥料,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减少0.1 g/kg左右,单施化肥土壤有机质年平均矿化率约为0.38%,施入不同数量有机肥及与化肥配合施用的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年增加0.3 g/kg左右,土壤全氮含量的变化与土壤有机质趋势相同。施用有机肥可以降低土壤容重,下降幅度在0~0.06 g/cm3,不施肥和单施化肥区土壤容重呈增加趋势。施用高量有机肥,耕层土壤总孔隙、田间持水孔隙增加。长年施用有机肥的玉米产量与单施化肥的处理基本相同。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改善耕层土壤理化性状,玉米产量稳定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