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河西走廊绿洲灌区冬小麦氮磷配施试验
《甘肃农业科技 》 2018
摘要:在河西绿洲灌区,研究了不同氮磷肥配比处理对冬小麦籽粒产量等及产量构成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施用量对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单位面积穗数无显著影响,对粒重大小有显著影响。在河西绿洲灌区,研究了不同氮磷肥配比处理对冬小麦籽粒产量等及产量构成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施用量对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单位面积穗数无显著影响,对粒重大小有显著影响。以施磷(P2O5)225 kg/hm~2、施氮(N)300 kg/hm~2风干千粒重最高,产量也最高,达8 506.48 kg/hm~2,与其他处理存在显著差异。风干千粒重最高,产量也最高,达8 506.48 kg/hm~2,与其他处理存在显著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体系研究
《甘肃高师学报 》 2018
摘要:利用Cobb Douglas生产函数,建立了测算甘肃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数学模型,计算出2000年~2015年甘肃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3.44%,分析了各投入因子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程度,并对2020年甘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提出了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 Cobb Douglas生产函数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测算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田覆盖化学除草地膜对后茬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土壤与作物 》 2018
摘要:化学除草地膜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的推广应用是有效解决当茬玉米田草害问题和显著提高生产效率的新途径,但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残留对后茬冬小麦的安全性尚不明确,为了探明其作用效应,本研究在甘肃省陇东旱塬区,分别设置了在覆盖化学除草地膜和覆盖白色地膜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同期种植后茬露地冬小麦2个处理,比较研究了覆盖化学除草地膜对后茬冬小麦出苗、株高、分蘖、生物量、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覆盖化学除草地膜,其后茬冬小麦的出苗率、株高、分蘖数、根部干重、地上部干重、根冠比、有效穗数、穗粒数及籽粒产量等与覆盖白色地膜处理的差异不显著,而籽粒千粒重较覆盖白色地膜处理有显著增加,增加幅度1.6 g。可见,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覆盖化学除草地膜,对后茬冬小麦的生长发育没有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以科技创新驱动戈壁农业高效发展
《发展 》 2018
摘要:戈壁农业对科技的依赖程度高,因此要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打通成果与应用之间的通道,建立常态化的技术培训与指导服务体系,形成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多方协同的技术服务新格局,确保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地应用,用科技创新夯实戈壁农业的发展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放牧和长期围封对祁连山高寒草甸优势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草地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放牧、长期围封对祁连山高寒草甸优势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采用野外采样、室内测定和数据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放牧和长期围封高寒草甸4个优势种牧草[(嵩草(Kobresia humilis)、珠芽蓼(Polygonumviviparum L)、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 L)和锦鸡儿(Caragana sinica Rehder)]营养品质年际和月际变化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与长期围封相比,放牧显著增加了嵩草、珠芽蓼和锦鸡儿粗蛋白(CP)和消化率(DMD),显著降低了中性洗涤纤维(NDF)(P<0.05);放牧和长期围封对4个优势种牧草CP、DMD和NDF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和月际变化规律,即多雨年份CP和DMD显著高于干旱年份(P<0.05);返青季6月份CP和DMD显著高于枯黄季9月份,NDF则与之相反;放牧和年份、月份互作对4个优势种营养品质影响各有不同。本研究能为草原长期围封和解封提供理论参考,对草原管理和利用具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地膜降解特征对土壤水热效应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可降解地膜降解特征对土壤的增温保墒效应和对玉米产量的影响,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在河西绿洲灌区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进行了玉米覆盖可降解地膜、普通地膜及露地栽培对比试验。基于各测试指标2015年、2016年2年的平均值,结果表明:不同降解膜降解速率有明显差异。降解膜A、B、C在覆膜80 d内性能比较稳定,在覆膜170 d时,降解膜A质量损失率仅为12.3%,降解膜B和C质量损失率高达82.4%、91.4%。3种降解膜具有显著的保墒性能,随降解膜破损度的增加,保墒性能降低。在苗期,0~120 cm土层,降解膜A耗水量比普通膜降低6.4%,降解膜B和C增加5.2%、6.5%。在收获期,降解膜A、B、C耗水量比普通膜增加8.8%、9.5%、11.2%;覆盖降解地膜能明显提高玉米播种至拔节期0~15 cm土壤温度,但与普通地膜相比,降解膜A、B和C土壤温度仅降低0.5、1.5、1.4℃。三种降解膜产量显著高于露地对照42.2%、37.1%、38.3%;与普通膜相比,降解膜A增产0.6%,降解膜B和C仅减产3.0%和2.2%。综合上述研究结果,降解膜A增温保墒效果好,玉米产量高,但降解效果最差。降解膜B和C具有较好的增温保墒效果,可满足作物对温度水分的需求,有利于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提高,并且灌浆中后期降解速度加快,降解效果好。研究认为,在河西灌区降解膜B和C替代普通地膜应用于玉米生产具有可行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水热环境及糜子耗水特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黄土高原旱作区不同覆膜方式中的土壤水温效应及糜子增产机制。【方法】2015—2016年,以陇糜10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全膜双垄沟留膜免耕穴播(A1)、全膜双垄沟穴播(A2)、全膜平铺膜上覆土穴播(A3)、全膜平铺穴播(A4)、露地等行距条播(CK)5个处理,研究土壤水热效应及其对糜子耗水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与露地条播(CK)相比,两年间在糜子生育期内,A1、A2、A3、A4处理5—25 cm土层平均温度变化及土壤平均温度日变化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温效果。糜子生育期内,丰水年份(2015年)A1、A2、A3、A4处理较CK贮水量分别提高94.7、67.9、58.0、21.0 mm,而耗水量表现为CK>A1>A4>A2>A3,且各处理在不同土层、不同生育阶段耗水均衡;严重干旱年份(2016年)A1、A2处理较CK贮水量提高83.9、57.4 mm,而A3、A4较CK降低27.1、25.3 mm,耗水量表现为A3>A4>A1>A2>CK,其中,A3、A4、A1、A2较CK依次加强了对80—100 cm土层水分的利用,且播种至苗期4种覆膜方式较CK耗水量降低,均衡调控了拔节至成熟期的耗水强度;基于4种覆膜方式间土壤水热环境的不同和对糜子生育期内耗水特性的差异,A1、A2、A3、A4处理较CK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3—3.9、5.2—5.5、3.4—3.5、4.1—4.2 kg·hm-2·mm-1,增产9.0%—43.3%、34.8%—58.2%、20.8%—49.4%、29.0%—52.9%,且干旱年份的增产幅度更高。【结论】4种覆膜栽培均改善了糜子生育期内的土壤水热环境,调节了其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强度,显著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增产潜力依次为A2>A4>A3>A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环境下胡麻脂肪酸含量的遗传分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胡麻脂肪酸含量的遗传方式,采用气象色谱仪测定了甘肃定西、宁夏固原和河北张家口3个环境下的胡麻亲本DYM与STS及其衍生的233个重组自交系群体((F6∶7))的脂肪酸含量,运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三个不同地点的胡麻脂肪酸含量进行了遗传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甘肃定西地区棕榈酸、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均为1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硬脂酸和亚油酸含量均为4对主基因模型;(2)宁夏固原地区棕榈酸含量为多基因模型,硬脂酸和亚麻酸含量均为4对主基因模型,油酸含量为3对主基因模型,亚油酸含量为3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3)河北张家口地区棕榈酸、硬脂酸和亚麻酸含量均为无主基因模型,油酸含量为多基因模型,亚油酸含量为4对主基因模型。相关分析表明,亚麻酸与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硬脂酸与油酸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在选育高亚麻酸含量等优质专用品种时,除注重主基因的作用外,还要注重环境的变化对α-亚麻酸含量的影响。
关键词: 胡麻 脂肪酸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 环境变化 遗传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羟丙基-β-环糊精对辣椒素的荧光增敏及其分析应用
《分析试验室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荧光光谱法、等摩尔连续变化法(Job's plot)和相溶解度法考察了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与辣椒素主客体包合物的形成。结果表明,辣椒素可进入HPβCD的空腔而形成主客体比为1∶2的包合物,并且通过相溶解度图得到包合稳定常数Kc为743.95 L/mol。基于HPβCD对辣椒素荧光增强作用,建立了一种荧光光谱测定辣椒素的新方法。此外,通过体系酸度、HPβCD浓度、试剂的加入顺序和反应时间等对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优化了分析测试条件。辣椒素在0.05~20μg/mL范围内与荧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4μg/mL,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3%,在干辣椒样品中的回收率为99.5%~105.6%。
关键词: 羟丙基-β-环糊精 辣椒素 荧光分光光度法 包合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1个大豆新品种(系)在甘肃河西灌区引种观察初报
《甘肃农业科技 》 2018
摘要:对引进的21个新品种(系)在甘肃河西灌区的生长发育、产量和适应性等主要农艺性状和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邯14-34、陇黄3号、晋科6号、中作J13162和石788 5个品种(系)折合产量分别为3 540.00、3 220.00、3 193.33、3 006.67、2 986.67 kg/hm2,较对照品种晋豆19分别增产19.86%、9.03%、8.13%、1.81%、1.13%。其中邯14-34在河西灌区属于中熟品种,其他4个品种相对早熟,属于早熟品种。以上5个品种(系)适宜在河西灌区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