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华鳖组蛋白H2A变体克隆及其在卵母细胞中的表达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组蛋白H2A对龟鳖动物生殖细胞发育分化作用和机制,克隆了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组蛋白H2A变体的同源物(命名为PsH2A),分析其转录本的表达模式及在卵巢发育成熟过程中的细胞定位。PsH2A cDNA序列全长575 bp, 5′端非编码区68 bp, 3′端非编码区108 bp,开放阅读框399 bp,编码133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其与龟类的H2A变体同源性更高,与哺乳类同源性较低。RT-qPCR和RT-PCR结果显示,PsH2A转录本在1冬龄、2冬龄和3冬龄的中华鳖卵巢中高表达(P<0.01),而在精巢和其他成体组织中几乎检测不到。化学原位杂交结果显示, PsH2A mRNA在卵母细胞中特异性表达,其中初级卵母细胞中表达信号最强,且均匀的分布在细胞质中。随着卵母细胞发育成熟进入到生长期和成熟期后,目的信号逐渐减弱,并且主要在核周区域表达。此外, PsH2A mRNA的相对表达量也表现出中华鳖卵巢发育的季节性变化。综上,研究结果表明PsH2A在中华鳖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中华鳖 组蛋白H2A变体 卵母细胞 季节表达 细胞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ELEFAN Ⅰ和LBB的竺山湖贝氏?资源状况评估
《中国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竺山湖水域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的种群参数,评价其资源利用状况,根据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在竺山湖水域收集的贝氏?基础生物学数据,利用基于长度频率数据的ELEFAN Ⅰ(electronic length frequency analysisⅠ)和贝叶斯评估方法(length-based Bayesian biomass, LBB)估算其种群参数。结果显示,贝氏?体长范围为44.17~181.87mm,体重范围为0.88~70.30g;体长(L,mm)与体重(W,g)关系式为W=9.0×10-5 L3.0707 (R2=0.8775,n=805);体长和体重的生长方程分别为Lt=194.25×[1-e-0.36(t+0.46)],Wt=95.74×[1-e-0.36(t+0.46)]3.0707。运用ELEFAN Ⅰ方法估算的相对自然死亡系数M/K=2.28,相对捕捞死亡系数F/K=4.50,相对总死亡系数Z/K=6.78,开发率E=0.66。LBB估算的相对死亡系数M/K、F/K、Z/K和开发率E分别为1.88、5.78、7.64和0.76。两种方法估算的种群参数基本一致。本研究揭示了竺山湖贝氏?的种群生长特性及资源利用状况,可为太湖的渔业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 贝氏? 长度频率 种群参数 资源利用 竺山湖 大水面 生态渔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养殖青蟹与种植耐盐碱水稻技术要点
《科学养鱼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青蟹因其背部呈青绿色而得名,其养殖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等我国沿海地区。近年,随着养殖水环境变化、病原微生物增多、养殖模式固化及养殖技术瓶颈等原因,导致青蟹养成成活率和亩产量常年处于6%~12%和25~50千克/亩,已严重制约青蟹养殖产业的发展。为突破传统养殖模式并提高养成成活率和亩产量,笔者与台山市青蟹养殖协会共同探索、总结出一种青蟹养殖池塘中种植耐盐碱水稻的种养技术模式,并在台山市都斛镇进行种养模式的示范及推广,全面提升青蟹养殖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该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促进原核表达蛋白可溶性的研究进展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肠杆菌为代表的原核表达蛋白系统具有操作简单、周期短、成本低、表达量高等优点而成为获得外源表达蛋白的首选方案。但外源蛋白在原核宿主中往往以无生物活性的包涵体形式存在,这限制了原核表达系统的广泛应用。随着对蛋白折叠动力学、参与蛋白折叠的酶和分子伴侣等认识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通过诱导条件优化、宿主细胞改造以及使用融合标签等手段,在促进原核表达蛋白可溶性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就这些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设计和获得原核可溶表达蛋白的实验方案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富罗非鱼(♀)与翘嘴鳜(♂)远缘杂交子代的遗传特征分析
《淡水渔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GIFT)(♀)与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远缘杂交的可行性,对吉富罗非鱼(♀)×翘嘴鳜(♂)子代的胚胎发育、细胞遗传和分子遗传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杂交子代的胚胎存活率仅为(0.34±0.13)%,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对正常存活个体进行了DNA相对含量分析,结果显示杂交子代的DNA含量和吉富罗非鱼的DN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分析结果显示,杂交子代的染色体数目是2n=44,核型公式是6sm+24st+14t,染色体臂数(NF)=50。杂交子代的染色体数目与其母本相同,核型与其母本相似,二者与父本明显不同。细胞遗传和分子遗传特征的结果显示,吉富罗非鱼(♀)×翘嘴鳜(♂)子代属于雌核发育个体。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GIFT) 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 远缘杂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沿海养殖牡蛎中多氯联苯残留水平及人体饮食暴露风险评估
《南方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了广东沿海主要养殖区(汕头、汕尾、深圳、珠海、江门、阳江、湛江)养殖牡蛎体内30种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s, PCBs)的含量,评价了其污染水平和致癌风险。结果表明,广东养殖牡蛎中普遍检出PCBs,检出率为97.6%,其质量分数为nd~8.62 ng·g-1 (湿质量,下同),平均值为(0.57±1.23) ng·g-1,其中以深圳水域养殖牡蛎体内的PCBs含量最高,珠海次之,汕头、阳江、江门、湛江及汕尾较低。不同地区养殖牡蛎中PCBs的组成模式类似,均以五氯代和六氯代PCBs为主。与国内外部分沿海海域贝类相比,广东省养殖牡蛎中PCBs含量处于较低水平。广东省养殖牡蛎中PCBs残留量低于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及欧盟国家的贝类卫生标准,食用牡蛎的致癌风险及危害商数均小于美国环保局(EPA)推荐的可接受风险水平,致癌风险处于可接受风险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自然四倍体泥鳅雄核发育二倍体染色体组构成研究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鱼类雄核发育新途径及自然四倍体泥鳅所产生的配子染色体组构成,采用自然四倍体泥鳅(4n=100)为父本、二倍体泥鳅(2n=50)为母本进行杂交,受精后520min将受精卵放入3℃水中处理6020min诱导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并对其后代的血红细胞核体积、染色体核型、Ag-NORs带型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信号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杂交三倍体泥鳅血红细胞核体积为(38.29±3.14)μm3,处理组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血红细胞核体积为(27.92±3.58)μm3,二者血红细胞核体积之比为1.37∶1;杂交三倍体泥鳅胚胎染色体数目3n=75,核型公式为15m+6sm+54t,20NF=96,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胚胎染色体数目2n=50,核型公式为10m+4sm+36t,20NF=64;杂交三倍体泥鳅胚胎染色体中,在3个染色体短臂的端部检测到3个FISH杂交信号,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胚胎染色体中,在2个染色体短臂的端部检测到2个FISH杂交信号;杂交三倍体泥鳅染色体和间期核中,呈现出Ag-NORs数目为1~3个,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胚胎染色体和间期核中,呈现出Ag-NORs数目为1~2个。研究表明,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的染色体组构成为2套染色体组,表明自然四倍体雄性泥鳅能产生二倍体(2n)配子,该结果为自然四倍体雄性泥鳅是具有4套染色体组的遗传四倍体提供了重要的遗传学证据。
关键词: 泥鳅 自然四倍体 雄核发育 核型分析 Ag-NORs 荧光原位杂交(FISH)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生物生长传感器药敏试验方法与微量肉汤稀释法的对比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水产病害防治等众多领域的活动都需要对病原微生物进行药敏试验(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AST).本研究以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为模式微生物,以卡那霉素、四环素、青霉素和恩诺沙星为代表性抗生素,对比研究了微生物生长传感器AST法和标准微量肉汤稀释(Broth microdilution,BMD)AST法的性能特征.结果 显示,无论是标准菌株还是来自养殖环境和对虾的分离菌株,分别测定4种抗生素对它们的剂量效应时,2种方法所得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值的基本一致率(Essential agreement,EA)都是100%,因而具有高度吻合性.微生物生长传感器AST法测定的MIC值往往不小于BMD AST法的测定结果,表明自动化仪器法的灵敏度高于肉眼观察.比较而言,微生物生长传感器AST法因为能提供细菌生长实时动力学曲线而呈现更高的效率和更多的抗生素响应信息,而且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用户友好,因而具有更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关键词: 渔业环境 病原微生物 药敏试验 微生物生长传感器 微量肉汤稀释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poS对鳗弧菌MHK3株Hcp表达和杀菌能力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溶血素共调节蛋白(Hcp)的合成和分泌是六型分泌系统(T6SS)行使功能的重要特征。RNA聚合酶的σ亚基RpoS参与调节细菌的生长和应激反应。为了探究RpoS对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T6SS的调控作用,本研究构建了 MHK3ΔrpoS突变株,检测了部分表型特征的变化;利用lacZ半乳糖苷酶报告基因检测了突变株hcpl和hcp2在转录水平的变化;进行Western blot并定量分析突变株Hcp在翻译水平的变化;并通过细菌拮抗实验检测了突变株杀菌能力的变化。结果显示,MHK3ΔrpoS突变株的生长情况、泳动性、明胶酶活性及酪蛋白酶活性与MHK3野生株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平台早期的菌膜形成能力有显著上升(P<0.05);在各生长时期,MHK3ΔrpoS的hcpl和hcp2在转录水平的表达量均较MHK3有显著上升(P<0.01),最高时分别为MHK3的1.79倍和1.94倍;在翻译水平上,MHK3ΔrpoS在胞内和胞外Hcp的分泌均有显著升高(P<0.05),最高时分别为MHK3的1.59倍和1.31倍;同时,MHK3ΔrpoS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E5的杀菌能力约为MHK3的1%。研究表明,rpoS对鳗弧菌MHK3株的生长情况、泳动性、明胶酶活性及酪蛋白酶活性均无显著调控作用,但对平台早期的菌膜形成能力具有一定的负调控作用,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也负调控Hcp的表达。而在杀菌能力上,rpoS发挥一定的正调控作用。说明菌株的杀菌能力强弱并非直接与Hcp的表达和分泌量正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T6SS的调控机制及其介导的杀菌作用机制提供了新思路,并丰富了其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异育银鲫寄生洪湖碘泡虫的鱼卵传播途径
《中国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洪湖碘泡虫(Myxobolus honghuensis)是引起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Bloch)"喉孢子病"的重要病原,每年导致养殖苗种和成鱼大量死亡。本研究通过隐性感染异育银鲫母本人工受精、实验室条件下受精卵孵化和幼鱼培育,采用单管半巢式PCR、荧光定量PCR和寡核苷酸荧光原位杂交等检测手段进行亲本、卵和幼鱼等环节的检测分析,探究异育银鲫寄生洪湖碘泡虫是否存在经卵传播途径。结果表明,所采用的34尾异育银鲫母本(A1~A22,B1~B12)的洪湖碘泡虫隐性感染率达50%~75%,其中,卵和伪鳃检出率高于卵巢组织样品;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荧光原位杂交在隐性感染母本的卵巢、伪鳃、肾、脾组织检测到洪湖碘泡虫前孢子生成阶段营养体;实验室条件下阳性母本所产的卵经孵化和培育出的幼鱼15dph和30dph样品可以检出阳性(A1、A18、B8和B9);荧光原位杂交显示15 dph幼鱼在伪鳃、鳃和肾脏组织检测出阳性信号。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异育银鲫寄生洪湖碘泡虫存在经鱼卵传播途径;研究结果可为相关疾病制定防控措施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