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8423条记录
玉米株高主效QTL qPH3.2精细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

作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株高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子之一,节间数目和节间长度是导致株高差异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发现2个高代回交重组自交系W1和W2株高差异显著(P<0.001),二者穗上部和穗下部节间数目都相同,细胞形态分析发现节间细胞长度是引起二者株高差异的主要原因;外源GA试验结果表明控制株高差异的QTL/基因是GA途径之外的新基因。因此,利用来源于W1和W2的F2及F2:3家系群体在2年3个环境中将控制株高的主效QTL q PH3.2共定位在第3染色体标记C42-P17之间20 Mb范围内,最高可解释22.22%的表型变异。进一步利用目标区段重组交换单株及自交后代家系将q PH3.2分解为2个主效QTL q PH3.2.1和q PH3.2.2;随后利用目标区段的跨叠系将q PH3.2.1和q PH3.2.2分别精细定位在YH305-Y72(2 Mb)及YH112-Y150(1.6 Mb)之间。本研究的结果为玉米株高的遗传改良提供了真实可靠的遗传位点,也为后续株高QTL的克隆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关键词: 株高 遗传解析 精细定位 重组交换 玉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快中子辐照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2018 CSCD

摘要:采用252Cf裂变中子源辐照郑单958(ZD958)和武9086(W9086)干种子至吸收剂量为0.98、1.26、1.51、1.97、2.48、3.37 Gy。考察吸收剂量对玉米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芽长、根长、根数等性能表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M1代植株的发芽势、发芽率、芽长、根长、根数均随吸收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当吸收剂量为3.37 Gy时,W9086的发芽势为42.4%,ZD958的发芽势为61.6%;W9086的发芽率为61.6%,ZD958的发芽率为73.7%;W9086的芽长为2.7 cm,ZD958的芽长为4.0 cm;W9086的根长为4.9 cm,ZD958的根长为4.9 cm;W9086的根数目为3.0,ZD958的根数目为3.7,均比对照组低。结果提示,快中子辐照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并且对W9086的抑制作用比对ZD958的明显,表明不同玉米种子对快中子辐照的敏感性不同。

关键词: 玉米 快中子辐照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含水量和磷肥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抗旱生理的影响

中国沙漠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土壤含水量和磷肥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抗旱生理的影响,结果显示:(1)土壤含水量的下降导致马铃薯幼苗叶片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降低,可溶性糖、脯氨酸、丙二醛(MDA)含量、相对电导率(REC)及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升高,抗氧化酶活性增强,株高、茎粗、根长、匍匐茎数、地上部分干重降低,马铃薯块茎重量及块茎淀粉、蛋白质、Vc含量下降;(2)不同水分条件下增施适量磷肥,显著提高了马铃薯叶片含水量、叶绿素含量,相对增强了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了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和活性氧水平,且马铃薯块茎重量及块茎淀粉、蛋白质和Vc含量显著增加。(3)比较包括对照在内的6种磷肥增施量,增施15.3g·m~(-2)磷肥对马铃薯幼苗抗旱性及生长发育的促进效果最佳。综上所述,干旱胁迫显著抑制了马铃薯幼苗生长发育,而增施适量磷肥可通过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有效缓解干旱胁迫下马铃薯幼苗叶片的脂质过氧化程度及细胞膜损伤,减轻干旱对生长发育的抑制,增强植株整体抗旱性。

关键词: 磷肥 马铃薯 生长发育 抗旱生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藜麦覆膜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中国种业 2018

摘要:初步总结了藜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藜麦覆膜栽培技术的比较优势,探讨了藜麦覆膜栽培技术增产的光、温、水、土效应和藜麦生长发育的响应,评价了藜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增产和增收效果,明确了藜麦覆膜栽培技术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也分析了覆膜栽培技术的研究方向,并初步总结出藜麦覆膜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藜麦覆膜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藜麦 覆膜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耕作方式和施氮量对旱地冬小麦开花后干物质转运特征、糖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耕作方式和氮肥对旱地小麦的互作效应,在甘肃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以常规耕作(CT)、秸秆还田(CTI)、全膜覆土穴播(PM)、免耕秸秆覆盖(NTS)4种耕作方式为主区,75、150、225、300kg·hm~(-2)4个施氮量(分别用N1~N4表示)为副区,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及施氮量组合处理下旱地冬小麦花后干物质转运、糖含量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4种耕作方式中,PM的株高最高,叶面积最大,籽粒产量最高,较CT增产14.50%。PM增产主要是通过增加穗长和穗粒数来实现,也归因于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的积累量及其在花后向籽粒中转运量、转运效率和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较CT显著增加,特别是增加了叶片和颖壳的干物质转运量、转运效率。CTI的千粒重和有效穗数虽然最高,但产量与CT无显著差异;NTS的株高、千粒重、有效穗数、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向籽粒中转运量均处于较低水平,产量较CT降低16.74%。施氮显著增加了旱地冬小麦的籽粒产量,平均产量表现为N4>N2>N3>N1。CT、CTI、NTS下,施氮的增产作用显著,但PM下不显著。在所有处理中,PMN2的籽粒产量最高,比最低的NTSN1增加70.55%。施氮增产的原因主要是促进了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和开花后干物质转运。NTS提高了各器官的可溶性糖含量,但其效应在不同生育时期存在差异,茎秆主要表现在开花后20~30d,叶片和颖壳在开花后10~40d,叶鞘在开花后20~40d,籽粒在开花后10~30d。施氮显著降低了开花后0~30d茎秆和叶片的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但显著增加了开花后20d籽粒的可溶性糖含量。以上结果说明,在甘肃旱地雨养农业区,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全膜覆土穴播下冬小麦高产的氮肥施用量以中等水平(150kg·hm~(-2))最佳,免耕秸秆覆盖下需增加氮肥施用量(300kg·hm~(-2))。

关键词: 耕作方式 施氮量 冬小麦 干物质转运 开花后糖代谢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有机物料与部分化肥长期定位配合施用对土壤养分的调控效应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有机物料替代部分化肥长期定位施用对冬小麦连作农田土壤养分的调控效应。在陇东黄土旱塬进行连续11年的定位试验,比较不施肥(CK)、施用等量氮磷养分的3种有机物料(生物有机肥、秸秆还田、农家肥)与氮磷化肥配施的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结果显示:2016年冬小麦收获后,相比于CK,施用有机肥明显增加了0~60 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而有机质、全量氮磷钾及其速效养分含量在0~60 cm土层范围内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降低,且0~20 cm土层为硝态氮、有机质、全量氮磷钾及速效氮、磷富集区。从0~20 cm土层平均养分含量来看,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其中生物有机肥处理11年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较CK提高了18.39%、11.49%、15.62%、2.76%、14.94%、143.25%、36.33%,农家肥处理分别提高了14.42%、14.94%、14.06%、2.84%、10.87%、100.7%、41.58%,秸秆还田分别提高了7.20%、10.34%、9.38%、1.46%、9.24%、54.66%、8.82%。因此,在陇东半湿润偏旱雨养农业区,采用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兼顾钾肥的施肥措施是最合理的施肥方式,有利于保持黑垆土养分平衡,促进农田生产力稳定可持续。

关键词: 长期定位 冬小麦连作 有机物料 土壤养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Bna-miR1140基因的分离与转化及其过表达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油菜miR1140基因的功能,该研究利用PCR技术从油菜栽培种westar中克隆了miR1140前体基因,并与pPZP212载体连接,构建了miR1140前体基因的过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其转化到甘蓝型油菜westar品种中。(1)PCR鉴定表明,共获得14株过表达Bna-miR1140基因油菜阳性株。(2)表型观察显示,阳性株的叶片形态、花器结构没有变异,株高、主花序长度、主花序结角数和千粒重均与对照相当,但其中有5株过表达Bna-miR1140基因油菜阳性株(T0代)出现双主序株型,且分枝部位较对照低,分枝数较对照明显增多,使全株有效角果数增多,单株生产力较对照提高26%,而其他9株阳性株均与野生型油菜表型一致。(3)T1代田间表型分析表明,5株过表达35S∷Bna-miR1140(T0代)的T1代转化株系全生育期较对照极显著延长9~14d,且5株T0代中有4株的株型变异符合3∶1的遗传分离规律。研究推测,油菜Bna-miR1140基因可能参与了调控油菜的分枝发育。

关键词: 油菜 分枝 miR1140 基因 过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种量对河西走廊栽培菘蓝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时珍国医国药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播种量对河西走廊栽培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定最佳播种量。方法在大田环境下,设置55、65、75、85和95 kg·hm~(-2)共5个播量处理,定期采样测定生物量、收获时测定药材产量和品质,分析比较不同播种量下菘蓝生长、产量和药材质量的差异性。结果 55 kg·hm~(-2)和65 kg·hm~(-2)时,个体生长发育和药材产量构成因素明显优于播种量为85 kg·hm~(-2)和95 kg·hm~(-2),以75 kg·hm~(-2)播种量的药材折干率最高,达52.59%,大青叶和板蓝根的产量也是最高,分别为6455.4 kg·hm~(-2)和5208.89 kg·hm~(-2),检测成分(R,S)-告依春含量,以75 kg·hm~(-2)播种量的最高,为0.082%,比最低含量增加57.69%。结论播种量影响菘蓝的生长及药材的产量和品质,在河西走廊菘蓝产区,播种量以75 kg·hm~(-2)为宜。

关键词: 菘蓝 播种量 生长发育 产量 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发展香菇产业的优劣势分析

林业科技通讯 2018

摘要:分析了甘肃省香菇(Lentinus edodes)产业发展的优劣势条件,提出了今后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为甘肃省香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甘肃 香菇产业 Lentinus edodes 发展 优劣势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矮壮素和PBO处理对早酥梨树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甘肃农业科技 2018

摘要:以早酥梨为试材,研究探讨不同药剂处理对早酥梨一年生枝条长度和粗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用PBO 200倍液喷枝条上部2/3和喷枝条全部2个处理在控制早酥梨枝条生长方面效果最好,能够达到培养圆柱形树形要求,为早酥梨提早结果和树冠大小的控制提供有效方法。

关键词: 药剂筛选 早酥梨 枝条长度 枝条粗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