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密度下去留分蘖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东北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的分蘖和种植密度受玉米类型、生长环境、田间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生产中,玉米分蘖的去留和适宜的密度是困扰农民的主要问题.本试验采用2021年吉林省农业主导品种推荐的15个玉米品种作为试验材料,设6万株/hm2、7万株/hm2、8万株/hm2三个种植密度,对比了不同密度条件下去留分蘖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品种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去留分蘖对适宜密度条件下的玉米产量没有显著影响,而且三者之间没有互作效应.在种植密度选择方面要根据品种特性合理种植,不要盲目增大种植密度,以免造成减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与意愿悖离的实证研究
《玉米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黑龙江省249户玉米种植户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模型和Bootstrap中介效应模型,从农户个体特征、经营特征、认知特征、农地资源特征方面探究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与意愿悖离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年龄、健康状况、地块分散程度、土壤肥力对悖离的发生有显著促进作用;拥有绿色食品标识、种养兼营、参与施肥培训对悖离发生有显著抑制作用。为减少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与意愿的悖离,提出广泛开展有机肥制备撒施培训、提高有机肥施用机械化程度、积极发展种养结合、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快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等政策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大斑病胁迫下球孢白僵菌对玉米植株的影响及定殖规律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球孢白僵菌在玉米植株中的定殖能力及其对玉米植株生长和抗病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灌根方式构建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对玉米植株叶绿素、氮含量以及株高进行测定,评价球孢白僵菌对玉米的促生作用;通过人工接种玉米大斑病,探究球孢白僵菌定殖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抗性作用;采用球孢白僵菌菌落计数和荧光定量PCR等方法研究玉米植株受到玉米大斑病菌胁迫时,球孢白僵菌在玉米植株内的定殖扩散规律.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在玉米植株内的定殖率为 68.18%,定殖后能够对植株生长产生积极影响,同时能显著降低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率,接种玉米大斑病第 21 d发病率降低 46.67%.在玉米叶片受到大斑病菌侵染时,能够从根际土壤"招募"球孢白僵菌,使球孢白僵菌在叶片聚集,进而提高对病原微生物的抗性.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虫生真菌对植物病害的生防潜力,为虫生真菌在植物组织中定殖研究以及诱导抗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血凝素糖基化模式对G57基因型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抗原性的影响
《中国兽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G57基因型H9N2亚型流感病毒是当前威胁我国养禽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病原。该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是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本研究利用反向遗传技术拯救了5株具有不同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糖基化模式的病毒。基于交叉血凝抑制结果绘制的抗原图谱显示,这5株病毒存在明显的抗原差异。这种差异与HA上的第21,210,289,304位糖基化位点直接相关,其对病毒抗原性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304,210,289,21位糖基化位点。结果表明,HA糖链可能影响其周围的抗原表位的暴露程度,进而影响抗体与HA的结合,致使具有不同HA糖基化模式的病毒表现出抗原差异。因此,加强对流感病毒位点特异性糖基化的认识,从而更加准确地辨析HA糖基化与抗原距离的关系,对预测特定毒株的免疫逃逸能力以及疫苗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禽流感 H9N2亚型 G57基因型 血凝素 糖基化 抗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寒早熟杏新品种吉露的选育
《果树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吉露杏是以龙垦2号杏为母本,骆驼黄杏为父本人工杂交育成.平均单果质量47.2 g,果实为卵圆形,果皮红,果肉黄,肉质硬溶,果汁含量多,香气浓,纤维中,离核,甜仁,缝合线浅,果顶平.总糖含量8.28%,总酸含量0.83%,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0%.树姿半开张,树势中庸,生长势中.4月上旬至中旬花芽萌动,4月下旬开花(公主岭),花期持续5~7 d.露地栽培7月上旬果实成熟,果实发育期约65 d.吉林省无霜期≥125 d,≥10℃有效积温2700℃以上地区可引种或试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壳聚糖与生物絮凝剂复配协同增效絮凝特性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絮凝剂的絮凝性能以提升养殖污水的处理效率,利用壳聚糖具有的絮凝特性,并依据壳聚糖与絮凝剂之间的共聚反应,设计了5种不同浓度组合基质的处理,分析了絮凝剂投加量、生物絮凝剂与壳聚糖复配比例、p H等对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投加量为30.0 mg/L,p H=5,生物絮凝剂与壳聚糖复配比(V/V)为21:9时,对养殖污水COD的去除率最高.壳聚糖与生物絮凝剂复配获得的复合絮凝剂对COD,NH3—N,BOD,SS及TP污水指标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5.2%,81.0%,85.0%,58.3%和27.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深松对东北不同积温带春玉米田土壤物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基于东北不同积温带的差异,探究不同时期深松对春玉米田土壤物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于2014年在低积温带(齐齐哈尔)、中积温带(洮南)和高积温带(沈阳)开展深松试验。设置秋季30 cm深松(AS)、春季30 cm深松(SS)和常规15 cm旋耕(CT)3个处理,比对分析不同时期深松对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硬度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深松对不同积温带土壤物理特性改善和产量提升具有积极效果。各处理对土壤水分提高的总体效果为SS> AS> CT,深松对提高低、高积温带吐丝期(R1)、中积温带6叶期(V6)和R1期土壤水分最为显著。SS对改善低积温带和高积温带土壤容重效果明显,低积温带SS与CT相比,在10~20 cm、20~40 cm土壤容重分别降低8.23%和11.12%(P <0.05);高积温带SS在0~10 cm、10~20 cm和20~40 cm的土壤容重分别较CT低7.28%、5.68%和2.02%。SS对低、高积温带土壤硬度改善效果显著,低积温带SS与CT相比,在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壤硬度分别降低32.26%、27.46%和33.77%;高积温带SS在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壤硬度分别较CT低9.50%、8.63%和5.29%(P <0.05)。深松对百粒重影响显著,AS和SS与CT相比,在中、低积温带粒重分别提高2.77%和5.14%、8.48%和8.48%(P <0.05)。在产量上,AS和SS与CT相比,在低积温带和高积温带分别提高8.57%和11.43%、15.46%和12.37%(P <0.05)。【结论】深松能显著改善不同积温带土壤物理特性,且提高玉米产量。秋季深松和春季深松对不同积温带土壤水分提升效果明显,春季深松对土壤容重和硬度改善效果在整体上优于秋季深松。从改善土壤物理特性和玉米增产的角度考虑,推荐春季深松为东北地区最佳深松选择。
关键词: 东北区 积温带 深松时期 春玉米 土壤物理特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玉米穗腐病致病镰孢菌的鉴定与部分菌株对杀菌剂的敏感性
《中国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吉林省玉米穗腐病主要致病镰孢种群分布及杀菌剂对镰孢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为针对性地开展玉米镰孢穗腐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组织分离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2020年采自吉林省36个市(县)的149份玉米穗腐病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利用禾谷镰孢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FGSC)毒素合成相关基因特异性引物检测其产生毒素的化学型,对部分禾谷镰孢复合种进行致病力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杀菌剂对禾谷镰孢复合种的抑制效果.[结果]分离获得233株镰孢菌,隶属4个镰孢复合种,含9种镰孢菌,包括拟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布氏镰孢(F.boothii)、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亚洲镰孢(F.asiaticum)、厚垣镰孢(F.chlamydosporum)、藤仓镰孢(F.fujikuroi)、木贼镰孢(F.equiseti)和亚黏团镰孢(F.subglutinans),分离频率依次为33.05%、26.18%、25.32%、12.45%、0.86%、0.86%、0.43%、0.43%和0.43%,其中禾谷镰孢复合种分离频率最高,为52.36%,是吉林省玉米穗腐病的优势致病镰孢菌.布氏镰孢、禾谷镰孢和亚洲镰孢在禾谷镰孢复合种中的占比分别为50.00%、48.36%和1.46%.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禾谷镰孢复合种种间、种内遗传多样性均较为丰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52.73%的禾谷镰孢复合种为中致病型菌株,东部玉米主产区分离的禾谷镰孢致病力最强.毒素化学型检测表明,亚洲镰孢为雪腐镰刀烯醇(NIV)化学型,禾谷镰孢与布氏镰孢为15-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烯醇(15-AcDON)化学型.7种杀菌剂抑制禾谷镰孢复合种菌丝生长的EC50介于0.02—19.45μg·mL-1,其中咯菌腈(FS)、抑霉唑(FS)、氟硅唑(EC)、戊唑醇(TC)和腈菌唑(EW)对禾谷镰孢复合种抑制效果较好且差异不大,EC50小于1.20μg·mL-1,EC90小于100μg·mL-1;30%吡唑醚菌酯抑制禾谷镰孢和布氏镰孢生长的EC50差异明显,抑制禾谷镰孢的EC50是布氏镰孢的10.24倍.[结论]吉林省不同玉米产区的玉米穗腐病的优势致病镰孢不同,东部和西部为禾谷镰孢和布氏镰孢,中部为拟轮枝镰孢.禾谷镰孢复合种种间、种内遗传多样性均较丰富.咯菌腈、抑霉唑、氟硅唑、戊唑醇和腈菌唑对禾谷镰孢复合种的抑菌效果较好且在禾谷镰孢复合种间的药剂敏感性差别不明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北典型黑土种植密度与施钾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调控效应
《华北农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东北典型黑土种植密度与钾肥用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产量及钾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在吉林省公主岭市,通过连续2a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密度(D1:5.5×104株/hm2,D2:7.0×104 株/hm2,D3:8.5×104 株/hm2)和钾肥用量(K0、K40、K80、K120 和K160)对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钾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钾肥用量的交互作用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D2 密度下K120 处理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和平均积累速率均为最高,并且干物质转运量和转运贡献率维持在较高水平.相同密度下,钾素回收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随施钾量增加呈下降趋势,相同施钾量下均以D2 密度最高.相同施钾量下,玉米产量以D2 密度最高,2a玉米平均产量较D1 和D3 分别提高6.9%,3.0%,相同密度下,施钾均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其中D1 密度下施钾量增至80 kg/hm2后增幅不再显著;D2 和D3 密度下施钾量增至120 kg/hm2后增幅不再显著.通过线性加平台模型得出,D1、D2 和D3 密度下适宜施钾范围分别为72~80 kg/hm2,104~115 kg/hm2,105~116 kg/hm2.而D2 处理钾肥用量在较D1 处理提高44.5%以及与D3 处理相持平条件下,玉米产量分别提高9.8%,3.2%.钾素回收率分别提高4.1,4.9 百分点.综上,在东北典型黑土区,以玉米种植密度70000 株/hm2,钾肥用量104~115 kg/hm2较为适宜.
关键词: 玉米 黑土 种植密度 施钾量 干物质积累转运 产量 钾素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