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高粱单宁新调控遗传位点
《植物生理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单宁是高粱重要的籽粒品质性状之一,单宁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其用途。调控单宁含量Tan1和Tan2基因虽被克隆,但并不能完全解释高粱籽粒中单宁含量高低的现象,因此调控单宁含量必定还存在其他的新基因。利用300份和202份(去除98份含有tan1-a和tan1-b基因型的材料)自然群体材料的单宁含量表型数据以及重测序获得的4 842 629个SNPs,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挖掘调控单宁含量新遗传位点及候选基因。共获得25个显著关联区间、共有40个候选基因,其中Sobic.001G041500和Sobic.006-G180300是bHLH转录因子, Sobic.001G398100和Sobic.001G398200是MYB转录因子, Sobic.002G044200与类黄酮-3′,5′-羟化酶高度同源。类黄酮合成途径是合成单宁的必经过程, 5个候选基因均参与类黄酮合成途径,也可能参与单宁的生物合成。新单宁调控遗传位点及候选基因的挖掘为深入研究高粱单宁调控的遗传机制提供分子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电子舌技术的鲜食花生籽仁味觉智能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花生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油兼用型高产经济作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蔗糖、果糖和葡萄糖等营养物质,但目前对其味觉特征的评价仍缺乏数据支撑。采用TS-5000Z味觉分析系统收集33份鲜食花生材料(包含9个品种和24个高世代品系TC,后者来自吉花02-1-4和中花26的杂交组合)干燥籽仁的味觉相关指标数据,对5种基本味(酸、甜、苦、咸、鲜)和涩味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确定了苦味、涩味、鲜味、咸味和甜味为有效的味觉指标。通过对有效味觉指标PCA分析,对第1主成分贡献较大的是咸味、鲜味和甜味,对第2主成分贡献较大的是咸味、鲜味和苦味。扶花1号等9个品种与TC品系具有明显的差异,对TC1~TC进行PCA聚类区分,鲜味、苦味、甜味等对第一主成分贡献较大,咸味对第二主成分贡献最大,其次是苦味等;对扶花1号等9个品种的花生进行PCA聚类分析,咸味对第一主成分贡献最大,其次是涩味等;甜味对第二主成分贡献最大,其次是涩味回味和苦味等。苦味方面,TC20~TC24的苦味最强,为6.5~7.0,其余品种苦味在6.5以下;涩味方面,TC5和TC6的涩味和涩味回味均偏低外,黑甜花和黑珍珠涩味回味最大,其它样本的涩味均为3.0~4.5;甜味方面,四粒红的甜味最大,黑珍珠的甜味最小,甜味值在21以上的品种有16个,TC品系的大部分样本的甜味值较高;鲜味和咸味方面,扶花1号等9个品种和TC17、18、19的鲜味较低,TC20~TC24的鲜味也相对偏低,其它TC品系的鲜味则较大;吉花403、吉花43和冀花甜1号、冀花甜2号4个品种接近,且鲜味和咸味均最低。通过利用电子舌技术对鲜食花生籽仁鉴别分析,可知鲜食花生的味觉指标以鲜味、甜味、咸味、苦味和涩味(回味)为主,在今后研究中可以无需借助统计分析和建模即可快速真实评价鲜食花生食味性,为培育高糖、高蛋白的花生新品种提供技术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杀虫真菌在玉米内的定殖及公主岭霉素对其定殖率影响的研究
《东北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在玉米植株内的定殖能力及公主岭霉素对其定殖率的影响,本研究以玉米秸秆颗粒为载体制备成载菌颗粒剂,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b)、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Ma)和公主岭霉素(769)混合接种玉米植株,使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在玉米内定殖。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联合接种组中两种虫生真菌的定殖率分别为47.5%和78%,均高于其他处理组,定殖能力最强。三种微生物农药联合接种组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的定殖率最低,分别为25%和50%。结果证明,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联用可相互促进彼此在寄主植物中的定殖能力,公主岭霉素能抑制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的增效作用,但与单一菌种接种时对寄主的定殖能力影响不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乾肉羊TCAP基因组织表达及多态性与肉质性状关联研究
《中国畜牧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绵羊肌联蛋白帽(Telethonin,Titin-cap,TCAP)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的关联,以双乾肉羊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分析TCAP基因在3日龄及40日龄羔羊各组织中的mRNA表达,通过PCR、Sanger测序检测TCAP在49头绵羊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表达情况并与肉质性状指标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发现TCAP基因广泛分布于各组织中,以心肌、骨骼肌中表达量最高,且随着绵羊不断发育生长,在各组织中的表达趋势会发生变化.此外,TCAP基因内含子1上(NC_056064.1)存在2个连锁突变位点(g.39786477G>T及g.39786518C>G),其中TTGG型较GGCC和GTCG基因型个体的肌内脂肪含量更高肉质更细嫩,且TTGG型棕榈油酸表达量最高,花生四烯酸表达量最低,说明TTGG型个体肉品质更高.结果提示,TCAP在绵羊生长发育过程中承担多重生理功能,且其基因多态性与肉质性状间具有一定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绵羊遗传改良及选育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标记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寒地沙棘种质资源果实品质分析与综合评价
《农业工程学报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寒地沙棘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开展寒地沙棘种质资源果实品质分析及综合评价,筛选果实品质优异的沙棘资源.以 22份寒地沙棘种质资源果实为试材,测定果实 10项品质指标,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构建综合评价模型,计算果实品质综合得分并排序.不同沙棘种质资源果实品质指标变异系数分布在 9.339%~62.528%之间,其中糖酸比变异程度最大,果实横径变异程度最小.各个品质指标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提取了 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 86.053%.根据 3个主成分得分和相应的权重进行线性加权,建立了沙棘种质资源果实品质综合评价模型,综合得分较高的是'小柳树'、'侍丛'、'向阳'、HS-12.系统聚类分析将 22份沙棘种质资源分为 3类,分类结果与主成分综合评价结果基本一致.综合评价模型得出:'小柳树'、'侍丛'、'向阳'、HS-12为寒地沙棘优异种质资源,研究结果为沙棘种质资源利用与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Malmquist指数法的吉林省粳稻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东北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基于2004~2020年全国粳稻区和12个粳稻主产省区的粳稻生产成本收益数据,分析了吉林省粳稻生产投入产出水平,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吉林省粳稻生产率。结果显示,吉林省粳稻全要素生产率年际间波动比较频繁,其变化主要源自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2005~2020年期间粳稻全要素生产率均值为0.979,虽然高于全国粳稻区平均水平,但在12个粳稻主产省区中排名第10,处于下等水平。因此,吉林省粳稻生产需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科技支撑水平和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来提升粳稻生产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黑粉菌菌瘤内内生细菌对黑粉菌的冬孢子萌发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高通量测序分析明确玉米黑粉菌菌瘤内菌粉培养液中内生细菌种类,结合16SrDNA分析,分离并鉴定在培养液中占比最高的菌株。以溶菌酶及Amp处理玉米黑粉菌冬孢子为对照,显微镜下观察菌瘤内内生细菌对玉米黑粉菌冬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份样品的菌粉培养液中,肠杆菌属细菌的占比在90%以上。当肠杆菌大量增殖时对黑粉菌的冬孢子萌发产生影响,可引起黑粉菌的冬孢子发生质壁分离,释放原生质体,部分原生质体再生成菌体;也可以使冬孢子壁直接被降解,原生质体萎缩。研究发现,玉米黑粉菌菌瘤内的内生细菌以肠杆菌为主,该内生细菌对黑粉菌的冬孢子萌发产生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科学》Top50高被引论文的分析及启示
《玉米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玉米科学》2011-2022年发表的高被引论文涉及学科和领域进行全面分析,科学梳理Top50高被引论文的研究重点、内容特点、作者群分析以及引用情况,揭示不同时期玉米科研人员关注的热点以及读者普遍关注的主题,为《玉米科学》选题制定、稿件遴选、核心作者人才培养、提高办刊质量等提供思路。利用中国知网《学术精要数据库》遴选出《玉米科学》的高被引论文,统计Top50论文的研究方向、被引频次、刊发年限情况等。分析发现,Top50论文主要分布在玉米生长发育研究、玉米品种选育研究、玉米产量影响因素研究、玉米种植管理研究、玉米生物技术研究5个领域。高被引论文大多集中在与期刊发展密切相关、可操作性较强的领域,与当时玉米科研的主题相关,也与作者知名度、刊发期刊有一定的关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离、筛选絮凝剂产生菌Bacillus sp.CX15及絮凝条件优化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有效提升猪场污水处理效果,从污水处理厂附近土壤中,分离和筛选出对污水具有较好絮凝作用的絮凝菌,并对絮凝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絮凝菌最优产絮时间为2 d,最优培养温度为35℃,菌液接种量为3%,絮凝菌在80℃条件下能维持较高的热稳定性.紫外、红外光谱结构表征实验证明,絮凝菌主要由酸性多糖组成.扫描电镜及革兰氏阳性实验结果显示,絮凝菌呈杆状.结合生化特征及分类学鉴定,判定絮凝菌CX15为Bacillus sp.CX1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种子特异启动子GBSSⅠ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子粒被认为是生产外源蛋白的理想载体,而利用种子(胚乳)特异性启动子是提高外源蛋白表达水平最简单的途径.从玉米基因组中克隆获得长为999 bp的GBSS Ⅰ基因启动子pGBSSⅠ,该序列不但含有CAAT-box等启动子基本元件,而且还包含光响应、激素调控、胁迫诱导和发育等多个顺式调控元件.利用该启动子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CBG-Gus,并经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玉米幼胚,通过筛选和分化获得抗性植株.经Bar蛋白基因金标免疫试纸条和PCR检测确认获得转基因阳性玉米植株.对转基因玉米不同组织中Gus和内源GBSSⅠ的转录情况进行实时定量PCR分析和Gus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结果表明:2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并不一致.在转录水平上,除了叶片(包括叶鞘)之外,其他被检组织中的Gus的表达均低于GBSSⅠ;在蛋白表达水平上,除了茎和根之外,其他组织中均可检测到程度不同的Gus活性表达,其中成熟种子(包括胚和胚乳)中Gus蛋白积累的水平最高.综上,玉米子粒特异启动子pGBSSⅠ是一个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启动子,将为提升玉米胚乳中外源蛋白的表达量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玉米 GBSSⅠ启动子 转录活性 农杆菌介导法 Gus染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