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耐低氮大豆资源的苗期筛选与评价
《大豆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大豆苗期耐低氮资源鉴定的指标与方法,筛选耐低氮大豆种质,本试验以234份国内外大豆品种资源为试验材料,设置低氮和正常氮2个氮水平,在处理24 d时测定茎粗、株高、叶柄长、叶绿素相对含量等12个指标.结果表明:大豆苗期各指标均值在2个氮水平下存在显著差异,耐低氮系数的平均值范围为0.48~1.38;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2个指标转化为5个主要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5.37%,并构建耐低氮大豆种质资源评价方程:D=0.48D1+0.21D2+0.13D3+0.11D4+0.08D5;基于耐低氮综合评价值(D)进行聚类分析将234份大豆品种分为5类,分别为高耐低氮型、耐低氮型、中耐氮型、敏感型和高敏型,筛选出高耐低氮资源,包括茬前田豆、宝丰11和射阳半夏子等8份,高敏型种质,包括ラニホクジロメ、黔豆1号和WDD01135等11份.依据逐步回归分析得出株高、总干重、叶柄长、茎粗和地下干重5个性状的耐低氮系数可作为鉴定资源耐低氮性的主要指标.本研究构建的大豆耐低氮种质资源评价体系,将为耐低氮大豆品种的鉴定与筛选奠定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畜禽粪便分布特征与环境承载力预警分析
《东北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畜禽粪便引起的污染问题制约着畜牧业发展,“种养循环”“以地定畜”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运用产排污系数法,以吉林省统计年鉴数据为计算基础,估算2020年吉林省各县(市区)畜禽养殖污染物产生与流失量,分析单位面积消纳畜禽粪便情况,预警分析、剖析畜禽养殖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潜力。结果表明:2020年吉林省畜禽养殖粪污产生总量6 391.56万t,污染物流失量28.07万t,中西部高于东部地区,长春市高于其他8个市(州)。吉林省耕地消纳畜禽粪便预警级别为Ⅰ级,对环境无威胁;但中部地区的东丰县(Ⅴ级)、四平市市区(Ⅳ级)、德惠市市区(Ⅳ级)、舒兰市(Ⅲ级)畜禽养殖量超过环境承载力,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威胁。其余各县(市区)畜禽养殖尚存在较大环境承载潜力,全省环境承载潜力总量为6 592.78万头猪当量。吉林省大部分县(市区)可以适度开发畜禽养殖,但是风险较高区域建议增加畜禽粪便消纳方式以缓解地区环境压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钙对低温胁迫后人参叶片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时珍国医国药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春季低温易发生冷害和冻害,是影响人参品质和产量的主要因素,探讨施用外源钙(EDTA-Ca,Ca2+)对低温胁迫下苗期人参叶片的生理影响.方法 以盆栽出苗期的人参为材料,在0℃、-2.5℃下胁迫2h,叶面喷施EDTA-Ca复温12 h后取样调查研究分析了其对人参叶片表观细胞变化、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 与两种低温处理的人参相比:喷施Ca2+的处理能增强低温胁迫下叶片的气孔导度、维持气孔数量和细胞稳定;保护酶POD(过氧化物酶)、CAT(过氧化氢酶)、APX(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GSH(还原型谷胱甘肽)活性、Pro(脯氨酸)、甜菜碱、CAM(钙调素)和CTK(细胞分裂素)含量显著提升;PAO(多胺氧化酶)活性、H202、MDA(丙二醛)含量和叶片相对电导率显著下降.结论 在低温胁迫下施加外源钙可通过改善苗期人参细胞结构和叶片功能、调控渗透物质含量、增加抗氧化酶活性和信号因子含量,缓解低温对人参叶片造成的伤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稻瘟病菌小种变化的吉林省主要粳稻品种抗性评价及利用价值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稻瘟病严重威胁吉林省水稻的安全生产,选育和利用抗瘟品种是防控稻瘟病最经济、安全的措施.在明晰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生理小种类型、分布与致病力的基础上,进行吉林省主要粳稻品种的抗瘟性评价和品种组合利用价值分析,为品种合理布局和高效利用抗病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1 年秋季在吉林省主要稻区采集分离的 115份稻瘟病菌菌株中筛选出 62 个优势单孢菌株,利用 7 个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品种(Chinese differential variety,CDV)对其进行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构成和致病力分析;对吉林省主要粳稻品种进行苗期单菌株和田间异地自然诱发抗瘟性鉴定评价;苗期与田间鉴定结果相结合,运用联合抗病性系数(resistance association coefficient,RAC)和联合毒力系数(virulence association coefficient,VAC)分析品种组合的抗病效果.[结果]通过 CDV 抗性表型可将 62个稻瘟病菌菌株划分为7群22个生理小种,优势种群为ZG和ZA,出现频率分别为35.48%和32.26%;优势生理小种依次是ZG1、ZA1和ZA17,出现频率为35.48%、9.68%和8.06%;致病率在40%以上的中等致病力小种为ZA49、ZA1、ZB15、ZB23和ZC15.吉林省主要粳稻品种的苗期单菌株接种鉴定结果表明,抗性频率在80%以上的品种占比为48.89%;田间异地自然诱发抗瘟性鉴定评价结果表明,表现为中抗(MR)以上的品种有 14 个,占鉴定品种总数的 15.56%;中感(MS)品种 27 个,占比为30%;感病(S)品种35 个,占比为38.88%;高感(HS)品种14个,占比为15.56%.通过品种组合联合抗性分析,RAC值高且VAC值低的品种组合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结论]吉林省62个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种结构复杂、多样,不同稻区优势生理小种不同.吉林省主要粳稻品种的抗性较好、抗谱较宽,部分品种间组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MS6的功能验证及不育新种质创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杂种优势利用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中不育系的创制与利用,对作物杂交种的选育及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的作物杂交育种技术与传统杂交育种技术相比,具有制种安全、组合自由、杂交种育性稳定等优点,已在玉米、水稻等作物中广泛应用,这为大豆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前期在大豆中图位克隆了1个编码R2R3-MYB转录因子的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MS6,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设计两个基因编辑靶点,在大豆品种Williams82中对MS6基因进行敲除;进一步通过对转基因后代植株的表型观察、花粉及育性鉴定、基因敲除位点分析,验证MS6基因调控大豆花粉形成及雄性育性的功能,最终获得稳定遗传的大豆ms6核不育新种质。这为进一步建立基于MS6基因的大豆第3代杂交育种技术系统,实现强优势杂交种的高效创制,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参考。
关键词: 大豆 细胞核雄性不育 不育基因 基因编辑 杂交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用型向日葵杂交种萌发期耐盐碱评价指标
《分子植物育种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50 mmol/L混合碱(NaCl∶Na2SO4∶NaHCO3∶Na2CO3=1∶9∶9∶1)模拟东北地区盐碱地来进行油用型向日葵耐盐碱性鉴定试验,试验对22份油用型向日葵种子进行盐碱胁迫。本试验通过隶属函数法对参试杂交种第7天的12项指标进行耐盐碱性评价及因子分析,依据分析结果进行耐盐碱性排序,利用聚类分析法将参试种子分为四大类,其中G4、G5两个材料为高耐盐碱型,G9材料为盐碱敏感性。通过因子分析结果得出,发芽指数、胚根长以及下胚轴干重分别在萌发因子、生长因子以及生物积累量因子中的系数最高,因此可以作为油用型向日葵杂交种萌发期耐盐碱性的筛选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耐低氮资源的苗期鉴定与筛选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拟利用丰富的大豆种质资源,探索大豆苗期耐低氮种质资源的鉴定方法和指标,筛选出强耐低氮的种质资源。以260份大豆资源材料为试材,正常氮水平和低氮水平两种处理下进行苗期盆栽试验,在大豆第4片复叶展开期测定SPAD、株高、地上部鲜重等9个指标。通过对低氮胁迫下大豆品种的表型差异进行分析,利用耐低氮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回归分析,鉴定和筛选具有耐低氮特性的大豆品种。结果表明,不同氮水平下,大豆苗期各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指标间和品种间的差异情况有所不同。主成分分析将上述9个单项指标转化为3个综合指标,经隶属函数值和品种耐低氮综合评价值,结合聚类分析将供试260份大豆品种资源分为强耐低氮、耐低氮、中间型、不耐低氮和极不耐低氮5种类型,其中强耐低氮资源17份、极不耐低氮资源7份,同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出总干重、地下部干重、地上部鲜重、第2片复叶SPAD(SPAD2)以及第1片复叶SPAD(SPAD1)的耐低氮系数可作为鉴定大豆苗期耐低氮能力的主要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种质资源芽期耐旱鉴定及综合评价
《大豆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出大豆芽期耐旱种质资源,本研究采用20%的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来自国内外的258份大豆资源开展芽期耐旱鉴定,以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指数和干旱伤害率为鉴定指标,最后通过隶属函数值对大豆资源芽期耐旱性进行评价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胁迫条件下,各指标在品种间均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隶属函数与各指标显著正相关,干旱伤害率与其他各指标呈显著负相关.根据隶属函数值将258份种质资源分成4类:耐旱型品种(系)9个;次耐旱型品种(系)55个;次敏感型品种(系)186个;敏感型品种(系)8个.通过隶属函数聚类分析将258份材料分成了 3类:耐性材料17份,如吉林小粒豆7号、东大2号等,占总体材料的6.59%;中间型99份,如垦丰13、垦农18等,占总体材料的38.37%;敏感材料142份,如黑河38、龙豆2号等,占总体材料的55.04%.研究结果将为大豆耐旱育种及芽期耐旱遗传机制研究提供适宜种质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西藏耐低温菌群的秸秆生物反应堆应用效果研究
《东北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基于高原耐低温菌群的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应用效果,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方法,研究秸秆生物反应堆处理下的温室温度和油麦菜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在试验期间,秸秆生物反应堆温度始终50℃以上,生物反应堆放热提高了反应堆处理(SY)处理温室内温度,在试验期内9:00和21:00的SY处理温室内温度提升效果明显,平均温度分别比对照增加2.45℃和1.95℃,9:00和21:00的SY处理温室内最低温度分别是CK的5.86倍和1.5倍,处理间差异分别呈极显著水平(P<0.01)和显著水平(P<0.05),但在15:00,处理间温度差异不明显。SY处理温室内最低温度的升高,改善了油麦菜的生长状况,其功能叶叶长、叶片数、株高和单株鲜重、干重等指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P<0.01)。因此,基于高原耐低温菌群的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对温室油麦菜生产中的增温和增产效果明显,这为高寒地区冬季温室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推广提供生产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菜豆种质资源鲜荚性状相关性分析
《东北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113份寒地菜豆种质资源鲜荚的荚厚、单荚种子数、荚宽、荚长、荚喙长、嫩荚肉厚和单荚质量等19个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荚厚等性状变异系数逐渐升高,表现出遗传多样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菜豆鲜荚相关性状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聚类分析将菜豆种质资源分为5个大类群,表明了品种间亲缘关系远近。本研究结果可为菜豆鲜荚表观性状育种中选配亲本、预测杂交后代分离等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