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温胁迫下水稻红边特征及SPAD和LAI的监测
《农业工程学报 》 201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促进高光谱遥感技术在水稻长势监测及其灾害评估中的作用,该文以扬稻6号与南粳43为试验对象,通过高温胁迫试验,测定孕穗期高温胁迫后2个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冠层高光谱反射率、红边参数和叶片绿色度(SPAD)值及叶面积指数(LAI)。结果表明,2个水稻品种剑叶的SPAD值与LAI随生育期的进行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开花期均达到最大值,在始穗期与蜡熟期时较低。随着高温胁迫的加剧,SPAD值和LAI不断减小。冠层光谱红边位置、红边幅值与红边面积在开花前呈"红移",开花后呈"蓝移"现象。随着胁迫温度的提高,3个红边参数也呈现"蓝移"现象。不同生育期剑叶SPAD值和LAI与红边特征参数均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对于红边幅值,以红边位置为参数所建的模型能更好地预测水稻剑叶的SPAD值和LAI。


基于ENVISAT ASAR数据的水稻时域后向散射特征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 200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结合2004年和2006年在江苏省里下河地区进行的水稻观测试验,采用多时相双极化ASARAPMode数据分析了水稻HH极化、VV极化和比值系数σ°HH/VV的时域变化特征及与水稻生长参数的相关关系。通过建立水稻HH、VV和σ°HH/VV的时相变化曲线,分析了水稻抽穗期前后雷达信号随水稻冠层、植株含水量及稻田水层变化的后向散射特征。同时,选择水稻叶面积指数、鲜生物量和水稻株高与含水量的乘积为水稻参数,采用线性回归相关分析,探讨了水稻HH、VV和σ°HH/VV与所选水稻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以水稻抽穗期为转折点,水稻各极化后向散射系数随水稻的生长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与所选水稻参数的时相变化大体一致。水稻HH和VV极化后向散射系数与所选水稻参数的相关系数都在0.75以上,其中与水稻鲜生物量的相关系数在0.9以上。σ°HH/VV与水稻参数的相关关系显著,相关系数均在0.85以上,并且受水稻品种、种植方式和地理环境等差异的影响较小,因此可用于水稻参数反演的可靠变量。


气调包装对松籽常温贮藏生理和品质变化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0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朝鲜红松带壳松籽和去壳松仁为试材,将其分别放在30μm紫色聚氯乙烯袋、30μm白色聚氯乙烯袋和40μm白色聚乙烯袋中进行自发气调贮藏,研究了常温下(20~30℃)贮藏180d期间松籽种仁的生理、品质和脂肪酸氧化变化。结果表明:与40μm聚乙烯袋相比,30μm紫色聚氯乙烯袋与30μm白色聚氯乙烯袋可以形成相对低O2高CO2的贮藏条件,能有效降低带壳松籽和去壳松仁的呼吸速率和可溶性总糖的损耗,提高种仁的贮藏优品率;同时可以较好地防止总脂肪的降解,抑制酸价、过氧化值的升高和碘价的降低。综上所述,30μm聚氯乙烯袋可以较好地保持松籽品质,相同气调包装贮藏下带壳松籽的贮藏品质优于去壳松仁。


万寿菊花酶助青贮工艺及其酶活性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 200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万寿菊花(Tageteserecta)制备叶黄素的传统生产方法中叶黄素损失较多的情况,提出一重酶助青贮处理万寿菊花生产叶黄素的方法。以叶黄素的提取率为指标值,确定青贮过程的工艺参数,在水-有机溶剂共存体系分析了酶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青贮和烘干过程叶黄素都有损失,在烘干过程损失(16.33%)比青贮过程损失(6.55%10.27%)更多。在青贮阶段添加β-葡聚糖酶或液态纤维素酶30℃青贮5d,可以很好的降解植物细胞壁,利于叶黄素的提取。分别以万寿菊花冻干粉、青贮鲜花为原料,在水-有机溶剂共存体系确定提取过程所需要的最适水量分别为6.8、2.8~3.8mL/g,保证了该体系中较好的酶活性,能够降解植物细胞壁使水解顺利进行。采用对照试验发现在酶-水-有机溶剂共存体系中纤维素酶仍然具有较高活性。


基于Web与模拟模型的水稻栽培数字化设计
《农业工程学报 》 200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集成作物生长模型、决策支持系统与Web技术,以实现作物栽培数字决策技术的网络化。以武运粳7号、扬稻6号、粤优948及南粳41为供试材料,2005年在江苏省农科院试验区进行了不同基肥田间试验,采集和更新了品种参数;采用SQLServer2000建立水稻品种、土壤及气象资料数据库;采用VS.Net进行了水稻生长模拟、决策支持系统与Web的集成和页面设计,包括登录、系统主界面、品种参数管理、地点气象数据管理、参数调整以及水稻栽培决策等功能。基于Web与模拟模型的水稻栽培数字化设计符合TCP/IP协议,可在服务器上(IIS5.0)安装、运行和在任何Internet浏览器上调用,它继承了水稻栽培模拟优化决策系统的机理性、普适性和实用性,将水稻生长模型与Web技术相结合,形成了水稻模拟优化决策的网络平台,使水稻主产区农业技术人员通过Internet因地、因种、因时制定具有动态、目标和数字化特征、可下载的播前优化方案,提供当年调控建议,对作物生长模型的网络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Web 模拟模型 水稻栽培 数字化设计 决策支持系统


酶为介质有机溶剂提取万寿菊花中叶黄素的工艺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 》 200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万寿菊(Tagetes erecta)花粉末为原料,采用液态纤维素酶处理和有机溶剂萃取同时进行的方法提取叶黄素,研究并优化此过程的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酶为介质有机溶剂提取万寿菊花中叶黄素工艺条件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提取时间、萃取前保温时间、酶浓度、搅拌速度对提取过程影响较大。确定酶法提取较适宜的工艺条件为:2.000 g粒度60目的万寿菊花粉末、液态纤维素酶浓度为7%(m/m)、液料比为20∶1、萃取前保温时间为1.5 h、搅拌速度为700 r/min、提取时间为3 h,对此工艺条件进行验证叶黄素提取率可达92.37%。而单纯的有机溶剂法叶黄素提取率仅为77.53%,此方法明显优于单纯的有机溶剂法。


油菜角果裂角力的定量测定
《农业工程学报 》 200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油菜的角果容易开裂,造成产量损失,同时也不利于油菜的机械化收获。定量测定油菜角果的开裂力对油菜裂角性的研究和选育耐裂角油菜十分必要。采用了拉裂法定量测定油菜角果的开裂力。为了保持不同测定值的可比性,收获的油菜角果在25℃,50%湿度的环境下平衡2周,使测定材料含水量保持相对一致;测定时,在离角果基部2.5cm处,用金属线缠绕固定角果,使不同的测定,都拉裂2.5cm长的角果。使用物性仪,拉裂角果,角果开裂时,物性仪探头受到的最大力即为角果开裂的力。用拉裂法,测定了47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角果的开裂力在0.77~3.7N之间,裂角性存在很大的遗传变异,因此,在甘蓝型油菜中选育适宜于机械化收获的耐裂角油菜品种是可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