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0450条记录
白木香6个不同种质所结沉香的GC-MS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为区分白木香不同种质、品种选育及有针对性地开发利用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以白木香6个不同种质的结香样品为研究对象,分别为海香1号(Aquilaria sinensis ‘Haixiang 1’)、海香2号(A. sinensis ‘Haixiang 2’)、海香3号(A.sinensis‘Haixiang3’)、皮油种、大叶种和囊泡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对乙醚法超声提取的结香样品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6个不同种质所结沉香的挥发性成分中倍半萜类较高,而色酮类较低;种质间差异较大,共有成分仅有2个,即叔丁基对甲酚和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酚)。倍半萜类成分的数量(10~26种)和总相对含量(25.39%~87.50%)较高,以白木香醛为主,其中海香3号中的倍半萜类数量和含量最高。色酮类的数量(1~3种)和总相对含量(4.66%~37.32%)较低,以2-(2-苯乙基)色酮为主,其中海香1号中的色酮类数量和含量最高,而海香3号、大叶种和囊泡种中均未检出。海香1号、海香2号、海香3号和皮油种所结沉香具有较丰富的致香成分,如白木香醛、7α-H-9(10)-烯-11,12-环氧-8-氧艾里莫芬烷和卡拉酮等;海香2号、海香3号、皮油种和囊泡种所结沉香中含有多种倍半萜成分,如沉香螺旋醇和沉香雅槛蓝醇等;海香1号和海香2号所结沉香中的苄基丙酮成分含量较高;海香1号、海香3号和大叶种所结沉香中的7α-H-9(10)-烯-11,12-环氧-8-氧艾里莫芬烷和6,7-二甲氧基-2-(2-苯乙基)色酮等成分含量较高。白木香6个不同种质所结沉香的挥发性成分在种类及含量上具有较大差异,可根据活性成分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地开发。

关键词: 白木香 种质 沉香 成分 GC-M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矮壮素浸种对木薯苗期生长的影响

种子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改进木薯种茎的矮壮素浸种技术,设置不浸种、不同浓度矮壮素(0、50 mg/L、100 mg/L、200 mg/L、300 mg/L)浸种、不同浸种时长(6 h、12 h),研究其对袋栽木薯幼苗根、茎、叶的生长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浸种比较,100~200 mg/L浸种6 h和12 h显著增粗茎径;200 mg/L浸种6 h、50 mg/L浸种12 h均显著提高总根长,并增粗细根根径。其中,总根长增幅分别达22.69%~31.33%、27.38%~36.86%,细根根径增幅分别达10.53%~20.29%、17.11%~20.29%;100~200 mg/L浸种6 h和50~100 mg/L浸种12 h显著提高茎叶干重和膨大根干重;50~200 mg/L浸种6 h显著提高细根干重32.77%~76.76%,50~100 mg/L浸种12 h显著提高细根干重25.54%~71.83%;100~200 mg/L浸种6 h和50~100 mg/L浸种12 h显著提高薯干淀粉含量;100~200 mg/L浸种6 h和50~100 mg/L浸种12 h有效提高土壤脲酶活性,100~200 mg/L浸种6 h和12 h均提高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50~200 mg/L矮壮素溶液浸泡木薯种茎6 h,能较好促进木薯苗的根、茎、叶生长,并提高土壤的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

关键词: 木薯 矮壮素 浸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原生质体分离及其瞬时转化的应用

热带生物学报 2024

摘要:原生质体已被广泛应用于亚细胞定位、基因表达分析、蛋白-蛋白互作、基因编辑等方面。笔者总结了酶解法分离植物原生质体的影响因素,电穿孔和PEG介导的方法对原生质体瞬时转化效率的影响和瞬时转化的应用。植物的种类、不同的PEG浓度、转染时间、DNA浓度和原生质体数量都会影响PEG介导法对原生质体瞬时转化效率。电穿孔法必须在脉冲电压、脉冲长度、脉冲数、细胞数、DNA浓度都适宜的条件下才能达到最佳转化效率。本文为更多植物原生质体分离体系和瞬时转化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关键词: 原生质体 酶解法 瞬时转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养分亏缺对木薯农艺性状、产量及淀粉含量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研究长期养分亏缺对木薯农艺性状及产量、淀粉含量的影响,为木薯连作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在长期定位田间试验时间轴上,选取2019—2021年(连作28~30年)的试验材料,对CK(施氮磷钾肥)、–N(不施氮肥)、–P(不施磷肥)和–K(不施钾肥)4个处理,测定木薯品种SC205和SC124的农艺性状及产量、淀粉含量。结果表明:(1)与CK相比,–N、–K均显著降低木薯的株高,–N、–P和–K显著降低木薯的茎径,–K显著降低叶片SPAD值;主体间效应检验表明,品种和施肥对各农艺性状均有显著影响,但二者的交互作用影响不显著。(2)与CK相比,–N显著提高2021年的鲜薯淀粉含量;–K显著降低鲜薯淀粉含量,3年平均降幅为14.2%。(3)–N、–P、–K较CK均显著降低鲜薯产量、淀粉产量、单株结薯数和单条薯重,各养分亏缺处理鲜薯产量的3年平均降幅均大于40.0%,各养分亏缺处理间的产量效应差异不显著;–K淀粉产量的3年平均降幅为53.3%,降幅显著高于–N、–P。(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鲜薯产量、淀粉产量均与单株结薯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条薯重呈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氮、磷、钾亏缺均显著抑制木薯生长,连作前期氮是木薯产量的首要限制因素,钾其次,磷效应不明显,随连作年限延长,钾、磷效应逐渐显著,氮、钾上升为最主要的限制因素,而后,氮、磷、钾肥间的鲜薯产量效应无显著差异,三者均同等重要。

关键词: 木薯 长期定位施肥 养分亏缺 产量 淀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剑麻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鉴定及低温胁迫表达分析

中国热带农业 2024

摘要:剑麻是热带地区重要的纤维作物,生产中易受到寒害威胁而造成减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一种重要的保护酶,在植物应答低温等逆境条件胁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前人研究已初步明确超氧化物歧化酶在剑麻低温处理后起重要作用,但其在剑麻中的基因序列及分子调控机制尚未明确.在已发表的剑麻转录组数据库中鉴定出5个SOD基因,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其在不同植物物种中进化较保守.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低温胁迫后5个基因表达模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均与SOD活性变化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2个CSD基因和1个FSD基因与SOD活性极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这3个基因在应答低温胁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鉴定了剑麻SOD基因并初步明确其应答低温胁迫表达模式,为深入开展剑麻抗寒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 剑麻 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 低温胁迫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啶氧菌酯在香蕉及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

中国果树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啶氧菌酯在香蕉及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采用外标法定量,试验样品经乙腈提取,固相萃取净化后经气相色谱仪-微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在0.02~0.10 mg/kg和0.01~0.10 mg/kg添加水平范围内,香蕉和土壤中啶氧菌酯的回收率分别为101.4%~109.2%和93.7%~105.0%,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2.5%~4.0%和2.8%~8.4%,最小检出量均为0.01 ng,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0.02 mg/kg和0.01 mg/kg。该分析方法灵敏度、准确度、精密度均满足农药残留分析要求,可广泛用于啶氧菌酯残留检测。

关键词: 啶氧菌酯 香蕉 土壤 分析方法 气相色谱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根际微生态及其与枯萎病防治之间的关系

生物技术通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枯萎病严重危害香蕉生产,可致香蕉大幅减产甚至绝收.该病害通过土传、种苗调运等途径进行传播扩散,其病原菌产生的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存活的时间长达30年,防治非常困难,是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高度关注的对象之一.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及相关从业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从香蕉枯萎病的发生与危害、植物根际微生态及其与土传病害的关系、香蕉根际微生态及其在枯萎病防治中的作用和贡献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其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后续香蕉根际微生态的深入研究、优良生防资源的挖掘与创新利用及香蕉枯萎病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香蕉 枯萎病 土传病害 根际微生态 防治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槟榔黄化植原体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槟榔是海南省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由植原体侵染引起的槟榔黄化病(areca palm yellow leaf disease, YLD)是当前我国槟榔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为了建立精准高效的槟榔黄化植原体检测方法,本研究基于槟榔黄化植原体16SrDNA基因,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引物AMf/AMr和探针AM-Prode,使用该方法进行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及重复性测试,并在其他植物的植原体病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本检测方法能够准确的检测出阳性样品,健康样品无扩增曲线;在敏感性测试中,该检测方法能检测到1.16×10~1 copies/μL样本浓度水平,其标准曲线方程为y=–3.4185x+43.624,扩增效率为96.12%,相关系数R2=0.9833;在特异性测试中,该检测方法对YLD的检测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槟榔、槟榔其他病害病原及其内生菌的基因组对本方法未造成干扰;在重复性测试中,该检测方法对槟榔黄化病的检测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并且该检测方法可对苦楝黄化病、细圆藤丛枝病及辣椒黄化病等8种植原体病害进行检测,对植原体的检测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本检测方法的建立,有利于为槟榔黄化病的精准诊断、病原监测及媒介昆虫的检测等研究提供可靠的技术手段。

关键词: 槟榔 槟榔黄化病 植原体 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 病害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台农1号'杧果转录组测序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杧果(Mangifera indica L.)是一种味道甜美、营养丰富的热带水果。为了进一步了解杧果果实中独特风味形成的原因,本研究通过GC-MS检测了‘台农1号’果实后熟过程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测得杧果在成熟时会产生大量的萜类化合物。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Illumina HiSeq对转色期杧果(0 d)和成熟期杧果(4 d)进行转录组测序,共发现9 832个存在表达差异的基因,与转色期相比,完熟期上调表达的差异基因4 138个,下调表达的差异基因5 694个。本研究重点分析了杧果果实中6条与萜类生物合成相关途径的108个unigenes,分别是萜类骨架生物合成途径、泛醌和其他萜类醌的生物合成途径、二萜生物合成途径、单萜生物合成途径、柠檬烯和蒎烯降解途径以及倍半萜和三萜生物合成途径。在萜类骨架生物合成途径中发现36个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表达发现,采后的杧果果实主要是通过MVA途径合成IPP和DMAPP等类异戊二烯前体物质。研究结果丰富了杧果的转录组资源,这些基因为深入挖掘杧果功能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研究杧果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提供依据,也为杧果香味品质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台农1号’杧果 转录组测序 基因功能注释 萜类化合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豆蔻明对慢性热应激儋州鸡脏器系数、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旨在探讨豆蔻明(CDN)对慢性热应激儋州鸡脏器系数、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试验选取200只1日龄儋州鸡母鸡,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CON),热应激组(HS),豆蔻明低(L-CDN)、中(M-CDN)和高剂量组(H-CDN),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CON和HS组饲喂基础饲粮,L-CDN、M-CDN、H-CDN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100、200 mg/kg豆蔻明。试验期42 d,预试期21 d,正试期21 d。正试期间,HS、L-CDN、M-CDN、H-CDN组每天09:00~16:00饲养温度为(36±2)℃,其余时间饲养温度维持在(25±2)℃,CON组饲养全天温度维持在(25±2)℃。42 d时从每个重复选取2只体重接近的儋州鸡屠宰。采集血液制备血清,检测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和血清炎性因子指标;采集肝脏、脾脏、胸腺及法氏囊等器官,计算脏器系数。【结果】(1)M-CDN、H-CDN组儋州鸡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显著低于HS组(P<0.05),L-CDN、M-CDN、H-CDN组鸡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低于HS组(P<0.05),且除H-CDN组TG含量显著低于CON组外(P<0.05),其余均与CON组无显著差异(P>0.05)。(2)与HS组相比,M-CDN和H-CDN组儋州鸡法氏囊指数显著上升(P<0.05),H-CDN组儋州鸡脾脏指数显著上升(P<0.05),3个试验组肝脏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且均与CON组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M-CDN、H-CDN组的法氏囊指数显著高于L-CDN组(P<0.05),H-CDN组的脾脏指数显著高于L-CDN、H-CDN组(P<0.05)。(3)与HS组相比,3个试验组儋州鸡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M-CDN组儋州鸡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H-CDN组儋州鸡血清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且均与CON组无显著差异(P>0.05);3个试验组儋州鸡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升高(P<0.05),但仍显著低于CON组(P<0.05)。M-CDN、H-CDN组的SOD活性显著高于L-CDN组(P<0.05),H-CDN组的CAT、GSH-Px活性显著高于L-CDN、M-CDN组(P<0.05)。(4)与HS组相比,3个试验组儋州鸡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M-CDN、H-CDN组儋州鸡血清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均显著降低,IL-10含量显著升高(P<0.05),且均与CON组无显著差异(P>0.05),3个试验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饲料中添加豆蔻明可以对热应激儋州鸡部分血清生化指标起到调节的作用,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缓解热应激带来的肝脏损伤,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改善热应激诱导的免疫应激及炎症,儋州鸡慢性热应激豆蔻明推荐添加剂量为200 mg/kg。

关键词: 豆蔻明 儋州鸡 慢性热应激 脏器系数 血清生化指标 抗氧化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