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农用地膜污染防治战略研究
《中国工程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农用地膜覆盖面积与使用量逐年加大、使用区域由西部向东部急速扩张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残膜污染态势、残膜造成的土壤理化性质恶化程度以及生态环境恶化风险.从普通聚乙烯地膜降解难且产品质量标准不达标、地膜回收困难再利用效率低、可降解地膜工艺不成熟、尚无可替代产品以及地膜污染缺乏监管机制四个方面梳理了地膜污染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地膜标准化生产控制,严格执行地膜厚度≥0.01 mm的国家标准;优化地膜田间科学合理使用,开展作物适时揭膜技术推广;改进提高残膜回收机效能,努力实现地膜零残留;加大可降解地膜研发力度,推广可降解地膜田间应用的农用地膜防治战略,为我国农用地膜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斑长跗萤叶甲对棉花和玉米七种挥发物的EAG及行为反应
《应用昆虫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筛选适合配制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引诱剂的有效成分。【方法】本试验采用昆虫触角电位反应仪和"Y"型嗅觉仪测定了双斑长跗萤叶甲雌、雄成虫对棉花和玉米7种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结果】双斑长跗萤叶甲雌、雄成虫均对10μg·mL~(-1)和1μg·mL~(-1)的γ-萜品烯、10μg·mL~(-1)的D-柠檬烯、10μg·mL~(-1)的β-紫罗酮的EAG反应较明显,对10μg·mL~(-1)和10~(-2)μg·mL~(-1)的α-石竹烯和10μg·mL~(-1)、1μg·mL~(-1)和10-2μg·mL~(-1)的氧化石竹烯的反应次之,对十二烷、十三烷的反应较不明显。t-检验表明,雌、雄成虫对挥发性物部分浓度的EAG反应存在显著差异。行为反应测定结果表明,在10μg·mL~(-1)刺激剂量条件下,β-紫罗酮对雌虫表现出明显的引诱作用,γ-萜品烯和氧化石竹烯对其有显著的驱避作用;γ-萜品烯和D-柠檬烯对雄虫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β-紫罗酮对其具有显著的驱避作用。【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双斑长跗萤叶甲田间引诱剂的研发提供借鉴。
关键词: 双斑长跗萤叶甲 棉花 玉米 挥发物 电生理反应 行为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扁桃离体枝条培养方式比较和筛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剪取‘纸皮’扁桃休眠期枝条,以大田自然生长的枝条为对照,分别在人工气候箱内通过1/2MS+5%蔗糖溶液水培、培养土扦插和花泥固定1/2MS+5%蔗糖溶液培养,观测花芽、叶芽生长情况,评估枝条生长情况,比较3种培养方式对扁桃离体枝条的培养效果,筛选出最佳培养方式。结果表明:1/2MS+5%蔗糖溶液水培枝条的相对生长值最低,为36.15%,枝条生长情况最差;培养土扦插枝条的相对生长值为55.66%,枝条生长情况一般;花泥固定1/2MS+5%蔗糖溶液培养枝条的相对生长值为87.41%,枝条生长情况最好。花泥固定1/2MS+5%蔗糖溶液培养扁桃离体枝条的方法最好,可用于扁桃休眠期抗寒试验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枣园不同寄主来源腐烂病菌分离株生物学差异性分析
《北方园艺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枣树和防护林腐烂病菌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块分离法,柯赫氏法则验证后获得单菌落;将分离株置于不同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下,观察记录培养性状及差异;对标本制作徒手切片观察分生孢子器纵横切面,研究枣树和防护林腐烂病菌之间的生物学特性差异,以期为摸清枣树腐烂病菌来源奠定基础。结果表明:新疆阿克苏地区主要林木腐烂病菌株存在3个类群,即无气生菌丝羽毛状类群、少量轮纹状气生菌丝类群和少量放射状气生菌丝类群;最适分离株生长的温度为25~28℃,最适分离株生长的pH为4~5;光照条件对各分离株菌落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各分离株均可在大部分供试的碳源和氮源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说明分离株对营养的需求具有广泛性;分离株的分生孢子器纵横切面大小、耐高温性和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与寄主和地理来源有关;对酸碱的适应性与寄主来源有关,与地理来源无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甜瓜中的16种塑化剂
《分析仪器 》 2018
摘要:目的:建立甜瓜中16种塑化剂测定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方法:甜瓜样品经正己烷超声提取、高速离心分离净化,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分析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在0.005~4.0mg/kg线性浓度范围内,该方法测定了16种塑化剂,其各组分的加标回收率在82.3%~107.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2.5%~11.3%,检出限在0.001~0.1mg/kg。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稳定、快速、可靠,适用于批量西甜瓜样品中多种塑化剂残留量的筛查和确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光周期与光质配比对番茄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探索植物工厂番茄生长的最佳光配方参数,研究不同光周期和光质配比对番茄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以番茄‘金棚1号’为材料,LED灯为光源,在光强(58±1)μmol·m-2·s-1下,设置14h/10h(P24)、7h/5h(P12)和3.5h/2.5h(P6)等3个光周期水平,红蓝光光强比分别是7∶1(7RB)和1∶1(RB)等2个光质配比水平,完全随机组合得到P6-7RB、P6-RB、P12-7RB、P12-RB、P24-7RB、P24-RB 6个处理。分别对番茄小苗(2叶1心)和大苗(6叶1心)的形态指标、生理指标和光合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苗试验中P6和P12各处理的叶片出现缺绿症状,只有P24-7RB和P24-RB保持正常生长。大苗试验中P6和P12植株的叶片未出现缺绿症。低光强下P24生长指标、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均优于P6和P12。P24-RB的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显著高于P24-7RB。说明番茄幼苗生长发育难以适应P6和P12的短光周期,对番茄生长发育效果最好的光配方处理是P24-RB。
关键词: 光周期 光质 番茄 生长发育 叶绿素 光合特性 叶绿素荧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产地对灰枣和骏枣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红枣是新疆第一大特色林果,近几年随着盛果期的到来,产量逐年上升,但因供求关系的影响,产量达到需求的饱和值时,继续增加会造成价格的跌宕并逐渐下降,存在果贱伤农的隐患;而且不同产地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差异,果实品质会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对红枣主产区-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的主栽品种灰枣和骏枣的感官、营养和卫生指标进行测定,对比各产地果实各项指标的差异,为新疆红枣产业的合理布局提供基础理论数据。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之间,灰枣适合鲜食和制干,骏枣适合鲜食、制汁和制干;不同产地之间,喀什地区的骏枣品质好,阿克苏地区灰枣品质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天山北麓甜菜节本稳产增糖栽培技术集成模式示范
《中国糖料 》 2018
摘要:针对目前甜菜种植过程中普遍灌水和施肥量过大造成的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等问题,以比对照田(CK)含糖率增加0.5度、节水10%以上、肥料用量减少20%以上为总体目标,开展了节本稳产增糖栽培技术集成模式示范。通过一年的对比示范结果表明:示范田较对照田(CK)节水18.69%、化肥用量减少51.2%,甜农节本2 065.23元/hm2;块根产量增加9.29%、含糖率提高2.94度,增收4 155元/hm2,两项合计增加收入6 220.23元/hm2。实际效果验证了甜菜节本稳产增糖栽培技术集成模式的可行性,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提供技术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振动方式和频率对杏树振动采收响应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受到不同振动激励后杏树的响应状态以及杏树最佳振动采收频率,该文建立了单偏心式和对称双偏心式振动激励下杏树响应模型以及杏树-采收机动力学模型;分析杏树受振动激励后,不同位置的振动响应状态。理论分析与试验表明,杏树受单偏心式振动激励时,主要表现为扭转振动,夹持位置运动轨迹为圆形;受对称双偏心式振动激励时,主要表现为弯曲振动,夹持位置在水平方向上做往复运动,运动轨迹为直线。利用LabView振动测试软件,通过沿杏树主干安装的加速度传感器,检测杏树不同位置振动加速度变化。分析表明,振动由夹持位置沿树干向上传递,同时获得不同位置的加速度振动响应曲线;通过MATLAB对达到振动稳态后0.1 s内数据进行傅里叶拟合分析表明,各级枝干检测点均做周期性简谐运动,得到不同位置加速度拟合曲线及振动响应函数;通过对0~50 Hz加速度频谱分析表明,杏树在11.56 Hz振动激励时,各检测点加速度值最大。该研究可为林果振动收获机械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