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棉属野生种在棉花育种上的利用研究新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棉属野生种为棉花育种提供了类型丰富的抗源及优质潜力等基因。迄今为止,在以下四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1)品质育种方面,从陆地棉×异常棉组合获得了一批高品质种质系,纤维比强度达35gf/tex以上,麦克隆值3.5~4.0,长度35mm;(2)抗虫育种方面,从陆地棉×瑟伯氏棉、陆地棉×比克氏棉、陆地棉×异常棉组合选出了一批抗棉铃虫或蚜虫的种质系;(3)抗病育种方面,从陆地棉×司笃克氏棉、陆地棉×亚洲棉×斯特提棉后代中得到了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的种质材料,(4)种子无酚植株有酚棉花新类型的培育方面,已从中棉×比克氏棉后代中获得了一批株系。


陆地棉(G.hirsutumL.)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及其在基因导入上的应用
《棉花学报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陆地棉栽培品种的种子无菌发芽1~3天。将萌动种子的顶端分生组织培养在无激素或附加低浓度激素MS基本培养基上,直接再生完整小植株。从顶端分生组织到再生植株所需的最短培养时间约10天。顶端分生组织供体种芽的萌芽天数及其所连接的胚轴长度对植株再生频率有明显影响,但与品种的关系较小,不同品种均能获得再生植株。应用基因枪轰击法将CPTⅠ基因和NPTⅡ基因的重组质粒导入到棉花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获得卡那霉素抗性株。
关键词: 陆地棉,顶端分生组织,植株再生,基因导入


第13轮长江流域棉花品种区试简述
《中国棉花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第13轮长江流域棉花品种区试简述冷苏凤,葛知男,姚凤腾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210014本轮试验于1992~1993年进行,供试品种4个,为慈溪205、泗阳263、黄冈98-38、四川86-56,以泗棉2号原种为对照。1992年全流域的气候特点是降水不匀...


小麦灌浆期水渍和高温对植株早衰和籽粒增重的影响
《作物学报 》 199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3种土壤湿度、2种空气温度研究了10个小麦品种对灌浆期水渍和高温的反应。结果表明,在湿和热二种因素中,湿害对叶片枯衰、穗部失水和百粒重降低影响甚大,而高温的影响相对较小,湿热互作效应显著。小麦品种对高温水渍处理的反应也有时显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品种间耐湿性不同造成的,品种间耐热性差异也有关系,但品种对湿热互作效应的反应基本一致。因此,湿害是诱发高温逼熟的主导因于,高温则加剧了水渍的危害程度,耐高温逼熟的种质可以分别通过耐湿和耐热性鉴定来发掘。


阴害影响水稻产量的机制及其调控技术Ⅰ、水稻分蘖期间模拟阴害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中国农业气象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结果表明,分蘖期间受模拟阴害处理的稻株:叶片的叶绿素a+b和b含量明显增高,光合速率与净同化率显著下降;茎叶中总可溶性糖含量减少1/3~2/3,氨含量亦显著增加;同化物的积累大大减少,且在植株器官间分配不协调,因而导致分蘖数和把数显著减少。然而,处理结束后置于自然光下继续生长,则受害稻株仍可通过自身的生理功能调节,逐步恢复正常生长发育,使它的产量构成因素与对照的差异缩小,说明加强分荣期间受阴害稻株的中后期管理,可减轻阴害造成的产量损失。
关键词: 水稻,分蘖期阴害,产量形成


陆地棉植株、果枝与棉铃的全息相关研究
《棉花学报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应用灰色关联方法,以衣指、子指,纤维长度、比强度、麦克隆值5个指标为依据,对陆地棉苏棉1号植株、果枝与棉铃不同部位的对应相似性做了分析。结果表明,果枝的内中围与植株的中下部生物学特征相似程度较大,果枝外围与植株顶部相似程度较大;棉铃的基部和顶部分别与棉株的下部和上部相似程度较大;棉铃的基部、中部、顶部分别与果枝的内围、中围、外围相以程度较大。最后结论:果枝、棉铃是反映棉株整体的全息胚;而棉铃也是反映果枝的全息胚。本研究为生物全息律的定量实验分析提供了范例。
关键词: 棉株,果枝,全息,灰关联度


抗鸡IgM单克隆抗体的研究──Ⅱ.检测抗鸡IgMμ链单克隆抗体的间接ELISA法
《江苏农业学报 》 1994
摘要:采用饱和硫酸铵盐析、SephadexG200柱层析和羊抗鸡IgMμ链抗血清亲和层析等方法从鸡血清中纯化IgM,同时采用硫酸钠盐析及DEAE离子交换层析从鸡蛋黄中纯化IgG。以纯化的IgM和IgG包被酶标反应板,进行双排筛选,建立了检测抗鸡IgMμ链单克隆抗体的间接ELISA法。IgM和IgG最适包被浓度为1μg/ml,HRP-羊抗鼠IgG最适工作浓度为1:2000。从478孔杂交瘤细胞中共检出30孔阳性,阳性检出率约为6.28%。试验结果表明此方法具有特异性强、重复性好、敏感性高等优点。
关键词: 鸡IgM;单克隆抗体;间接ELISA


滨海盐土围滩养鱼经营性改良的理论和实践
《盐碱地利用 》 1994
摘要:我国滨海盐土资源十分丰富,初步估算理论基准面以上的潮间带滩涂面积约3000万亩,每年淤涨成陆的面积约40~50万亩,加上已围未垦面积其利用改良潜力很大。土壤改良是向土壤投入物质和能量的过程,实质上是资金投入过程。一项系统的改土技术除了科学技术上的先进性外,


籼稻体细胞胚胎发生特异性蛋白质研究
《作物学报 》 199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籼稻Oryza sativa L. subsp. indica品种“广陆矮4号”幼穗和种子为外植体,在含有2,4-D 2.0mg/L的MS培养基上,分别形成胚性和非胚性愈伤组织,建立体细胞胚胎发生实验系统。应用Native/SDS双向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非胚性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前后均存在一种分子量为45kD的非胚性蛋白质N1,另一种非胚性蛋白质N2(54kD)仅在分化培养前的非胚性愈伤组织中含量丰富。胚性愈伤组织则在分化培养后,产生特异性胚胎蛋白质E1(51kD)和E2(68kD)。分化培养基中的蛋白质合成抑制剂亚胺环己酮(CH)抑制E1和E2的产生,转录抑制剂放线菌素D(Act.D)仅抑制E2的出现。
关键词: 籼稻 体细胞胚胎发生 双向凝胶电泳 非胚性蛋白质 胚胎蛋白质


扑虱灵与天敌协调控制稻飞虱的持效期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扑虱灵与天敌协调控制稻飞虱的持效期研究冷华夫,田荣华,郑坚(丹阳市新桥镇农业公司212300)(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扑虱灵是防治稻田稻飞虱的优良药剂,对其毒理等方面的报道甚多,但对田间控制稻飞虱的持效期显著长于室内残效期的原因报道很少。为此,我们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