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薯产量结构模式的研究
《江苏农业学报 》 1994
摘要:以甘薯新品系、产量超过对照的品系和对照品种为材料,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鲜薯和著干产量结构模式。结果表明:模式Ⅰ(鲜薯产量=单位面积结薯数×单薯重)和模式Ⅱ(薯干产量=单位面积结薯数×单薯重×干率)理论上是可行的。在构成产量的诸因素中,对产量的作用以结薯数最大,单薯重和干率其次。结薯数、单薯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结薯数与单薯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干率与产量、结薯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单薯重呈负相关关系,但不显著。
关键词: 甘薯;产量结构模式;育种


防治棉花害虫的新复配剂─—棉丰灵1号
《江苏农业科学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防治棉花害虫的新复配剂─—棉丰灵1号顾中言,韩丽娟(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南京210014)90年代以来,棉花害虫对菊酯类农药及其它一些常用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沈晋良(1991)报道,山东、江苏等6省21地的棉铃虫对菊酯类农药已达高抗性阶段(4...


ELISA检测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抗体的研究
《江苏农业学报 》 1994
摘要:应用EDTA处理和超声波裂解法提取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外膜抗原,包被酶标板,用HRP-SPA代替酶标抗体,建立了检测兔波氏杆菌病抗体的间接法ELISA。试验确定抗原的包被浓度为1.62μg/ml,HRP-SPA的适宜稀释度为1:10000,血清ELISA滴度在1:400以上判为阳性。测定了波氏杆菌苗免疫兔血清48份,均呈阳性;抗体滴度在1:3200—1:51200范围内呈正态分布;血清几何平均效价为1:10764、重复10次测定10份阳性血清,其OD值之标准差(SD)<0.10,变异系数(C.V)<10.0%。本法与微量凝集试验相比,敏感度提高约35倍,ELISA不仅敏感、特异、快速、简便,而且经济、易于重复,适于推广应用。
关键词: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外膜抗原;抗体;ELISA;检测apran¥,AId&klglrs¥a#. ̄gx


膨化对有机高效复合肥中鸡粪养分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膨化对有机高效复合肥中鸡粪养分的影响余晓鹤,朱培立,黄东迈(江苏省农科院土肥所南京210014)有机高效复合肥是一种高养分含量的有机无机复合肥料。在加工中需要对作为有机肥源的畜粪或禽粪立即进行预处理,以防止有机物迅速分解,保留其营养特性。对畜禽粪便的...


油菜抗除草剂品种的选育
《江苏农业科学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油菜抗除草剂品种的选育浦惠明,戚存扣,傅寿仲(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南京210014)一、选育抗除草剂油菜品种的意义农业生产因草害造成的损失约占作物病、虫、草三害总损失的40%以上(李伟格,1984),仅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油菜田除草约需0.8~1亿个工,...


小灵猫发情期阴道上皮细胞变化规律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1994
摘要:阴道分泌物中出现大量的角化细胞是母灵猫进入发情期的重要标志。结合外阴部检查等发情鉴定方法,可提高母灵猫发情判断的准确性,可以选定母畜最佳交配期,以期提高受孕率。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古典猪瘟病毒的研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1994
摘要: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对分别用异硫氰酸肌法和Lysisbuffer法从古典猪瘟病毒(CSFV)强毒和弱毒的细胞毒及脾血毒中提取的总RNA进行逆转录,并对病毒基因组中的两个区段(P80和gp44/48蛋白编码区)进行扩增,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均得到410及300bp的特异性核酸扩增片断。前者检测病毒核酸的敏感度为100.5~1.5TCID50,后者的敏感度为10-2.5TCID50。而无病毒感染的PK15细胞培养液和其它病毒(如口蹄疫病毒)细胞培养液作同样处理,未得到核酸带。用PCR扩增产物与CSFV基因组寡核昔酸探针进行杂交,进一步证实扩增的酸带为CSFV基因组中的序列,且用PCR与核酸杂交相结合的方法,又使检测的敏感度提高了10~100倍。通过裂解细胞,快速提取总RNA,进行逆转录-PCR扩增,建立了快速、灵敏、持异性的RT-PCR检测CSFV的新方法。
无根藤吸器发育过程中质体变化的电境观察
《江苏农业学报 》 1994
摘要:本文观察了无根藤吸器发育过程中质体的变化。结果表明:无根藤缠绕寄主前,其茎中叶绿体具有正常结构,但与典型的种子植物叶绿体结构有所区别;缠绕寄主后,近寄主端部分茎中的质体开始积累淀粉,质体外形与结构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首先是淀粉颗粒增大,数目增多,质体基粒与基质片层结构逐渐模糊,正常结构受到破坏,最后,膜系统解体,淀粉消失。当吸器原基分生组织形成时,分生细胞内重新出现新的前质体。质体与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以及器官的发生有关。本文还对质体与吸器发育的关系以及无根藤茎中叶绿体片层结构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无根藤;质体;吸器


油菜种质资源抗(耐)菌核病性筛选与鉴定
《江苏农业科学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对国内外882份油菜种质资源进行抗(耐)菌核病的鉴定结果,未发现对菌核病免疫的种质,但获得高抗(耐)种质37份,中抗(耐)种质61份。在芸薹属6个栽培种中,复合种抗性强于基本种,其中以埃塞俄比亚芥最强,白菜型油菜最弱。新疆野生油菜抗性也较强。不同种质的生育期与抗(耐)病性密切相关,开花期迟的晚熟种质一般抗(耐)病性较强。在同一熟期的种质中,无花瓣油菜的菌核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下降30.2%和38.8%.来自德国及我国长江下游的中晚熟种质表现有较强的抗(耐)病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