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753条记录
超高产玉米品种穗部性状整齐度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玉米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2个超高产玉米品种先玉335和郑单958在5个密度种植条件下的穗部性状整齐度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穗部各性状整齐度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并且行粒数整齐度、穗粒数整齐度、穗位高整齐度均在7.5万株/hm2和9.0万株/hm2两个密度条件下最高;先玉335产量在9.0万株/hm2条件下最高,7.5万株/hm2时次之;郑单958产量在7.5万株/hm2密度下最为突出;两个品种的穗位高整齐度和行粒数整齐度均与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行粒数整齐度和穗位高整齐度作为选择高产品种和采取适宜栽培措施的一项指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关键词: 玉米 穗部性状 整齐度 产量 密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留高茬少、免耕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年不同耕作措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状因耕作措施不同而异。长期免耕土壤容重高于连耕;免耕土壤有机质较长期连耕及少耕明显提高;少、免耕的耕层土壤水分高于连耕;免耕土壤有机质高于连耕,少耕(5年)与连耕(26年)相比无明显差异;少耕与长期免耕及连耕相比产量有所提高。

关键词: 玉米 免耕栽培 土壤环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贮存后的米蛾卵对赤眼蜂繁殖的影响

吉林农业科学 2008 CSCD

摘要:通过对贮存后米蛾卵上赤眼蜂的寄生率、羽化出蜂率和雌蜂出蜂率的分析认为,米蛾卵的贮存时间长短对赤眼蜂的寄生影响较大,对羽化出蜂有一定影响,对雌蜂出蜂率没有影响。采用米蛾卵繁殖赤眼蜂时,在4℃冰箱中贮存米蛾卵不宜超过15 d,贮存时间超过50 d,赤眼蜂几乎不能够寄生。

关键词: 米蛾卵 赤眼蜂 贮存时间 寄生率 羽化出蜂率 雌蜂出蜂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九五”以来吉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回顾

吉林农业科学 2008 CSCD

摘要:首先揭示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其内涵包括:耕地保护能力、政策支撑能力、科技服务能力和抗灾能力。进而对"九五"以来,吉林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了回顾,主要从粮食综合产出水平、耕地保障水平、科技服务水平和灾害防范能力4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吉林省 粮食 生产能力 回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株型大豆品种的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吉林农业科学 2008 CSCD

摘要:通过本项研究,确定在吉林省中部区域无限结荚习性分枝型大豆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35万株/hm2,亚有限结荚习性主茎型大豆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20万株/hm2。

关键词: 大豆 株型 种植密度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CryIA和CpTI双价抗虫基因大豆的获得与稳定表达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将抗虫基因转入栽培大豆中,提高大豆的抗食心虫能力。【方法】利用大豆未成熟子叶体细胞胚发生系统高效转化体系,将携带有人工合成的CryIA杀虫基因和CpTI基因的高效双价杀虫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GBI121S4ABC转化到大豆主栽品种吉林20与吉林27中。【结果】GUS活性分析、PCR、Southern blot检测证明,目的基因已整合到受体大豆基因组中。T1代转基因大豆抗虫测定表明,转基因材料虫食率比对照显著降低,抗虫能力显著提高。【结论】T3~T5连续3代接虫测定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株系0-195和0-150的虫食率均比对照低大约30%,其抗虫能力已基本稳定。

关键词: 大豆 抗虫基因 体细胞胚发生系统 大豆食心虫

中国粳稻地方品种孕穗期耐冷性评价及聚类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原产于中国18个省的329份粳稻地方品种为材料,分析了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不同省份粳稻地方品种孕穗期耐冷性及主要农艺性状表型差异和聚类特点。结果表明,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各省份粳稻地方品种的孕穗期耐冷性状及主要农艺性状有明显的差异。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天津、四川和台湾品种的结实率及冷水反应指数均较高,表现较强的孕穗期耐冷性和迟钝的冷水反应。云南品种在自然低温下表现为较强的孕穗期耐冷性(结实率),而在冷水胁迫下播种至抽穗天数和株高的冷水反应指数较高,表现为迟钝的冷水反应。从总体趋势上看,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除个别省份外,纬度相对较高的北方省份品种的孕穗期耐冷性(结实率)强于纬度相对较低的南方省份品种。此外,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各省粳稻地方品种的聚类结果总体上与各省品种的地理位置及其耐冷性有密切的联系,而在冷水胁迫下品种的聚类结果与品种地理位置的关系比自然低温下更为密切。

关键词: 粳稻 地方品种 孕穗期 耐冷性 自然低温 冷水胁迫 聚类分析

2006年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类型与分布

吉林农业科学 2008 CSCD

摘要:对2006年在吉林省内各市、县田间采集的稻瘟病标样中分离出的148个有效单孢菌株,用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鉴定出7群25个中国小种,优势种群为ZE群,优势生理小种为ZE1,其次是ZG1和ZA57。同去年相比中国小种的优势小种无变化,两年间的频率差距并不显著。

关键词: 吉林省 水稻 稻瘟病菌 生理小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粮食主产区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吉林省榆树县为例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粮食主产区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提供参考,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方法】采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PRA)对东北粮食主产区榆树县245户农户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调查,从农业新技术的接受途径,农户主要的技术需求以及影响农户接受新技术的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96.3%的被调查农户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38.4%的农户获取农业新技术主要来源是农业技术推广,64.9%的农户通过向邻居学习来获得农业技术信息;48.2%和51.4%的农户需求新型肥料和新型农机等农业新技术;90.2%的农户认为栽培粗放制约了玉米产量的提高;89.4%的农户对农技推广是很欢迎的,但有近50%的农户得不到推广服务。【结论】粮食主产区农业技术进步需要重点选育抗逆性强的高产品种,研究新型长效肥技术,研制适合单个农户的农业机械以及开发与品种配套的栽培管理模式。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注重技术的增产和增收,加大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和典型农户的示范带动。

关键词: 参与性农户评估 农业新技术 农业技术推广 粮食生产 吉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茎部性状的演变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吉林省1923-2005年育成的30个大豆(Glycine max)品种为材料,通过2005和2006两年田间试验对茎部性状演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产量随育成年代呈线性增加,根据回归方程计算,产量从1923年的1 197.80kg.hm-2增加到2005年的2 305.545kg.hm-2,82年来增加了1 107.73kg.hm-2,平均每年增加14.60kg.hm-2;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间茎部性状差异显著,植株高度降低,倒伏指数下降,茎直径明显增加,主茎分枝减少,节数增多,节间明显缩短,植株抗倒伏能力随年代的演替明显增强,但株高不宜继续降低,应保持在80cm左右为宜;通过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分枝数、倒伏指数、节间长度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并且株高、节数和节间长度对产量产生的直接效应较大,说明在遗传改良过程中茎部性状与产量关系密切,在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过程中可以作为选择的依据。

关键词: 倒伏指数 遗传改良 大豆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