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杂交大豆昆虫传粉及制种技术研究进展
《吉林农业科学 》 2008 CSCD
摘要:经过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吉林省农科院于2002年审定了世界上第1个大豆杂交种杂交豆1号,并于2006年审定了第2个大豆杂交种。从2000年开始,在封闭及开放条件下,利用苜蓿切叶蜂、蜜蜂、花蓟马等昆虫媒体为大豆传粉,进行不育系繁育及杂交种制种技术的探讨。已经实现在网室内利用蜜蜂及切叶蜂传粉,配制大豆杂交组合和生产小批量杂交种子,不育系结实率达到55.9%~100%;开放条件下,在干旱、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利用蜜蜂及苜蓿切叶蜂传粉,不育系结实率达到50%~80%,制种产量获得了较理想的结果。吉林省农科院在吉林省西部及内蒙古东部干旱地区,建立了制种基地,进行了较大面积的大豆不育系扩繁及杂交种制种试验,制种技术基本成熟。


植物叶绿体遗传转化及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 2008 CSCD
摘要:叶绿体遗传转化与传统的细胞核遗传转化相比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外源基因表达效率高,可同时转化及表达多个基因,由于通过母性遗传,因此没有基因沉默现象及位置效应,也不会造成外源DNA的扩散。目前已经有超过四十多个外源基因整合到烟草等作物的叶绿体基因组中,表现出理想的农艺性状或作为生物反应器表达高水平的生物疫苗。本文对植物叶绿体基因组转化技术的原理和优点,外源基因导入叶绿体基因组的方法,以及目前叶绿体转化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应用进行了展望。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玉米田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
《玉米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吉林省中部地区黑土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空间变化规律,明确不同耕作方式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活动主要集中在0~30cm范围内,30cm以下数量很少;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和全磷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速效养分相关性不明显;磷酸酶(酸性、碱性和中性)在播种前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均达到极显著相关,但在玉米生长后期没有表现有规律的相关性;保护性耕作对于培育细菌型土壤、优化土壤环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旱作条件下苜蓿品比试验及主要性状分析
《吉林农业科学 》 2008 CSCD
摘要:本项研究对3个国内苜蓿品种、14个国外苜蓿品种的产量性状进行了田间观测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国内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要优越于国外品种,国外苜蓿品种的再生能力则优于国内品种,株高、枝条密度、枝条直径均与产量相关。


大蒜抑菌成分提取方法及抑菌活性的研究
《吉林农业科学 》 2008 CSCD
摘要:以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Ellis et Mmartin)}为供试菌,以抑菌圈法检测抑菌活性,系统地研究了大蒜(Allium sativum L.)抑菌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发现鲜蒜在室温粉碎后,放入28℃培养箱中酶解30~60 min,然后加入乙酸乙酯试剂在28℃振荡提取12 h获得的提取物抑菌活性最佳;通过大蒜提取物抑菌活性与TLC和HPLC检测结果比较,证实大蒜提取物中的抑菌活性成分是大蒜在粉碎过程中产生的,主要为大蒜酶酶解蒜氨酸产生的大蒜素和大蒜素进一步分解产生的其他含硫化合物,其成分多达18种以上,且易挥发成分抑菌活性最好。


春玉米叶面积系数动态特征参数及其与产量关系
《200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 2008 CSCD
摘要:为了探讨春玉米高密度高产群体叶面积系数(Leafareaindex,LAI)动态变化特征对产量的作用效应,明确叶面积系数(leafareaindex,LAI)动态变化、达到最大值时间(timeofLAImax,TLM)、变化速率(velocityofLAI,VL)等主要特征参数,研究两个品种不同密度群体各生育期LAI动态变化特征,并分析了主要动态特征参数与产量关系,为合理高产群体的确定和动态调控提供依据。以吉单209(JD209)和郑单958(ZD958)为材料,于2005,2006年在东北春玉米区(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