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846条记录
长期不同施肥对南方黄泥田水稻子粒品质性状与土壤肥力因子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福建黄泥田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的第26年,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子粒品质性状与土壤肥力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牛粪(NPKM)、化肥+秸秆还田(NPKS)及单施化肥(NPK)处理的水稻子粒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较不施肥(CK)处理提高25.6%、16.1%、13.1%,差异显著;粗蛋白与淀粉含量则分别提高1.11~1.41与2.3~3.9个百分点,均以NPKM处理增效最为突出。各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子粒氮、磷含量,升幅最高的NPKM处理分别比CK提高26.1%、31.1%,且提高了子粒钙、镁、硫中量元素含量。子粒氮、磷、镁、硫含量与氨基酸呈显著正相关,子粒氮、钙、硫含量与淀粉呈显著正相关。3个施肥处理均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及有效养分含量,并以速效钾的增加最为明显。此外,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等肥力因子与子粒氨基酸、淀粉品质性状均呈显著正相关;土壤碱解氮和子粒氮含量与土壤速效磷及子粒磷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综合考虑施肥对水稻产量、品质性状与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以NPKM处理最优。

关键词: 长期施肥 黄泥田 水稻 品质 土壤肥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畜禽养殖污水中高效氨氮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生长条件研究

环境工程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养殖污水中分离纯化得到1株高效氨氮降解菌,对其进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16S rDNA序列分析以及最佳生长条件研究,并将菌株投入养殖污水降解污水中的氨氮。结果表明:AN4菌株在NH4+-N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的条件下,24 h内的氨氮降解率为92.5%;初步鉴定该菌株为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 sp.),菌株的16S rDNA序列在Gen-Bank的登录号为GU345782;AN4菌株在装液量为60.64 mL,pH为7.06,葡萄糖为6.0 g/L的条件下培养,菌株的降解率可以达到94.28%;菌株对养殖污水中氨氮的降解率为12.3%。苍白杆菌菌属能够降畜禽养殖污水中的氨氮还未见报道,AN4菌株的筛选获得为生物降解养殖污水中的氨氮又提供了一种新型菌株。

关键词: 氨氮降解菌 苍白杆菌属 生物降解 响应面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镉对姬松茸菌丝体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2011 CSCD

摘要: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浓度水平的Cd2+对姬松茸菌丝体细胞壁、线粒体以及淀粉粒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Cd2+浓度在0-7mg/L范围内,姬松茸菌丝体细胞壁有轻微损伤,细胞内液泡变大,内含物减少,线粒体数量明显增加,而淀粉粒无明显变化;随着Cd2+浓度的升高,出现细胞壁、膜断裂;线粒体减少,嵴和膜模糊或消失;淀粉粒边缘糊化。当Cd2+浓度>42mg/L时,细胞完全自溶。

关键词: 姬松茸 菌丝体 Cd2+ 超微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垦殖方式下果园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福建尤溪玉池果园水土流失定位观测点为平台,研究了不同果园垦殖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垦殖方式下果园土壤有机碳在小生境分布和坡面再分布两个尺度上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水平方向上,清耕果园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沿树干向外减少的分布规律,而生草果园土壤有机碳含量水平变化不明显;垂直方向上,果园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逐渐减少;坡面再分布上,清耕果园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生草果园为中坡位>下坡位>上坡位。生草垦殖模式降低了果园土壤有机碳的水平分异,但促进果园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异。在以上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小生境混合取样的果园土壤采样方法。

关键词: 果园 红壤 有机碳 空间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防菌哈茨木霉FJAT-9040的GFP标记及土壤定殖示踪

植物保护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FJAT-9040对茄科尖孢镰刀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为跟踪分析该菌株在土壤中的存活与定殖特性,利用PEG-CaCl2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体系,筛选获得1株荧光性状稳定的菌株FJAT-9295,该菌株在生长速率、产孢量、对酸碱度和温度的适应性及对尖孢镰刀菌的抑菌活性等方面与野生型菌株FJAT-9040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研究了菌株FJAT-9295在4种类型土壤中的定殖能力以及作物生长对该菌株在土壤中定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在育苗土中定殖最好,其次为沙土及菜园土,黄泥土中定殖最差;种植茄子比未种植作物的土壤更有利于菌株的存活;菌株FJAT-9295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菌落数随时间的延长均略有下降,16天后趋于稳定,维持在105 CFU/g,较初始接菌量下降了约1个数量级。

关键词: 哈茨木霉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土壤类型 定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矮秆突变体MU101的诱发及鉴定

核农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60Coγ射线辐照籼稻材料M804,获得了1个性状能稳定遗传的矮秆突变体MU101,对其形态学及细胞学方面进行了鉴定分析表明,该突变体田间表现植株矮化,叶色浓绿,株型紧凑,长势较强,抽穗和分蘖正常,节间数较野生型减少2个,各节间不按比例缩短。该突变体可作为一个特殊类别材料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也为该突变基因的定位克隆、遗传机理研究及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理想株高的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水稻 矮秆 突变体 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枯萎病菌esyn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2011 CSCD

摘要:采用RT-PCR方法扩增了香蕉枯萎病菌恩镰孢菌素合成酶基因esyn1的cDNA片段,测序结果表明,esyn1基因核苷酸序列阅读框架全长546 bp。核苷酸序列分析显示该基因片段编码181个氨基酸,推测分子量为19.9 ku,等电点为5.06。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它与半裸镰刀菌、层出镰刀菌、拟枝孢镰刀菌esyn1基因的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96%、94%、77%。

关键词: 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 esyn1基因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峡两岸碳汇农业研究与交易平台建设的思考与对策——以闽台农业碳汇交易中心规划研究为例

生态环境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性共识;同时作为发展低碳经济前沿领域的碳交易市场也得以迅速发展。本文简要综述了我国农业碳汇交易研究和碳交易市场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在福建建立海峡两岸农业碳汇交易平台的政策机遇和区域优势,提出了构建闽台农业碳汇交易中心的规划设想,并结合规划设想提出了要加强碳汇农业理论与节能减排技术、低碳农业发展规划与综合评估体系、农业碳汇交易机制、监测及其认证体系等农业碳汇研究的方向与建议。

关键词: 低碳农业 碳汇交易 平台建设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麸酸型有机复混肥对水稻产量、品质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索出麸酸型有机复混肥与无机肥最适宜比例,为水稻上施用麸酸型有机复混肥提供科学依据。在等量N、P2O5、K2O养分条件下,研究施用麸酸型有机复混肥与化肥不同比例配施对水稻产量、品质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0%麸酸有机复混肥+50%化肥水稻经济产量与生物量最高,分别较单施化肥增产3.6%与6.5%。配施麸酸有机复混肥的总氨基酸含量较单施化肥提高4.6%~19.2%,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提高4.5%~21.5%,同时提高了淀粉、粗蛋白含量,且氨基酸、淀粉含量均随着麸酸有机复混肥施肥比重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另外,配施有机复混肥均提高了水稻氮、钾总吸收量,氮、钾养分利用率较单施化肥分别提高了7.1~9.9与6.1~22.7个百分点,说明麸酸型有机复混肥与化肥配施能获得比单施化肥处理更高或相当的稻谷产量并有效地提高水稻的品质和养分利用率。

关键词: 麸酸 有机复混肥 水稻 产量 氨基酸 养分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黑瓢虫的交配和产卵行为及规律观察

中国生物防治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室内观察,研究了小黑瓢虫Delphastus catalinae交配、产卵的行为及规律,并探讨了交配次数对成虫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雄虫的交配前期为5.0±0.5d,雌虫的产卵前期为5.8±0.4d;小黑瓢虫交配活动的主导者是雄虫,雄虫性成熟后可进行交配;性成熟的成虫可全天交配,交配持续时间平均为18.6min,6:00-8:00为高峰时刻;雌虫交配后可全天产卵,白天产卵量高于夜间,每雌可产卵353~413粒,产卵期63~120d;交配次数的增加可以延长产卵期,提高小黑瓢虫的产卵量,但雌虫的寿命会下降;交配多次的后代繁殖状况最佳。

关键词: 小黑瓢虫 交配 产卵 行为 繁殖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