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杂交水稻制种母本机械化插秧试验初报
《杂交水稻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杂交稻组合Ⅱ优673的亲本Ⅱ-32A和福恢673为材料,以久保田6行步行式插秧机为插秧机械,设置每公顷用种量15.0,22.5和30.0 kg 3个处理,以人工移栽母本每公顷用种量22.5 kg为对照,研究杂交稻制种母本机械化插秧的效果和产量表现。结果表明,久保田行走式插秧机可以实现有序插秧,能满足杂交稻制种母本机械化插秧的要求;机插母本分蘖速率加快,单丛最高苗数和有效穗数增加,但成穗率降低;机插对母本生育期影响较小,但抽穗比手插集中;每公顷用种量22.5和30.0 kg机插处理每平方米穗粒数与手插对照相当,但结实率增加,产量增加;母本机插在育秧和插秧2个方面合计比手插节约成本863.75~1 027.85元/hm2。母本机插可实现杂交稻制种高效、高产、稳产的目标。


淡紫拟青霉γ-actin基因cDNA全长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植物保护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同源克隆的策略对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γ-actin基因进行克隆,获得了淡紫拟青霉γ-ac-tin基因cDNA全长。该基因cDNA的ORF长1128bp,编码375个氨基酸,具有actin基因的保守特征序列。由该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多个子囊菌的γ-actin蛋白序列相似性达98%以上。系统进化树显示其系统发育关系与传统的分类关系基本一致。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线粒体ATP合酶β亚基基因克隆及其在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克隆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胚性愈伤组织线粒体ATP合酶β亚基基因(mitochondrial F1-ATPase beta subunit gene),并分析该基因在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RT-PCR结合RACE法,通过T/A克隆测序,获得龙眼胚性愈伤组织线粒体ATP合酶β亚基基因全长序列;随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研究该基因在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的表达规律。【结果】成功克隆龙眼胚性愈伤组织线粒体ATP合酶β亚基基因完整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FJ222749),该序列全长2099bp,由1677bp核苷酸组成的ORF,编码558个氨基酸。该基因与其它植物的线粒体ATP合酶β亚基基因在核苷酸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方面相似性较高。对来源于动、植物的28条线粒体ATP合酶β亚基基因编码区序列所构建的进化树分析表明,由线粒体ATP合酶β亚基基因编码区序列所建立的系统关系树与真实的动、植物进化基本一致,龙眼处在双子叶植物中,由于该基因在龙眼同科属的植物中为首次克隆,所以有自己单独的分支。qRT-PCR结果分析表明,随着龙眼体胚的发育,线粒体ATP合酶β亚基基因转录水平逐渐升高,到球形胚阶段达到最高,而后又急剧下降,到鱼雷形胚阶段降到最低,子叶形胚阶段略有升高。【结论】龙眼线粒体ATP合酶β亚基基因与其它植物相应序列具有较高同源性,在龙眼体胚发育过程中,以球形胚阶段的表达最高。
关键词: 龙眼 体细胞胚胎发生 线粒体ATP合酶β亚基基因 基因克隆 实时荧光定量PCR


水稻条纹病毒胁迫下灰飞虱基因的差异表达
《昆虫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主要由介体昆虫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以循回增殖型方式经卵传播,目前RSV与灰飞虱间的互作研究很少。为了研究RSV侵染对灰飞虱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5条随机引物和3条锚定引物,利用mRNA差异显示(differential display RT-PCR,DDRT-PCR)技术分析了带毒和无毒灰飞虱种群基因表达差异。且利用正交实验优化了DDRT-PCR反应体系中的模板浓度、锚定引物浓度、随机引物浓度、dNTPs浓度、镁离子浓度及Taq酶用量。结果表明:最佳DDRT-PCR体系(25μL)为cDNA3.0μg,随机引物2.0μmol/L,锚定引物2.5μmol/L,dNTPs200μmol/L,Mg2+2.0μmol/L,Taq酶2.0U。mRNA差异显示共获得35条差异片段,选取其中6条经RNA斑点杂交验证,获得了4条阳性差异片段。其中3条阳性片段为带毒灰飞虱种群特异表达,分别与5-羟色胺受体1D、旋转酶B、60S核蛋白L40高度同源,无毒灰飞虱种群中特异表达的一条阳性片段在NCBI核酸数据库中比对无同源序列。DDRT-PCR优化体系的建立及部分差异片段的获得为进一步研究灰飞虱与RSV间的互作提供了帮助。
关键词: 灰飞虱 水稻条纹病毒 差异表达基因 DDRT-PCR 正交试验


新质源(CMS-FA)杂交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水稻新质源(CMS-FA)不育系和恢复系的产量相关性状遗传效应和杂种优势水平,评价新型细胞质源杂交稻亲本的育种潜力。【方法】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以新质源(CMS-FA)杂交稻系统的5个不育系为母本,5个恢复系为父本配制25个杂交组合,种植亲本和F1获得产量相关性状的试验数据。利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和MINQUE(1)法对10个产量相关性状遗传方差分量比率、遗传率、亲本加性效应和组合显性效应以及杂种优势进行剖析。【结果】新质源杂交稻产量相关性状同时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控制,单株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剑叶长和生育期等性状以加性效应占主导,单株产量、株高和穗长等性状则以显性效应控制为主;狭义遗传率以千粒重表现最高,生育期次之,单株产量最低;加性效应最好的不育系是金农2A,恢复系是金恢3号和金恢1号;显性效应最强的4个组合为金农2A×金恢5号、金农2A×金恢2号、金农4A×金恢5号和金农5A×金恢5号;单株产量、株高、穗长3个产量相关性状F1具有很强的群体平均优势(7.351%—16.330%)和群体超亲优势(4.233%—10.507%),强优势组合杂种优势可达10.307%—49.462%。【结论】供试不育系以金农2A较好,恢复系以金恢3号和金恢1号最好,金恢5号在配制生育期较短的杂交稻高产组合中是一个很好的亲本。
关键词: 杂交稻 新质源(CMS-FA) 杂种优势 遗传效应 产量相关性状


枇杷果醋载体吸附式醋化技术研究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枇杷果酒为原料,玉米芯为醋酸菌载体,分析了醋酸发酵过程中载体和发酵液内醋酸菌量与醋酸产量的变化,研究了底物、产物浓度及供气模式对枇杷酒醋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枇杷果醋发酵基质中初始乙醇体积分数以5%~7%较为合适;体积分数1%的醋酸作为底酸,对醋酸发酵起到促进作用;载体具有吸附醋酸菌的作用,醋酸发酵主要是在载体上进行;采取分段供气和变频喷淋工艺,使体积分数7%乙醇含量的枇杷酒醋酸转化率达79.7%,比其它供气模式高约3个百分点,比无载体发酵高12个百分点。


海芦笋硅窗气调包装工艺参数优化
《湖北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抑制海芦笋采后品质劣变,延长其贮藏保鲜期,采用Box-Benhnkenk设计方案,通过响应面分析法探讨了温度、硅窗面积及CO2含量对海芦笋抗坏血酸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规律,并对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温度对两个指标都具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硅窗面积对两个指标有显著影响(P<0.05),但CO2含量仅对抗坏血酸含量有显著影响,而对叶绿素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建立了海芦笋硅窗气调包装工艺中温度、硅窗面积及CO2含量3个因素对两个指标的数学模型,获得了最佳工艺参数为温度1.9℃、硅窗面积0.58cm2和CO2含量5.9%。
关键词: 海芦笋 响应面分析 硅窗 气调包装 工艺参数 优化


水稻茎部内生细菌及根际细菌与水稻品种特性的相关性
《热带作物学报 》 2010 CSCD
摘要:为探讨水稻茎部内生细菌和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及其与水稻品种特性的关系,2008年7月从5个品种水稻茎部和根际土分离内生细菌和根际土壤细菌,并进行脂肪酸鉴定。结果表明,内生细菌有13个种,隶属于9个属,根际细菌有13个种,隶属于10属,两群落的优势菌均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以品种为样本,以根际细菌、内生细菌和水稻生物学特征参数为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根际细菌和内生细菌与水稻穗粒数、千粒重、亩产存在正相关;与有效穗呈负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