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食品原料中烟酰胺单核苷酸的含量
《食品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建立烟酰胺单核苷酸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分析不同食品原料中烟酰胺单核苷酸的含量。样品经5%甲醇水溶液提取,采用Shim-pack WAX-2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乙腈与5%乙腈水溶液(含20 mmol/L乙酸铵、20 mmol/L氨水),梯度洗脱15 min,流速为0.5 mL/min,柱温为30 ℃,在质谱正离子模式下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测定,定量离子对为m/z335.0/123.0。在该条件下,烟酰胺单核苷酸在10~1000 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99),检出限为5.0 μg/L,定量限为10.0 μg/L,回收率为90.14%~105.49%,相对标准偏差为1.47%~4.82%。该方法前处理简单、选择性高、回收率良好,适用于不同种类食品原料中烟酰胺单核苷酸的定量分析。采用该方法分析发现,不同食品原料中烟酰胺单核苷酸含量存在明显差异,番茄、香菇、黄豆、鳄梨、对虾、南极磷虾是其良好的天然食物来源。研究结果可为烟酰胺单核苷酸相关膳食营养搭配、产品开发与质量评价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烟酰胺单核苷酸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蔬菜 水果 水产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末次盛冰期以来巴伦支海-喀拉海古海洋环境及海冰研究进展
《海洋通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巴伦支海-喀拉海是北冰洋最大的边缘海,能够对环境变化做出快速的响应和反馈,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其古海洋环境演变及海冰变化研究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末次盛冰期以来,该区域的古海洋环境受到太阳辐射、海流强度、海平面变化、温盐环流和河流输入等因素影响发生了一系列不同尺度的波动。巴伦支海受到北大西洋暖水和极地冷水两大水团相互作用的影响,在水团交界处(极锋)由于不同水团性质的差异,导致其海水温度、盐度及海冰发生剧烈变化。而喀拉海则受到叶尼塞河和鄂毕河大量淡水输入影响,海流系统较巴伦支海相对复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河流输入的陆源物质,并可以通过磁化率的分析明确区分两条河流的陆源物质。由于受到冷水和暖水的相互作用,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变化迅速,并且在全新世中晚期存在0.4 ka和0.95 ka的变化周期,但海冰变化的影响因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气候系统内部各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古海冰重建研究工作主要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对较少,所选用的重建指标也相对单一,另外存在年代框架差、分辨率低等不足。本文以巴伦支海和喀拉海为中心,总结了其快速气候突变事件、古温度盐度、海平面及海冰的变化,对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通过分析末次盛冰期以来古海洋环境研究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典型岛礁的鹦嘴鱼群落结构组成
《生态学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明确人类活动对鹦嘴鱼群落结构的扰动作用,可为鹦嘴鱼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根据2020年7月在南海典型岛礁的调查数据显示,共发现鹦嘴鱼4属20种,其中,美济礁和晋卿岛均为14种,海南陵水9种。生物多样性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均呈现美济礁(3.09、0.81、2.50)>晋卿岛(2.32、0.61、2.27)>海南陵水(1.66、0.52、1.44)的变化趋势。远海岛礁到近岸人口密度增加和生物多样性指数降低,表明美济礁、晋卿岛和海南陵水受到捕捞强度依次增强。另外,摄食功能群中易受到人类干扰的生物侵蚀类(excavators)鹦嘴鱼的数量和重量百分比依次为美济礁(28.96%、26.27%)>晋卿岛(15.86%、10.60%)>海南陵水(1.15%、0.51%);同样,对过度捕捞敏感的牧食类(browsers)也表现为美济礁(1.64%、0.82%)>晋卿岛(1.29%、0.76%)>海南陵水(0、0),摄食功能群结构组成的空间变化也反映了各区域捕捞压力的差异。进一步将各摄食功能群的鹦嘴鱼体长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即体长与Fishbase数据库中对应物种的最大体长的比值),发现晋卿岛>美济礁>海南陵水(P<0.05),该结果符合中度干扰假说,中度捕捞能降低物种的种内竞争,有利于晋卿岛的鹦嘴鱼获取更多的空间和食物资源,但长期的过度捕捞容易导致鹦嘴鱼个体减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的重庆岩原鲤人工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重庆市长寿和涪陵地区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人工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采用PCR扩增获得175尾岩原鲤个体的线粒体DNA控制区(mt DNA D-loop)部分序列片段。对其中692 bp序列分析共发现11个单倍型,其中Hap1为主要单倍型,占总样本的76.57%。单倍型Hap10演化速率较快,并且与单倍型Hap6遗传距离最远。长寿及涪陵地区岩原鲤人工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4100±0.0550和0.3970±0.0820,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0013±0.0003和0.0013±0.0004。通过与长江上游江段野生群体(苍溪江段、合江江段、木洞江段、通江江段、万州江段、武隆江段、习水河和唐河)及北碚区人工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发现岩原鲤长寿及涪陵地区人工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明显低于野生群体,但略高于北碚人工养殖群体。为保持岩原鲤人工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应尽量选择遗传距离较远的亲本进行配对,并定期补充不同遗传背景的个体作为后备亲鱼。
关键词: 线粒体DNA控制区 遗传多样性 单倍型 人工养殖群体 岩原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大黄鱼的生理响应及应激敏感指标的筛选
《海洋渔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在不同养殖密度下的生理响应,并筛选密度应激敏感指标,在34.2 kg·m-3(A组)、22.8 kg·m-3(B组)、11.4 kg·m-3(C组)和5.70 kg·m-3(D组)4种养殖密度下,分析了大黄鱼生长调节、能量代谢、抗氧化和免疫防御相关理化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高密度应激状态下大黄鱼功能基因的表达情况,探讨了应激与适应过程中大黄鱼的生理响应规律和相关检测指标作为应激指示指标的可行性。结果显示,A组大黄鱼血清中皮质醇、血糖、乳酸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IGF-1)含量以及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力在应激过程中均出现过显著升高的情况(P<0.05),其中CAT活力在处理结束时仍处于较高的水平,而生长激素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B组除乳酸和溶菌酶外,其他指标与A组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同时,高密度养殖条件下,肝脏中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基因、IGF-1基因和C型溶菌酶(C-lysozyme)基因均出现过高表达。研究表明,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大黄鱼的神经内分泌系统、能量代谢系统、抗氧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参与了应激调节过程;而皮质醇、血糖、SOD和CAT等生理指标在该过程中显示出较好的生物指示作用,适用于作为大黄鱼密度应激的监测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促进大水面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
《科学养鱼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家寿:大水面生态渔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刘家寿首先分析了大水面渔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有湖泊水库富营养化日益加重、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投饵与施肥的环境影响、湖泊生态系统的破碎与环境污染、水库投饵式网箱养殖影响、网箱养殖的环境影响、不合理的养殖方式等,水产养殖业并不是水污染的罪魁祸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真蛸染色体核型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东海沿海捕获的野生真蛸(Octopus sinensis)为实验材料,用含秋水仙素终浓度为0.005%的海水活体暂养的方法,取鳃和肾脏细胞,利用热滴片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其核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真蛸的二倍体染色体条数为60条,核型公式为2n=14 m+26 sm+12 st+8 t,其染色体臂数(NF)为100.未发现带有随体和次溢痕的染色体和异型染色体,推断真蛸可能为常染色体性别决定类型.本研究可为蛸属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及真蛸种质鉴定和资源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关键词: 真蛸;染色体;核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进口亲虾子一代群体的遗传变异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进口亲虾直接繁殖子一代种苗群体的遗传变异情况,旨在评估遗传特征与养殖生产性能的关联性,为我国养殖对虾优质种苗大数据建设及质量评估体系的完善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方法]以来源于正大神湾虾苗场的Stock 1~Stock 5群体、正大漳浦虾苗场的Stock 6群体、海尚种苗培育基地的Stock 7和Stock 8群体及中海水产种苗科技有限公司的Stock 9群体等9个不同批次凡纳滨对虾进口亲虾子一代种苗为研究对象,利用11个微卫星分子标记(M1、Pvan1758、Pvan1815、HLJN-008、HLJN-023、TUMXLv7.121、TUMXLv8.256、TUMXLv9.43、TUMXLv10.312、TUYFLvL16.1a和TUDGLv1-3.224)对不同凡纳滨对虾种苗群体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9个凡纳滨对虾种苗群体的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Shannon's信息指数(I)和多态信息含量(PIC)的平均值分别在5.5455~8.8182、3.2795~5.4735、0.3769~0.5182、0.6189~0.6948、1.2823~1.6092和0.5863~0.6646,即各凡纳滨对虾种苗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具体排序为Stock 3>Stock 2>Stock 4>Stock 5>Stock 7>Stock 6>Stock 9>Stock 8>Stock 1.在9个凡纳滨对虾种苗群体中有91.82%的遗传变异源自群体内,仅有8.18%的变异源自群体间.Stock 2、Stock 3、Stock 4和Stock 5等4个群体间及Stock 7群体与Stock 8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均小于0.05(0.0079~0.0371),即群体间无遗传分化,而其他群体间表现为轻度遗传分化(0.05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进口亲虾;子一代群体;遗传变异;微卫星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养殖模式对气单胞菌属细菌群落影响分析
《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草鱼池塘精养、山塘养殖以及鱼菜共生养殖3种养殖模式下气单胞属细菌群落特征差异,2017年5—7月(养殖投喂旺盛期)用采水器在池塘两端和中部采集表层15 cm处水样,混合均匀后,装入灭菌塑料瓶中,低温保存;在池塘两端和中部用采泥器采集表层底泥,现场各无菌称取5 g底泥,置于装有135 mL的无菌生理盐水的塑料瓶中,振荡混匀,低温保存。水样和底泥样4 h内带回实验室,利用RS平板分离法分离水体和底泥样本中的细菌,通过16S rDNA测序方法鉴定、分析分离细菌。试验结果表明,共分离细菌54株,为10属22种,其中气单胞菌属23株,假单胞菌属8株,柠檬酸杆菌属6株,肠杆菌属7株,泛菌属、沙雷氏菌属各3株,果胶杆菌属、沙门氏菌属、克吕沃尔菌属、勒克氏菌属细菌各1株。按细菌种类分,维氏气单胞菌数量最多,为12株,嗜水气单胞菌次之,为10株,烟粉肠杆菌6株,弗氏柠檬酸杆菌5株,其他细菌1~2株不等。不同养殖模式下细菌种类和数量分析表明,鱼菜共生养殖系统细菌种类和数量最多,达到12种21株,潜在致病菌占比较少,草鱼精养殖池塘细菌种类最少,为5种13株,致病菌占比较高。细菌环境分布特征表明,维氏气单胞菌多分布在水体,嗜水气单胞菌多分布于底泥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