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光子棉花的产量杂种优势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综合性状较好的5个光子材料作亲本,与17个优良毛子棉花新品种(系)组配19个光子杂交组合,研究具有光子标记性状杂交组合的产量杂种优势表现。结果表明:光子杂交组合皮棉产量表现正向中亲优势和正向超亲优势,籽棉产量光子作母本的杂交组合杂种优势高于光子作父本的杂交组合;衣分和单铃重表现正向中亲优势,单株铃数光子作母本的杂交组合优势率高于作光子父本的杂交组合;籽指表现负向中亲优势、负向超亲优势和负向竞争优势,筛选出产量竞争优势5%以上、综合性状突出的优势组合8个。


生物熏蒸对南方根结线虫存活的室内测定
《华北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室内条件下测试了球茎甘蓝、甘蓝、大白菜、小白菜、芥兰、油菜和菠菜对南方根结线虫的生物熏蒸效果。结果表明,7种蔬菜对南方根结线虫均有一定防效,其中球茎甘蓝的熏蒸效果最好,在处理15 d后线虫的死亡率为92.1%,而菠菜的熏蒸效果最差,仅为51.9%。在35°C条件下球茎甘蓝处理9 d后,线虫的死亡率达到100%,其熏蒸效果显著高于20°C和30°C处理。25 g球茎甘蓝碎段与200 g土壤混合后15 d、30 g球茎甘蓝与200 g土壤中混合后12d可杀死100%的线虫,30 g甘蓝与200 g土壤混合后熏蒸15 d也能达到100%的防效,各种蔬菜的对线虫的防效均随着熏蒸时间的延长、剂量的增加而升高。


梨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及生长性状的QTL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鸭梨和京白梨杂交得到的F1(145株)实生苗为作图群体,通过对AFLP和SSR两种分子标记的遗传连锁分析,应用Joinmap 3.0作图软件,368个AFLP标记、34个SSR标记构建了分属18个连锁群的梨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各连锁群的LOD值在4.0~7.0范围之间,图谱总长度覆盖梨基因组1395.9cM,平均图距为3.8cM。采用区间作图法,对该群体与生长性状相关的调查数据进行QTL分析,检测到与新梢生长量、新梢茎粗、节间长度、节间数量、树干径、树高及皮孔密度7个农艺性状连锁的QTL位点35个,其中主效QTL位点11个(LOD≥3.5)。与生长性状相关的农艺性状QTL位点多集中在LG16连锁群上。


6种候选杀菌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农药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室内及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0%SYP-3399SC、20%SYP-4155EC、20%SYP-3343SC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较为突出。20%SYP-4155EC(150ga.i./hm2)、20%SYP-3343SC(150ga.i./hm2)、20%SYP-3399SC(900ga.i./hm2)的防效与25%嘧菌酯SC(100ga.i./hm2)、72%霜脲氰·代森锰锌WP(1440ga.i./hm2)的防效相当,高于68%精甲霜灵·代森锰锌WG(675ga.i./hm2)、25%吡唑醚菌酯EC(100ga.i./hm2)的防效。3种候选杀菌剂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对作物安全。
关键词: 杀菌剂 黄瓜霜霉病 室内模拟田间试验 田间药效试验


稻草还田对土壤氮素矿化及烟叶品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索调控土壤供氮的措施,是降低上部烟叶烟碱含量,提高我国烟叶整体质量的关键问题。以云南水旱轮作植烟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原位培养试验,研究了稻草覆盖还田和稻草翻埋还田对土壤氮素矿化及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提高了土壤供氮能力,稻草还田方式不同对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有所差异。在烤烟旺长期,稻草覆盖还田明显增加了土壤氮素矿化量;采收期,稻草翻埋还田处理的土壤氮素矿化量增加显著。在烟株整个生育期,稻草覆盖还田和稻草翻埋还田处理的土壤累积矿化量分别达到139 kg/hm2和129 kg/hm2,比对照处理分别增加了20.4%和12.2%。由此说明,稻草覆盖还田对土壤氮素矿化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尽管稻草还田促进了土壤氮素矿化,增加了土壤供氮量,但两种稻草还田方式均显著降低了上部烟叶总氮和烟碱浓度,提高了其总糖和还原糖浓度,改善了上部烟叶品质。其中,两种还田方式的影响差异不大,总氮含量和烟碱浓度约降低18%和17%,总糖和还原糖浓度约增加23%和19%。稻草还田对中部烟叶品质的影响不显著。
破解河北“三农”难题的对策建议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前河北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方面存在较多难题,分析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在优势和制约因素,研究表明:破解河北"三农"难题的对策是,根据河北的特点进一步优化生产布局,以生产要素股份化为主要组织形式实施农业的产业化工程,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养新型农民等措施。


河北省平原区农田粮食增产与灌溉节水对地下水开采量的影响
《地质通报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河北平原是中国粮食和蔬菜的主要产区之一,也是以地下水作为主要供给水源的地区。近50年来粮食持续大幅增产,驱动区内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大。在这一过程中,农田灌溉节水有效地缓解了粮食增产对地下水开采量增加的速率,拓展了在有限的可利用地下水资源条件下粮食增产的发展空间。在1977年之前,每增产10000t小麦和玉米,多年平均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增加0.14×108m3,1978年以来,每增产10000t小麦和玉米,多年平均实际开采量只增加0.04×108m3。因此,大力发展抗旱节水作物,合理调控农业种植结构,是缓解河北平原农田区地下水超采状况的重要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