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棉铃虫中肠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对新疆一枝蒿黄酮提取物和萜类提取物的响应
《新疆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新疆一枝蒿提取物黄酮及萜类提取物对棉铃虫解毒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影响,探明外源有毒物质对该解毒酶表达规律的影响,阐明棉铃虫与植物次生物质相互作用的机制,为发展新型无公害植物源农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新疆一枝蒿中分离提纯黄酮与萜类提取物,以室内饲养棉铃虫(3龄幼虫)为对象,利用生物测定、实时荧光定量PCR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分别测定新疆一枝蒿中黄酮与萜类提取物对棉铃虫的毒杀效果及其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上对GSr表达的影响。【结果】黄酮和萜类提取物对棉铃虫3龄幼虫在24 h时的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是21.4和4.1 mg/100 g,在48 h时的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是19.3和3.1 mg/100 g;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GST在mRNA水平的表达量受到诱导,时间效应为当黄酮和萜类提取物浓度分别为20和2 mg/100 g时,GsT在12 h时能够被两种物质显著诱导表达,而在24 h时表达受到抑制;浓度效应为在18 h时,黄酮和萜类提取物浓度分别为20和2 mg/100 g时显著诱导GST的表达,而在40和4 mg/100 g时抑制GST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结果表明,萜类和黄酮在时间和浓度效应上都能显著诱导GSI蛋白表达,并且蛋白水平在时间与浓度效应中的表达趋势与mRNA水平相类似。【结论】GST对外源物质新疆一枝蒿的黄酮提取物和萜类提取物存在积极响应,低浓度或短时间内黄酮和萜类均能诱导GSI的过表达,从而化解外源毒性,而浓度过高或时间过长则抑制其表达。
关键词: 新疆一枝蒿 棉铃虫 谷胱甘肽S-转移酶 生物测定 表达规律


甜高粱对土壤重金属Cd的吸收规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甜高粱对土壤重金属Cd的吸收规律,筛选对重金属Cd具有富集能力的品种,为重金属Cd污染地区的环境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辽甜1号和新高粱3号2种甜高粱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土壤不同含量Cd(0,3,6,9,12mg/kg,以CdCl2.2.5H2O的形式外源加入)对甜高粱根、茎、叶等不同部位Cd含量及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随着土壤中Cd含量的增加及Cd处理时间的延长,甜高粱根、茎、叶中的Cd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不同处理之间Cd含量差异明显。2个甜高粱品种不同部位Cd含量由大到小均表现为:根>茎>叶,且2个甜高粱品种不同部位Cd含量之间也有明显差异。当用0~12mg/kg Cd处理相同时间时,辽甜1号体内积累的Cd含量较新高粱3号高。【结论】2种甜高粱品种对Cd的吸收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辽甜1号对土壤重金属Cd的吸收能力较新高粱3号强。


氮肥运筹对大麦籽粒生育酚含量的影响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和氮肥施用时期对大麦籽粒生育酚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裂区设计,对10个大麦品种分别设置氮肥用量和氮肥施用时期试验,收获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样品生育酚含量。[结果]氮肥用量、品种及其互作对籽粒α、β、γ,δ和总生育酚含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品种对α、β、δ和总生育酚含量总变异所起的作用最大,氮肥用量次之,氮肥用量与品种互作最小;而氮肥用量对γ-生育酚含量的总变异的作用均小于品种和氮肥用量和品种互作。不同氮肥施用时期、品种及其对籽粒各生育酚含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氮肥施用时期对α-生育酚含量的影响大于品种和氮肥施用时期与品种互作的影响;对γδ和总生育酚含量的影响位于品种和互作之间,对β-生育酚含量的影响最小。[结论]大麦拔节期施用氮肥与苗期和灌浆期施氮相比,会导致籽粒各生育酚含量的显著增加;氮肥运筹与品种的合理搭配对大麦籽粒生育酚含量改良具有积极意义。


新疆两典型微咸水湖水体免培养古菌多样性
《生态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微咸水湖是湖泊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中间状态,以新疆两典型微咸水湖-赛里木湖和柴窝堡湖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微孔滤膜收集菌体,SDS-酚-氯仿抽提法直接提取湖水总DNA,利用古菌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分别构建两湖古菌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用限制性内切酶HaeⅢ对随机挑选的阳性克隆子进行酶切分型,分别得到7个和8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两文库覆盖率均大于98%。BLAST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赛里木湖全部克隆子归属于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97%的克隆子与不同环境免培养氨氧化泉古菌有较高的序列相似性(>97%)。柴窝堡湖水古菌归为3个门:Thaumarchaeota(81.2%)、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13%)和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5.8%),81.2%的克隆子与具有氮代谢功能的氨氧化古菌纯培养物具有较高的序列相似性(97%—98%),13%的克隆子与已分离到的产甲烷古菌序列同源性大于97%。研究发现新疆微咸水湖可能存有大量新划分的古菌Thaumarchaeota门类群、可培养氨氧化及产甲烷古菌类群,两典型微咸水湖泊中古菌类群多样性较低且群落组成差异大。
关键词: 微咸水湖 古菌 16S rRNA基因


北疆地区棉蚜对不同杀虫剂敏感度水平测定
《植物保护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北疆不同地区棉蚜种群对不同类型杀虫剂的敏感度水平,科学指导北疆地区棉蚜的化学防治,利用FAO推荐的叶片浸渍法(1980)测定北疆地区4个棉蚜田间种群对4类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新农大种群对杀虫剂的敏感水平最高,不同类型杀虫剂的毒力大小顺序为:新烟碱类>有机磷类>抗生素类>拟除虫菊酯类。安宁渠种群较石河子种群更为敏感。石河子垦区内的两个不同种群对菊酯类处于相对敏感状态;对有机磷类产生了明显抗药性,147团种群对辛硫磷的相对抗性倍数为951.8倍,新湖农场种群更达到了1236.9倍;147团种群和新湖种群对啶虫脒亦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134.4倍和270.0倍,但对吡虫啉的敏感度较高。石河子垦区应限制使用新烟碱类的啶虫脒和有机磷类杀虫剂,以减缓棉蚜抗性的发展。


27%吡·福·多棉花悬浮种衣剂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吉林农业科学 》 2012 CSCD
摘要:采用液相色谱法,对27%吡·福·多棉花悬浮种衣剂进行定量分析。选用Hypersil ods C18柱,以甲醇、乙腈和水为流动相,以272 nm为检测波长,种衣剂中各成分得到较好的分离。方法中吡虫啉、福美双和多菌灵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072 4、0.044 3和0.053 9,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9、0.999 9和0.999 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59%、94.61%和99.11%。
关键词: 吡虫啉+福美双+多菌灵 种衣剂 高效液相 分析方法


外引大豆种质资源在新疆生态区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促进外引大豆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为新疆大豆育种和种质创新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数量性状多样性统计和聚类分析方法,对149份外引大豆种质资源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和2个籽粒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149份大豆种质资源主要来源于11个国家和地区,具有较高的变异系数,变异范围为12.48%~67.13%,其中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最高,达60%以上;生育期的变异系数最低,为12.48%;基于10个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将149份材料聚为2大类5亚类,聚类结果与材料地理来源具有一定相关性。[结论]该批种质资源极大丰富了新疆大豆的遗传多样性,为新疆大豆育种奠定了基础。


转基因抗棉铃虫抗草甘膦棉花对棉铃虫的抗虫性及对二种地老虎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应用昆虫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转Bt Cry1A+CP4EPSPS基因抗棉铃虫抗草甘膦棉花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的抗性水平及对八字地老虎Amathes c-nigrum和黄地老虎Agrotis segetum的影响,作者用转基因棉花和非转基因棉花叶片对棉铃虫、八字地老虎和黄地老虎幼虫进行了室内饲养观察。结果表明,转基因抗棉铃虫抗草甘膦棉花对新疆南部第2代棉铃虫表现为中抗,幼虫校正死亡率为70.4%;棉花叶片在整个生育期均能表达Bt毒蛋白,整个生育期Bt毒蛋白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转基因抗棉铃虫抗草甘膦棉花对八字地老虎幼虫有强烈的毒杀作用,可以引起幼虫大量死亡,对存活幼虫的生长发育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幼虫发育迟缓,不能顺利化蛹;但对黄地老虎幼虫没有明显的影响,幼虫可以正常生长。
关键词: 抗棉铃虫抗草甘膦转基因棉花 棉铃虫 黄地老虎 八字地老虎 生长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