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寄主植物对丽蚜小蜂寄生效应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植物-温室白粉虱-丽蚜小蜂"三级营养结构中寄主植物如何影响丽蚜小蜂的寄生作用。【方法】分别在田间和人工气候箱内测定5种温室白粉虱主要寄主植物对丽蚜小蜂寄生率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明确丽蚜小蜂寄生温室白粉虱的作用机理。【结果】在寄生蜂1∶10的放蜂量情况下,丽蚜小蜂在刀豆叶片上的寄生率最高,达85.7%。不同植物对丽蚜小蜂生殖和发育及个体大小均有较大影响。【结论】寄主植物叶片腺毛较少,叶面积较大,叶间距较小,更有利于丽蚜小蜂的寄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对简约化露地甜瓜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简约化露地栽培,研究不同施肥对甜瓜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方法】以黄皮9818为试验材料,设不施肥(CK)、有机肥(M)、控释肥(K)、控释肥+有机肥(K+M)、常规施肥(NPK)5个处理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控释肥+有机肥(K+M)与控释肥(K)处理相比较,有机肥的施入能显著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常规施肥(NPK)处理茎粗高于其它处理。7月3日采收期,控释肥+有机肥(K+M)处理果实纵径最大14.65 mm,比不施肥(CK)处理高1.52 mm,K+M(17 515.5 kg/hm2)与NPK(17 748 kg/hm2)处理产量均高于其它处理,分别较CK处理增产50%、52%,NPK处理边糖(12%)心糖(17.2%)均显著高于CK、M、K处理。7月17日采收期,不施肥(CK)、有机肥(M)、控释肥(K)、控释肥+有机肥(K+M)、常规施肥(NPK)处理产量均比7月3日产量分别下降5.8%、6.2%、16.6%、10.8%、12.3%,且各处理的单株结瓜数均少于第一次采收期。两次采收期,控释肥+有机肥(K+M)与常规施肥(NPK)处理单瓜重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结论】简约化露地栽培条件下,K+M处理在不降低产量品质条件下,具有降低劳动成本,简化施肥技术的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铃期干旱对棉纤维素累积及纤维比强度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干旱影响棉纤维素累积和纤维比强度的生理代谢基础,以美棉33 B为材料,于棉花中部果枝开花时进行干旱处理,正常灌水为对照,研究花铃期干旱对棉纤维发育关键物质的累积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花铃期干旱处理花后17~38 d蔗糖和β-1,3-葡聚糖含量均降低,花后0 d干旱处理的蔗糖转化率增加,而β-1,3-葡聚糖转化率降低,纤维素累积速率快但持续期短;花后10 d干旱处理对蔗糖和β-1,3-葡聚糖转化率影响较小,纤维素累积速率慢但持续期长。干旱处理使棉纤维比强度降低,且以花后0 d干旱处理影响较大。干旱处理棉纤维蔗糖合酶活性增加,蔗糖磷酸合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降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铅同位素分析技术在土壤铅污染源解析中的应用——以陕西凤翔长青工业园为例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是产地环境的基本要素,良好的产地环境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基础。铅在土壤中具有难以降解、持久性污染等特点[1-2],是土壤环境中具有潜在危害的污染物之一。研究土壤铅污染来源及各污染源的相对贡献率,对治理土壤铅污染,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铅(Pb)在自然界中存在四种稳定性同位素,208Pb、207Pb、206Pb,和204Pb,丰度分别为51.28%~56.21%、17.62%~22.1%、20.84%~27.48%,和1.04%~1.65%[3]。其中,前三种是232Th(钍)、235U(铀)和238U放射性衰变的终产物,为放射成因稳定性同位素;204Pb的半衰期为1.4×1017a,远大于地球的年龄(4.6×109a),可看作是稳定性同位素。铅同位素比率主要由地质形成初期铀和钍的相对含量及此后的衰变时间所决定,在地球化学上具有显著的区域化分异特征,但在同一区域相当一致[4]。因此,铅同位素比率可作为含铅物质的一种"指纹"来识别铅的来源[5]。铅同位素组成有多种表示方法。在地球化学领域、特别是环境科学领域通常用同位素比率来表示其组成,如206Pb/207Pb、208Pb/206Pb、208Pb/204Pb等。由于204Pb在自然界中丰度较低,测定精度较差,所以一般选择206Pb、207Pb和208Pb三者中任意二者的丰度比(比率)来研究铅的来源[6-9]。近几十年来,铅同位素比率分析技术已被广泛用于考古[10-14]、地球化学[7,15]、大气污染源解析[16-19]等方面。土壤铅污染源解析是产地环境评价和食物链铅来源分析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陕西凤翔长青工业园为目标区域,采集污染源端元样品(矿石、燃煤)、大气降尘,耕层土壤和背景土壤样品,用ICP-MS测定铅元素含量及同位素比率值(206Pb/207Pb和208Pb/206Pb),结合二元混合模型和三元混合模型计算各污染源对耕层土壤铅的贡献率,旨在分析耕层土壤铅污染的程度和铅污染的来源,解析各污染源对土壤铅污染的相对贡献率,探讨土壤铅污染源解析方法。结果表明:污染端元介质——铅锌冶炼厂矿石206Pb/207Pb、208Pb/206Pb分别为1.1137±0.0027、2.1648±0.0033;焦化厂燃煤206Pb/207Pb、208Pb/206Pb分别为1.0938±0.0066、2.1290±0.0044;热电厂燃煤206Pb/207Pb、208Pb/206Pb分别为1.1752±0.0035、2.0712±0.0111(详见表1);耕层土壤206Pb/207Pb、208Pb/206Pb分别为1.1824±0.0088、2.0771±0.0078;背景土壤206Pb/207Pb、208Pb/206Pb分别为1.2214±0.0032、2.0384±0.0017;大气降尘206Pb/207Pb、208Pb/206Pb分别为1.1353±0.0049、2.1189±0.0035(详见表2)。该区域铅锌冶炼活动对耕层土壤铅的贡献率约为18.43%,焦化厂燃煤对耕层土壤铅的贡献率约为9.36%,热电厂燃煤对耕层土壤铅的贡献率约为19.71%,背景土壤对耕层土壤的贡献率约为52.5%。该区域耕层土壤中的铅主要来源于背景土壤。本研究表明铅同位素解析技术是一种解析土壤铅污染来源的有效手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枣农间作环境效应其及对红枣坐果率的影响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枣农间作环境效应及不同间作物对枣树坐果率的影响。【方法】田间观测不同间作物枣园的光照强度、空气温湿度日变化,调查骏枣坐果率。【结果】枣树初花期,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枣树对间作物的遮阴效果和行间光照强度不同。12:00~16:00枣树对间作物的遮阴最弱,行间光照强度最大,且随各观测点距枣树距离的增大,各点截获的光量依次增加;不同枣农间作系统中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变化程度不同。14:00~18:00气温出现最大值,而湿度达到最小。枣园间作油菜可以明显降低气温,提高空气相对湿度。四种间作系统中,枣树坐果率均有提高,但各处理坐果率与未间作枣园无显著差异。【结论】不同时间段,枣树对不同间作物遮阴效果及行间不同位点的光照强度不同。不同间作物对枣农间作系统温湿度的调节作用不同。枣园间作油菜对空气温湿度的调节作用最为明显。枣园合理间作有利于提高枣树的坐果率。
关键词: 枣农间作系统 光照强度 气温 空气相对湿度 坐果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研讨会在我院隆重举行
《新疆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5年10月16日,我院成功举办了"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研讨会。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杨雄年,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参赞张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吴孔明,农业部直属三院、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科研单位,自治区党委农办、编办,自治区人民政府秘书五处,自治区科技厅、自治区科协以及自治区发改委、财政厅、人社厅、农业厅、水利厅、畜牧厅、林业厅、气象局、农机局、乡企局,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及专家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目标偏好下的新疆定居牧民生产经营行为分析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寻提升新疆定居牧民持续增收能力途径,笔者以定居牧民为研究对象,在测定其目标偏好基础上,分析"家庭收入最大化和获取更大规模牲畜"目标下的生产经营行为。结果表明:定居牧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畜牧业,也呈现出一定的兼业意愿;大部分定居牧民对牲畜保有量相当重视,对现代养殖小区和专业合作组织认同度较高,购买饲草料和自己种植苜蓿、玉米等生产经营行为意愿较弱。通过转变畜牧业经营方式、建设各类专业化合作组织、加强牧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培训、发展替代和接续产业等政策措施提升定居牧民持续增收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山油柑挥发性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海南山油柑茎皮和木质部的挥发油成分,并测试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采用NIST05和WILEY275L数据匹配进行鉴定。采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抗菌活性,采用MTT法测定细胞毒活性。结论:海南山油柑茎木质部挥发油共鉴定出77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67.74%,其主要成分为棕榈酸(18.84%),α-古巴烯(7.94%),δ-杜松烯(3.71%),(E,Z)-2,4-癸二烯醛(3.45%)和香树烯(3.30%)。茎皮挥发油共鉴定出75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6.25%,其主要成分为α-蒎烯(46.70%),α-古巴烯(19.81%),δ-杜松烯(5.80%),香树烯(4.46%)和柠檬烯(3.53%)。木质部和茎皮挥发油中有39种相同的成分。茎皮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有抑制活性,而木质部挥发油无活性。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山油柑茎皮和木质部挥发油对人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K562,人胃癌细胞SGC-7901和人肝癌细胞SEL-7402的增殖均显示了较强的抑制活性,而茎皮挥发油的活性更好。
关键词: 海南山油柑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抗菌活性 细胞毒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品种马铃薯全粉蛋白质营养品质评价
《食品科技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我国不同品种马铃薯全粉中蛋白质的营养品质,收集我国马铃薯主栽品种22个,分别制备成全粉,采用国际通用的WHO/FAO氨基酸评分模式及化学评分等评价方法对其蛋白质营养品质进行评价,并比较了不同品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22个品种马铃薯全粉粗蛋白含量范围为6.57~12.84 g/100 g DW,除色氨酸外,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亮氨酸;平均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含量的41.92%,高于WHO/FAO推荐的必需氨基酸组成模式(36%),接近标准鸡蛋蛋白。从氨基酸评分、化学评分、必需氨基酸指数、生物价和营养指数可综合反映出大西洋蛋白的营养价值最高,夏波蒂、一点红次之;青薯9号、陇薯3号、中薯9号和中薯10号的蛋白营养价值较低,中薯11号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