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河北省大豆地方品种遗传基础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50份河北省大豆地方品种为材料,通过两年对12个农艺性状鉴定和30个SSR位点的分析,结果表明,地方品种农艺性状平均多样性指数为0.83,数量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20.15%,30个SSR位点平均等位变异数5.03,平均多样性指数为0.61,参试材料遗传距离平均0.869。利用Bayesian模型将参试材料分为4组。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来源或不同熟期类型间没有显著相关。


近20年冬小麦供水量与产量关系变化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20多年的小麦节水高产理论和栽培技术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对1986-1987、1988-1989、1995-1996和2006-2007共4个代表性年度的冬小麦供水量与产量的关系研究,分析了近20年来河北省冬小麦产量对供水量的反应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小麦产量与供水量呈抛物线关系,随年代推进,小麦达到最高产量的供水量逐渐减少,产量逐渐提高。达到最高产量的供水量从1986-1987年的475 mm减少到2006-2007年的280 mm,平均每年减少10 mm。最高产量从1986-1987年的5358.5 kg/hm2,提高到2006-2007年的9240.9 kg/hm2,平均每年增加194.1 kg/hm2。小麦灌浆期较高的土壤水分有利于20世纪80年代小麦籽粒灌浆,但不利于目前小麦籽粒灌浆,造成粒重降低,产量下降。在这一演变过程中,配套节水栽培技术应用、新育成品种节水性的探明和应用以及地力基础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土壤含水量对华北大黑鳃金龟生长发育的影响
《昆虫知识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室内试验研究土壤含水量对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 Faldermann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对华北大黑鳃金龟的影响因其发育阶段的不同而异。卵期适宜土壤含水量为10%~20%,幼虫期、蛹期适宜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0%~15%和15%~20%。土壤含水量为10%~15%时,成虫性比接近1∶1。土壤含水量为15%时,世代存活率最高。


高粱-旱稻属间杂交获得矮秆新种质的矮生性状分析
《核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高粱基因型沈农133(Sorghum bicolor)为母本,旱稻基因型旱65(Oryza sativa)为父本,进行了9代属间杂交、回交及自交后代选择,获得了5个株高达82.7~143.5cm的矮生新种质,暂定名为矮101、矮102、矮103、矮104及矮105。新种质株高同母本(163.1cm)相比降低了80.4~19.6cm,降低范围为49.29%~12.02%。株高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植株茎秆节间数目发生变化,新种质茎秆节间数为8~13节,较母本的17节减少4~9节,降低范围为23.53%~52.94%。猜测与一种新的矮秆基因———茎秆节间数目减少基因有关,该基因参与植株发育过程并控制植株高度。


紫花苜蓿群体冠层结构和产量性状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取播种量、播种方式及品种三因素正交设计为试验处理,分析不同栽培模式对紫花苜蓿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水平结构特征系数除消光系数差异不显著外,其他特征系数呈显著性差异,产量性状除株高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性状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相同处理不同冠层垂直结构特征系数不同,同一冠层不同处理茎重、叶重及总重呈显著性差异。以处理5(亮苜5号,条播,12.0 kg/hm2)和处理6(亮苜5号,撒播,22.5kg/hm2)下的冠层结构较理想,获得的产量较高。
河北省花生地方品种基于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揭示河北省花生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为花生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0对SSR引物对75个河北省不同植物类型花生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共检测到65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变幅为2~6个,平均3.25个;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为0.5448,变幅为0.1680(7G02)~1.3617(PM15);平均Nei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6458,变幅为0.3385(7G02)~0.9013(PM384);普通型花生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明显大于多粒型和珍珠豆型。采用类平均法对欧氏距离进行聚类,可以将各地方品种分为两大类,第Ⅰ类群为珍珠豆型和多粒型花生地方品种,第Ⅱ类群为普通型花生地方品种,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关系不大。【结论】SSR检测结果表明,河北省花生地方品种的多样性程度较高。


苹果抗轮纹病机制及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中国果树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分别从苹果轮纹病的病原菌、侵染规律、寄主抗病机制以及抗病种质资源与育种等方面进行了概述,为苹果抗轮纹病后代的早期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