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种植年限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肥力之间关系
《福建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不同种植年限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肥力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茶园土壤改良和稳定生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稀释平板法对武夷山茗上缘茶业有限公司试验茶园不同土层不同种植年限(5、10、15年)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行研究,并与土壤肥力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可培养微生物数量随着土层加深而减少;10年生茶树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最大,不同种植年限茶树根际土壤的可培养真菌数量在不同土层表现出不一样的变化趋势。茶树根际土壤酸化严重,pH值为3.14~3.36;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各项肥力指标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0~15 cm土层的全磷和全钾含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15~30 cm土层全氮和碱解氮的含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其他的指标则在连续种植5年或10年的时候出现最高值或最低值。冗余分析发现,可培养细菌数量主要受速效钾和全磷含量的影响,可培养真菌数量主要受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的影响。【结论】采样点不同种植年限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部分肥力指标之间存在着相关性。


金龟子绿僵菌对石蒜绵粉蚧的室内毒力与防治效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石蒜绵粉蚧是近年我国新记录的一种有害生物,目前在福建省漳州地区的多肉植物种植基地发生为害严重。为探讨金龟子绿僵菌F061和FM-03对该虫的生防潜力和应用前景,本研究测定这2株菌株对石蒜绵粉蚧的室内毒力和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石蒜绵粉蚧受菌株F061和FM-03侵染10 d后1×108孢子/mL处理浓度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3.15%和91.95%;构建的2个TDM模型均通过Pearson卡方和Hosmer-Lemeshow检验,2株菌株对石蒜绵粉蚧的时间-剂量互作效应明显,剂量效应随侵染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时间效应随菌液浓度的升高逐渐增强,菌株F061侵染10 d后的LC50和1.00×108孢子/mL处理的LT50分别为5.55×105孢子/mL和5.04 d,而菌株FM-03在同等条件下的LC50和LT50分别为1.11×105孢子/mL和4.67 d,毒力强于菌株F061;此外,2株菌株1.00×108孢子/mL处理浓度对石蒜绵粉蚧的室内防治效果也随试验时间的延长而提高,菌剂F061和FM-03喷施10d后的室内防治效果分别为74.06%和81.32%。综上,2株菌株均可用于防控多肉植物上的石蒜绵粉蚧,菌株FM-03可优先开发应用,菌株F061可作为备选菌株使用。


不等量翻压紫云英处理下黄泥田土壤磷组分的变化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泥田是我国南方主要的中低产水稻土类型之一,采用定位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单施化肥(NPK)、化肥+紫云英(12 000、24 000、36 000、48 000 kg·hm-2)5个处理下土壤磷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紫云英翻压与化肥配施的土壤有效磷增幅达10.23%~22.69%,全磷含量增加3.09%~13.31%,以化肥配施24 000 kg·hm-2紫云英(NPK+MV2)增幅最为明显;其中,有机磷占总磷含量的36.52%~43.14%,无机磷占56.86%~63.48%;无机磷组分主要以Fe-P和O-P为主,不等量紫云英翻压与化肥配施土壤无机磷组分含量与NPK相比都有所增加,当翻压量小于NPK+MV2处理时,增加幅度均表现为显著水平,大于NPK+MV2处理时,则差异不显著;紫云英翻压与化肥配施处理水稻产量较NPK增产达12.51%~23.01%,以NPK+MV2处理增产最为明显,增产1 345.7 kg·hm-2。表明在黄泥田中紫云英翻压配施化肥比单施化肥能提高土壤磷组分及其含量,水稻产量与土壤磷含量密切相关,以翻压紫云英24 000 kg·hm-2与化肥配施为较适宜的施肥模式。


高温胁迫下外源壳聚糖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以夏之光黄瓜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用不同浓度壳聚糖(0、25、50、100、200 mg/L)在高温(昼—夜温度周期为36℃—28℃)条件下处理1、3 d及恢复常温2 d后,黄瓜幼苗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高温胁迫环境下,外源壳聚糖能够增加黄瓜幼苗的茎粗、叶面积和根体积,提高壮苗指数和根冠比,降低丙二醛含量,提高叶绿素、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强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缓解高温胁迫对黄瓜幼苗的伤害,以100 mg/L壳聚糖处理的效果最优。


从全国会议看食品生物技术研究动态——第一届全国食品生物技术大会述评
《福建农业科技 》 2019
摘要:食品生物技术作为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技术在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和制造中应用的一个重要学科。食品生物技术作为目前食品产业领域最具发展前景的前沿核心技术之一,其对于有效改变我国食品产业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第一届全国食品生物技术大会进行总结与述评,对会议涉及的"食品益生菌及其应用""第二届糖酶研讨会""食品微生物、发酵与酿造""食品贮藏与保鲜加工""食品营养与生物技术"及"食品安全与生物技术"等主题的最新进展做了简要概述,对今后食品生物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绣球菌多糖及其体外免疫活性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绣球菌水溶性多糖的结构与免疫活性。【方法】采用热水提取法从广叶绣球菌Sparassis latifolia的真空冷冻干燥品中提取得到绣球菌水溶性多糖SCG-D,然后通过DEAE 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对其进行分离,获得SCG-N和SCG-A两个多糖组分,并对SCG-A组分进行HPSEC、单糖组成分析、红外光谱、1HNMR和13C-NMR核磁共振的结构分析。通过大鼠脾淋巴细胞体外刺激活性测试比较了SCG-D及其组分SCG-A、SCG-N的体外免疫活性差异。【结果】绣球菌水溶性多糖SCG-D具有促进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活性,其酸性多糖组分SCG-A促进作用最强,其100μg·mL~(-1) 72 h处理组的增殖率为32.7%,而SCG-N多糖组分的活性较SCG-A低,其100μg·mL~(-1) 72 h处理组增殖率为11.66%。结构分析结果表明SCG-A的重均分子量为4.30×105 Da,其主链结构为α-1,4-D-葡聚糖,主要由葡萄糖和半乳糖构成,并且还含有一定量的1-6分支结构。【结论】绣球菌冻干品的水溶性多糖及其组分具有促进大鼠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的免疫活性,其中活性最强的酸性多糖组分SCG-A是一种具有1-6分支结构的α-1,4-葡聚糖。


让科技之花在八闽大地更美绽放
《中国农村科技 》 2019
摘要:我叫苏海兰,来自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长期在贫困县中药材种植基地做科技服务,多次被评为科技扶贫先进个人,2019年获选为省农科院建立60周年农业科技工作12名先进典型之一,9月30日荣幸地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这些年,我就专心做一件事:扎根闽


中国南瓜CmHSP90基因的克隆及其在逆境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 2019 CSCD
摘要:热激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 90, HSP90)广泛介导胁迫信号的传递,在植物逆境应答反应中起重要作用。为探究HSP90基因的功能,该研究采用RT-PCR方法从中国南瓜(Cucurbitamoschata)幼苗中分离到2个HSP90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全长,分别命名为CmHSP90-5和CmHSP90-6。二者的序列长度分别为2 357和2 472 bp,编码793和824个氨基酸。蛋白序列分析显示, 2个CmHSP90蛋白均属于亲水性蛋白,含信号肽,无跨膜区,结构上都含有典型的ATPase保守结构域,亚细胞分别定位于叶绿体和线粒体。同源比对和进化分析发现, 2个CmHSP90蛋白与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甜瓜(Cucumis melo)和黄瓜(Cucumis sativus)HSP90蛋白的相似性最高且遗传距离最近。qRT-PCR分析显示, 2个CmHSP90基因对高温、低温、ABA、高盐、H2O2、干旱和水杨酸(SA)等多种胁迫均具有明显的应答反应,但响应的速度和强度并不相同,其中对高温和水杨酸处理均表现出短时间强烈响应,推测CmHSP90基因可能在中国南瓜热胁迫和水杨酸信号途径中发挥调节作用。该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HSP90基因功能以及阐明中国南瓜的抗逆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