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9911条记录
以10厘米土壤积温及Km值描述有机肥分解特征

江苏农业科学 1987

摘要:研究不同有机肥料的分解特征及其在保持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方面的作用,对合理施用有机肥和估算有机质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用砂滤管法测定不同季节施用的玉米秸、麦秸、苕子、猪粪等有机肥在田间条件下的分解速率,并观察试验地10厘米深处土壤温度的年变化情况,以研究分解时间、土壤温度变化对不同有机肥分解速度的影响,建立不向有机肥分解特征方程,找出能反映有机肥分解难易程度的特征参数。 (一)不同有机肥的分解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美国西北三州的小麦育种

世界农业 1987

摘要:一、西北三州小麦生产情况 华盛顿、俄勒冈及爱达荷三州小麦收获面积常年稳定在550—600方英亩左右。单位面积产量近年来平均为52.5蒲式耳/英亩左右,总产量保持在3亿蒲式耳(1蒲式耳=35.238升)左右。西北三州是美国主要小麦产区之一。近几年来收获面积平均为579.1万英亩,约占美国小麦收获面积的8.18%。但由于单位面积产量较高,每英亩平均产量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京地区大麦亩产300公斤的栽培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1987

摘要:南京地区过去以种植多棱饲料大麦为主,亩产长期徘徊在150公斤左右,为省内产量最低地区之一,因此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啤酒工业的崛起,特别是全国最大的年产12万吨南京啤酒厂(厂址在江浦县)的兴建,急需在本区恢复一定面积的大麦生产,就近建立优质啤酒大麦原料基地。为了探讨南京地区啤酒大麦亩产300公斤的高产规律及其相应的栽培配套技术,我们于1986年在江浦县种植了1500亩试验示范田,平均亩产达250.5公斤(比小麦高35公斤),高产田块达350公斤,为南京地区发展啤酒大麦生产提供了经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通扬高沙土区农业综合发展技术途径

江苏农业科学 1987

摘要:通扬高沙土区包括沿江6个县113个乡,耕地面积约280万亩,占沿江农业区耕地面积的23.67%,是一个生产条件差、抗灾能力弱、粮棉产量低、经济收入少、群众生活较为困难的地区。从技术经济角度看,影响本地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综合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 一、生产条件差,不适应农业生产的发展 1.土壤沙性重、肥力低、结构差。1981年土壤普查结果,有机质含量多数在1%以下,速效磷在5ppm以下,速效钾在70ppm以下。加上人多田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豆2号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1987

摘要:淮阴市是我省夏大豆的主要产区之一,面积约80~100万亩。苏豆1号是淮南推广多年的夏大豆,曾对提高淮南大豆产量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它生育期长成熟晚,影响下作生产,且混杂退化严重,丰产性能下降。因此,急需培育一个较苏豆1号早熟、高产、抗逆性强、籽粒商品性好和适应性较广的夏大豆新品种,满足当前生产的需要。淮豆2号的选育就是基于上述目的进行的。 选育经过 淮豆2号原组合为[(浦东大黄豆×雷公)×62-10-4],系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配制。1974年春灌南县农科所从灌云县大豆原种场引入二代材料,1974~1976年进行单株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关于小麦抗赤霉病育种问题的探讨

中国农业科学 1987

摘要:我们自1975年起开展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研究,其结果为:(1)大量的选种材料在病圃采用土表接菌法进行初筛,高代品系在病圃保湿条件下采用滴菌或注射接菌法进行复筛,优良高代抗赤霉病品系在流行地区进行多点鉴定。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鉴定赤霉病抗性的强弱和稳定性。(2)小麦赤霉病抗性遗传是由细胞核基因控制的。试验结果指出,望水白、苏麦3号及其衍生品种宁7840)对赤霉病抗性表现强而稳定,呈显性、配合力较好。抗赤霉病遗传似是由2-3对基因所支配。除主效基因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微效修饰基因。(3)苏麦3号是最好的抗赤霉病品种之一,其抗性容易传给后代。一些品系具有高抗赤霉病和其它病害的能力,农艺性状较好,是苏麦3号与具有1B/1R染色体易位系阿芙乐尔杂交的后代。(4)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目标在于选育兼抗其它病害、高产和广泛适应性。因此,需要采用复合杂交,例如多亲本连续杂交以及各代在人工接种条件下用单株连续选择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金粳高产栽培的温光特性研究初报

中国农业科学 1987

摘要:反应日长因子的播期和纬度,对紫金粳生育期的影响效应显著大于溫度效应。可见,紫金粳的感光性明显强于感温性。同时,紫金粳齐穗后具有光补偿点低,光饱和点较高,剑叶叶绿素(a+b)含量较丰富的特点。因而,不仅有利于对弱光的利用,而且灌浆结实期易获得较高的净同化率。因此,该品种较适宜于在长江流域稻区作为麦茬稻和双季后作稻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代森混剂防治蚕豆赤斑病、轮斑病试验

农药 1987

摘要:蚕豆是江苏沿江和沿海地区的主要夏熟作物之一,常年收获面积200万亩左右。但年度间单产相差百余斤,有时相差一倍。造成产量不稳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病害所致,其中以赤斑病为害损失最严重。它以侵害叶片为主,还可侵害茎杆、花、荚等。严重发生时,落叶成光杆,对产量影响很大。重病年平均损失20~30%,个别田块甚至减产50~60%。为有效控制蚕豆赤斑病的为害,1983年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效果良好。兹将试验情况和结果整理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提高黄淮地区大豆产量的探讨

大豆科学 1987

摘要:针对黄淮地区夏大豆产量低而不稳的状况,通过苏、鲁、豫、皖四省三年24万亩丰产栽培开发性试验,提出“七五”期间提高黄淮地区大豆产量,应以提高单产为主,相应恢复一定的面积,在栽培技术措施方面,重点突出早、全、匀、壮四苗;初花期追施速效氮肥与深沟畦田化种植等三项重点措施。并相应提出最高叶面积指数在4.5—5.5,生物产量亩产472—525 kg的夏大豆,籽粒产量为亩产150 kg的生理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茬免耕麦的早衰及其防治

江苏农业科学 1987

摘要:脱力早衰是稻茬免耕麦中后期生育生理上的综合表现,也是限制产量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障碍。要挖掘稻茬免耕麦的增产潜力,必须充分认识早衰的成因、特点与危害,并采取相应的农艺措施,进行有效的防治,使植株生长发育始终沿着高产稳产的轨道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