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30504条记录
太湖稻区大螟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1984

摘要:(一)盛发期和发生世代的变动五十年代太湖地区为单季晚稻区,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常年发生三代.第一代蛾的盛发期为5月1~5日,第二代为7月1~15日,第三代为8月16至9月5日.到七十年代,双三制占70%以上的地区(以下简称双三制区),其盛发期拉长,第一代为5月1~31日,第二代为7月1~25日,第三代为8月20至9月15日.单双并存单季稻以杂优稻为主的地区(以下简称单双并存区),一、二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白粉病菌有性阶段的生物学特性

江苏农业科学 1984

摘要:以往观察表明,麦收后室外各种自然条件下病叶上的闭囊壳,由于夏季高温高湿影响,8月中旬以前便全部腐烂或释放完子囊孢子,不能越夏.仅少部分保存在干燥条件下的病菌闭囊壳才有可能存活,而存活的闭囊壳又只有在室外雨露条件下才能形成子囊孢子.为明确越夏后存活病菌在室外各时期的动态及作用,进行了两年的系统观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苏北滨海盐土地下排水洗盐效果的研究

土壤 1984

摘要:苏北滨海海滩平原,是江苏省粮棉生产基地之一。但因地势低平,常受水盐危害,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严重影响该区生产潜力的发挥。为了排除土壤障碍因子,我们从1981年春起,在新洋试验站盐渍地上布置了地下排水洗盐定位试验。经过连续三年的观测表明,在盐土棉田埋设暗管和棉花杆,均有明显的除渍淋盐改土增产效果。兹将试验结果初报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药剂防治稻瘟病试验

江苏农业科学 1984

摘要:1983年,采用十种药剂(含不同剂型),进行防治穗稻瘟的田间试验,结果列如表1.由此看出:防治稻瘟病的常规药剂,如稻瘟酞、异稻瘟净、多菌灵等施用一次的防病效果在50%左右,高效农药 克瘟散、富士1号、三环唑防病效果在58.7~79.0%.施用两次的防病效果提高5~10%.三环唑比常用药50%WP多菌灵防效提高29%以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湖地区氮素化肥合理施用技术研究 Ⅶ.单季晚稻氮肥肥效和适宜用量

江苏农业科学 1984

摘要:我们自1981年起,开始研究单季晚稻氮肥施用量与施用技术.本文是1982和1983年多点田间试验的主要结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蛋白质水平对杂交猪肥育性能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1984

摘要:迅速提高商品猪的瘦肉率,是当前养猪生产中亟待研究的问题。本试验拟探讨日粮蛋白质水平与杂交组合对肥猪增重、饲料报酬和瘦肉率的影响,以及日粮、组合两者的互作效应,供生产实践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面施对培育壮秧的效果

江苏农业科学 1984

摘要:为了探索水稻幼苗的吸氮规律,改进幼苗期氮素化肥的施用方法,达到培育壮秧的目的,我们从1981年起进行了水稻秧田期氮素化肥运筹试验,揭示了秧田面施氮素化肥对培育壮秧有明显的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从高产经验分析我省蚕豆生产潜力

江苏农业科学 1984

摘要:我省蚕豆播种面积约300多万亩,占夏收面积的13%.其中三分之一作绿肥,三分之二收干豆.蚕豆面积的90%分布在沿江沿海农区,在当地作物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七十年代,由于应用良种和改进栽培技术,平均单产达262斤,并出现了单产五六百斤的田块.启东县蚕豆平均亩产连续10年超过元大麦.为全省蚕豆赶超三麦(七十年代平均单产,蚕豆为三麦的85.33%)提供了经验.调查研究这些高产经验,并将它推广到生产中去,对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和蚕豆的粮、菜、肥、饲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态类型小麦品种播种期的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1984

摘要:为了探索不同播种期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划定不同类型品种的适宜播种范围,为指导大面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从1979年起,进行了小麦不同类型品种适宜播种期范围的研究.小麦进入越冬期的温度指标及越冬期确定小麦进入越冬期的温度指标及越冬期,在理论上可以验证现有越冬期温度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麦轮作制中免耕效果的研究 Ⅲ.对土壤养分和供肥能力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1984

摘要:前已报道,在稻麦轮作制中应用灭茬免耕法,能保护水稻土土层中的通气爽水结构,有防渍促爽,防止青泥化,促进鳝血化和培肥土壤的作用,并就防渍促爽问题进行了专题探讨.本文则从水稻土经连续免耕一定时期或实行少耕后发生的土壤养分和供肥能力的变化,评述其培肥土壤的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