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酸雨和降尘污染对菠菜和生菜几种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温室条件下模拟酸雨和降尘,通过盆栽试验对菠菜和生菜进行不同的受试处理。结果表明,单一酸雨作用使菠菜及生菜Cu,Pb,Cd,Cr元素含量均随pH的降低而呈现上升趋势,而且表现出良好的负相关性;单一降尘作用使菠菜及生菜Cu,Pb,Cd,Cr元素含量均高于空白。酸雨和降尘复合作用时,2种蔬菜对同一种重金属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随酸雨pH的逐渐降低,菠菜Cu元素含量一般先上升然后呈现下降趋势,而生菜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复合作用时,同一种蔬菜对不同重金属亦有不同的pH敏感点:菠菜对Cu,Cr元素敏感点为pH=5;对Pb,Cd敏感点为pH=4。与我国食品卫生标准相比,单一酸雨和降尘作用及复合作用均使菠菜Cd元素含量全部超标,超标倍数最大,为2.5倍,其次为Cr,再次为Pb。对于酸雨的敏感性,菠菜比生菜敏感。


拮抗链霉菌H210发酵液抗菌谱及理化性质
《湖北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菌株H210发酵液抑菌活性生测结果表明,其对烟草野火病菌、烟草角斑病菌和水稻白叶枯病菌等病原细菌的抑菌效果明显,抑菌圈直径分别为43mm、42.5mm和37.4mm;对瓜果腐霉病菌、辣椒炭疽病菌、烟草赤星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等病原真菌均有抑菌作用,抑菌圈直径均在20mm以上。其发酵液的理化性质测定表明,该菌株对紫外线、光照、酸和碱均有较好的稳定性;继代培养5代后抑菌活性基本无变化,遗传特性稳定;发酵液经60℃温度处理3h,抑菌活性基本未受影响,但经80℃处理时随时间延长抑菌活性明显下降。


枣树新品种‘金昌一号’
《林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金昌一号’是从壶瓶枣变异单株中选育而来,树势较强,针刺退化,叶片较大,浓绿色。果实特大、果个均匀、品质上等,适宜生食、制干和蜜枣加工等用途。该品种适应性较强,适宜华北沿黄河及西北枣树栽植区种植。


棉花纤维发育的分子机理及品质改良研究进展
《棉花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棉花纤维细胞的分化与发育是一个复杂有序的过程,在不同的发育时期均有大量的基因表达,参与纤维细胞发育的调控。转录因子和植物激素在棉纤维细胞分化起始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纤维细胞壁结构、细胞骨架和糖类、脂类代谢相关的基因以及激素信号分子与纤维细胞的伸长密切相关。棉纤维次生壁合成时期主要是纤维素的合成及沉积过程,蔗糖合成酶和纤维素合成酶等基因在这一时期起关键的调节作用。在棉纤维发育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基因工程改良棉花纤维品质也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


山西省野生果树种质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
《果树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野生果树资源是山西省非常重要的种质资源。以为抗性育种提供有价值的亲本、为开发保健果品提供丰富的原料、为摸清山西野生果树资源提供理论依据为目的,采用实地调查、采集标本、目测(德鲁特分级制)树种分布数量等方法,对山西省7大山系野生果树资源进行了系统调研。结果表明,山西省野生果树资源种类有133种,分属16科,34属;其中野生浆果、核果和坚果类资源分布数量多,营养价值高,可进行规模开发。


亚致死剂量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家蚕食物利用的影响
《农药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质量分析法研究了经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3个亚致死剂量(LC5、LC10和LC20)药剂处理的桑叶对家蚕Bombyx mori3、4龄幼虫生长及食物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亚致死剂量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家蚕3、4龄幼虫的生长和食物利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处理后家蚕的生长指标(虫体增重率和相对生长率)、营养指标(相对取食量和排粪量)和营养效应指数(食物利用率和食物转化率)均显著降低,而近似消化率(营养指标)显著升高。其中3、4龄幼虫在处理后第2d,其相对生长率、相对取食量、食物利用率和食物转化率分别比对照下降了19.6%~66.1%、13.9%~23.6%、6.6%~57.0%和9.3%~66.2%。
关键词: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亚致死剂量 家蚕 食物利用


杂粮鲜湿面保鲜试验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酸处理、酶制剂处理以及中草药提取液及其复合制剂在杂粮鲜湿面的保鲜效果上应用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酸处理、溶茵酶处理对杂粮鲜湿面有一定的保鲜效果,但效果不理想;酸处理对保持鲜湿面面条的形状有较好效果;中草药提取液对抑制霉变效果显著。ZC-1、ZC-2中草药提取液结合酸和酶制荆制成的复配溶液综合处理效果显著,杂粮鲜湿面的保鲜期可达到120 d以上。


农药对家蚕(Bombyx mori L.)的亚致死效应研究进展
《生态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明确农药对家蚕的影响对综合评价农药的生态效应与合理使用农药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生长发育、经济性状和食物利用方面综述了农药对家蚕的亚致死效应;从生理代谢、组织器官亚显微结构和培养细胞方面介绍了亚致死效应产生的机制,并结合杀虫剂对其它鳞翅目昆虫亚致死影响方面的研究结果对其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今后加强研究的重点。总的来说,亚致死剂量农药的胁迫可使家蚕幼虫眠性不齐,眠蚕体重和蛹重减轻,发育历期延长,严重者结茧(上蔟)时间推迟,且吐丝营茧功能失常,最终导致蚕茧质量下降。桑叶上残留的农药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对家蚕的取食行为以及食物摄入后的消化吸收产生影响。农药对家蚕亚致死效应产生的机制目前主要有3个:家蚕体内正常生理水平和代谢平衡受到扰动、家蚕的一些重要组织器官如中肠和后丝腺等微形态结构受到损伤和家蚕卵巢细胞出现凋亡现象。农药对家蚕的亚致死效应因农药种类、试验剂量和家蚕受药时间而异,产生的机理也十分复杂。今后应着重开展新农药对家蚕亚致死效应研究,特别是对生化和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以及农药复合污染对家蚕影响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