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卅烷醇在大豆上的应用
《大豆科学 》 1985
摘要:为了研究卅烷醇对大豆植株的反应,在多点进行了两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用卅烷醇水液对大豆植株进行喷雾,能调节株型,改善叶片间透光性,提高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提高净同化率,大豆产量一般增产10%左右,但不同品种间有区别,大豆的品质也有所改善。 卅烷醇的使用时间和浓度对大豆的增产效果有很大影响,根据试验比较、在初花到盛花期用0.5ppm每亩喷80~100斤药液效果较稳定。如果进行两次喷雾,则笫一次在V_3、第二次在R_1使用为妥。若长势偏旺的田块,浓度可提高到0.75ppm为佳。


优质棉的高产栽培措施
《江苏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为了改进原棉品质,提高原棉出口竞争能力,1984年我们在本所试验场进行了百亩优质棉高产栽培试验。 试验田土质属沙质粘壤土,肥力中上,有机质含量1.52%,全氮含量0.108%,速效磷含量15ppm,速效钾含量311ppm。采取育苗移栽,行距2.5尺,等行种植,株距6.85寸,带绳标号打塘移栽,密度3500株。基肥:绿肥


丘陵地区稻麦两熟由土壤有效磷与磷肥施用的关系
《土壤 》 1985
摘要:本地区土壤普查结果表明,不同田块中有效养分的含量各不相同。其中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最大。因而施磷的效果也不一致。但是目前生产上使用磷肥,不少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为了消除这种盲目性,促进农业生产实现高产、低耗、高收益的效果,几年来,我们在宁镇茅山丘陵区稻麦两熟田上进行了磷肥试验。试图为建立该地区主要作物(水稻、小麦)测土施磷模式,探求某些可以遵循的规律及有关参数。


北方直纹稻苞虫虫源初析
《江苏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我国研究飞蝗、粘虫、褐稻虱、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小地老虎、草地螟等迁飞规律的结果表明,远距离迁飞性昆虫的共同特征是:越冬区域有局限性,虫量大范围同期突增突减,特定世代成虫有生殖滞育过程,上下世代发生期发生量异地衔接,空中或海域可以探测或观察到有规律的虫群迁移和可在预定区段异地标放回收等。根据这些特征可判定昆虫的虫源性质。


菜肥饲兼用作物——甜豌豆
《江苏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甜豌豆为半直立型草本植物。原产美国,1982年我所从省植物研究所引进。经两年试验看出甜豌豆具有株型紧凑、茎秆矮壮、豆荚饱满、荚大粒多、早熟高产、适应性广等特点,既是蔬菜新品种,又是肥饲兼用的作物。


小葵子特点及其栽培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小葵子(Cuizotia abyssinica)系菊科向日葵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东非埃塞俄比亚,我国于1972年引进,我所于1982年从四川引入。经二年试验看出,小葵子是一种生长速度快,鲜草产量高,营养丰富,易腐烂分解的优质肥饲兼用的夏绿肥。


棉花中黑盲蝽蟓的越冬情况
《农业科技通讯 》 1985
摘要:棉花盲蝽蟓近年来在长江流域棉区对棉花的为害和损失逐年加重,已成为主要害虫。但在中黑育蝽和绿盲蝽二种棉盲蝽中对中黑盲蝽的坐活规律如越冬情况等了解不多。中黑盲蝽的越冬场所,在本地仍以棉田的棉株为主,越冬卵的原始部位主要是在棉株的中部和上部叶片的叶柄上,它的产卵部位习性与冬前世代相同,只是越冬代的卵,随着叶片和叶柄从棉株上的脱落而留在地面上。叶片和叶柄枯烂以后,部份的卵粒散落于土面和土壤缝隙中,因此在棉茬的表土中也可以找到部份中黑盲蝽的越冬卵粒,但土壤中的越冬卵只占地面越冬卵粒的小部份,大部份越冬卵粒在地面的枯枝落叶之中。我们在11月间调查本所棉田中,每100个点(每点一平方尺)中


镇江丘陵地区稻田耕作制度研究
《耕作与栽培 》 1985
摘要:镇江丘陵农业区,土地面积6212.0l平方公里,自然资源丰富,是全省商品粮基地之一。近年来,引进了棉花,扩大了油菜和三麦面积,绿肥面积缩小到10%以下,出现养用不协调,局部地区抗旱能力仍然不高,旱、湿、洪、涝尚未完全解决。因此,亟需研究符合丘陵地区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的耕作改制。


盐棉48高产栽培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盐棉48(原名新洋48)是1985年3月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棉花新品种,具有结铃性强、早熟性好、结铃集中、僵瓣率低、衣分高、色泽白、纤维品质好、产量高和抗枯萎病等特点,深受沿海棉区棉农的欢迎。 1983~1984年,为了摸索盐棉48的高产栽培技术,我们在本站农科队进行高产栽培试验,面积为103.3亩。其中麦套移栽棉44.2亩,绿肥茬移栽棉48.9亩,地膜直播棉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