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9911条记录
棉花应用EF促进剂研究初报

中国棉花 1985

摘要:EF植物生长促进剂(简称EF)系从植物中提取的生理活性物质。由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产化工研究所和广东省雷州林业局研制而成。它具有增强植物光合作用,促进生长和花芽分化,增加干物质积累,减轻病害等功能。从1980年以来,我国先后在葡萄、油菜、苹果、桑树等植物上应用EF,均表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单季晚稻褐稻虱种群增殖的初步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1985

摘要:褐稻虱是本区水稻上一种暴发性害虫,其虫源于夏季由南方稻区迁入,经多次增繁殖,对水稻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冒穿枯死。本所自1979年起,对褐稻虱迁入后的种群发展,通过设置预测圃等方法进行了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适宜淮北种植的大豆新品种——淮豆1号

江苏农业科学 1985

摘要:(一)淮豆1号的选育及试验过程 淮豆1号是我所1976年冬从灌云大豆原种场引进江苏省农科院的大豆杂交组合中选出的,亲本是(73-1×424)×62-10-4。1979年进入鉴定试验,淮豆1号平均亩产403.3斤,居22个参试品系的首位,比58-161增产46.75%,较徐豆3号增产21.02%。并较58-161和徐豆3号分别早熟11天和5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稻蓟马发育影响的研究

昆虫知识 1985

摘要:近年来,稻蓟马Stenchaetothrips bifornis(Ba-gnall)已是太湖稻区单季晚稻苗期的主要害虫,它不仅造成秧苗叶片卷缩、叶尖枯黄,严重为害时秧苗成片焦枯,造成缺秧。目前已成为该区培育水稻壮秧的主要障碍之一。根据作者的研究,认为稻蓟马的生长和发育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现将1982年的研究结果整理如下: 一、研究方法 供试品种是单季晚稻的苏粳二号。在秧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麦棉两熟套种冬秋绿肥的效应

江苏农业科学 1985

摘要:在麦棉两熟制地区,为解决好麦棉常年套种的土壤肥力消耗问题,我们于1982~1984年就麦棉两熟套种两肥耕作制做了定位试验。试验田土壤为粉沙壤土,肥力中上等,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1.62%,全氮0.103%,速效磷13.4ppm。10月底手扶拖拉机旋耕翻埋秋绿肥,条播盐辐矮早三大麦,麦辐1.4尺(麦套棉4尺组合),麦收后麦茬铺放麦秸300斤/亩。4月中旬套种盐棉48,塑膜地面覆盖,密度3600株/亩,7月上旬翻埋棉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绿肥对棉花生育的影响

中国棉花 1985

摘要:种植绿肥是我国农业的传统经验,也是现代农业体系中维持土壤碳氮营养平衡的一个重要环节。群众有“绿肥种三年,瘦田变肥田”的经验。现将棉田种植绿肥试验结果报道如下。1、加快棉株生长速度。绿肥腐烂分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粳稻新品种——青林九号

江苏农业科学 1985

摘要:青林9号是我所用72-320与京引101杂交育成的晚粳新品种。1985年3月经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认定为优质粳稻良种。 主要特征与特性 1.品质优良,商品性好。据江苏省农科院分析,青林9号出糙率为84.61%,精米率71.76%,整米率65.81%,直链淀粉含量为17%,糊化温度61~62℃,胶稠度为103毫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播小麦的产量形成特点及施肥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1985

摘要:近年来,淮北地区小麦播种期有提早的趋势,9月下旬的播种面积已占总面积的20%左右,这对提高小麦产量起了积极的作用。为了明确早播小麦的产量形成特点,为生产上因苗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从1981年起,对早播小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玉米的栽培技术

作物杂志 1985

摘要:甜玉米的栽培技术除与普通玉米具有共性外,还有它的特殊性,在生产中应加以注意。 一、选地 为确保甜玉米的特性,应防止与普通玉米串粉,要有300米以上的隔离区。 二、播种、保全苗 甜玉米种子含淀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斑驳病种子带毒率及其影响因素

江苏农业科学 1985

摘要:花生斑驳病是我国北方花生普遍发生的病毒病害之一。病毒由种子带进田间,形成病苗,通过蚜虫传播,在干旱少雨和多蚜虫条件下造成严重流行。本地花生生长后期的发病率达80~100%,严重流行年份减产幅度超过20%。因此,搞清种子带毒率的影响因素,对于培育无病毒种子,提高花生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种子带毒率的鉴定 1983和1984年,大豆在接种后7~10天幼叶上表现花叶症状,苋色藜的接种叶呈现3~5毫米的白色半透明斑,而菜豆(Topcro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