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9911条记录
几种一年生苜蓿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作物品种资源 1986

摘要:豆科苜蓿属(Medicago)有60多种,大多数是一年生的,其中在我国栽培利用的仅是金花莱(M.hispida)一种,在国外农牧业生产上,除应用金花菜外,还栽培着多种一年生苜蓿,如澳大利亚栽培有蒺藜状苜蓿,种子向许多国家出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二旱一水种植制下的害虫动态及生态防治途径的探讨

农村生态环境 1986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农业经济结构面临着变革,其中涉及种植制度的改革。据近年来的调查研究,在江苏省长江两岸和太湖流域发展较大面积的二旱一水种植制,除了可扭转土壤性状恶化、粮食产量徘徊不前的局面外,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农牧结合和多种经营,延长食物链,提高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效率,并逐步改变人们的食物结构,因此,它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历史事实表明。在旱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及江苏太湖地区水稻地方品种光合生理生态特性

江苏农业学报 1986

摘要:以一些生育期相近的云南、江苏太湖水稻地方品种为材料,根据其光合强度对温度、光强、水分的反应,进行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解析。 结果表明,这两大地理生态区域的品种分属不同的光合生态型。这种类别不仅存在于籼、粳两亚种间,而且表现在亚种内。按照各自发展光合生产潜力所要求的光、温、水分等条件的最适组合,初步认为,云南水稻品种为“嗜中强光、温暖、偏湿生”光合生态型;而江苏太湖地区水稻品种为“嗜强光、高温、偏水生”光合生态型。另外,云南品种内还呈现出垂直光合生态型的分化。 根据植物特性与环境统一的观点,可以认为,太湖地区品种光合生态型的形成是对当地强光、炎热和水网密布等生境条件的适应;云南品种的光合生态型是对当地弱光、温暖和低土壤湿度的适应。 根据以上结果,作者就如何应用地方品种光合生态型和选育特定适应性品种的策略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水稻 种质资源 光合生态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6×)×海滨野牵牛(4×)种间杂种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植物学通报 1986

摘要:植物杂种的遗传分析,除应用形态学、细胞学等方法外,尚可利用同工酶分析技术。在这方面,国内李继耕等对玉米杂种;易琼华等对杂交稻;吴郁文等对小麦、黑麦和小黑麦;李玉湘对油菜与白菜的种间杂种等都进行了同工酶分析,展示了同工酶分析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铃期受中黑盲椿为害的损失测定及经济阈限

江苏农业科学 1986

摘要:近年来,长江中下游棉区蕾铃期中黑盲椿发生数量较多,为害时期长。据1982年调查,8、9月铃期中黑盲椿数量占田间混合种群虫量的30%与64%,至1985年则上升至90%与89.57%。棉田虫量一般都在百株40~60头,个别田块高达200头左右,造成幼铃大量被害,1985年不少田块后期幼铃被害脱落,形成空顶。 幼铃受中黑盲椿为害,铃龄在5天以下的幼铃脱落达82%以上,5~7天铃龄的幼铃受害后,还有50%左右的幼铃脱落,不脱落的幼铃也由于受害而发育不正常,其损失程度视棉铃受害程度而有不同。受害刺点多的幼铃不能正常发育而形成僵果或部分僵瓣。由于幼铃的脱落和铃重的减轻,对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长抑制剂多效唑试验初报

江苏农业科学 1986

摘要:近年来,水稻的施肥水平不断提高,高秆优质品种逐年发展,倒伏程度日趋严重,影响产量和米质。1984年,我们进行了用多效唑抑制水稻生长,以控制水稻株型(苗期、中期)、防止倒伏的试验,现简报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淮南片小麦品种区试布点的聚类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1986

摘要:区域试验是整个育种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选择试验点,与客观地鉴定品种有直接的联系。试验点数目过多,往往造成浪费,过少则缺乏代表性而不能说明问题。本文试图以产量为指标,采用系统聚类方法,探讨本省淮南片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的合理布点问题。

关键词: 小麦 区试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名特优稻种资源——苏御糯

作物品种资源 1986

摘要:苏御糯是太湖流域粳稻资源中的一个著名古老品种。据传它在历史上曾作为贡品,故名“苏御糯”。因其质优,在当地久负盛名,群众很喜爱,后因熟制的变革,生产上不再使用,仅作为优质资源被长期保存下来,今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特开拓出来供应用。苏御糯属中熟中粳类型,在南京5月10日播种,6月10日移栽,8月中旬左右齐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用组织培养法筛选水稻抗白叶枯病突变体——Ⅰ.水稻愈伤组织抗白叶枯病病原菌的选择及其再生植株的抗病性鉴定

遗传学报 1986 SCI

摘要:选用感病品种南粳34去壳籽粒的愈伤组织,按种白叶枯病病原菌菌株Ks 8-4,共同培养,以期筛选抗菌愈伤组织。在365块接菌愈伤组织中,有63块局部生长,从中得到抗菌新愈伤组织63块,并分化出再生植株。鉴定再生植株当代R_1 45株,有44株抗病,1株感病。部分株系得到了R_2、R_3代植株,多代鉴定表明,其抗病性是稳定的和可遗传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NAN3对水稻的诱变效应Ⅰ.不同时间预浸种后NAN3诱发水稻抽穗期、株高突变的研究

原子能农业应用 1986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