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外源钙对杏果实裂果的影响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盛花后10 d开始,对大丰杏和硕光杏喷施糖醇螯合钙肥,每隔7 d喷一次,连喷3次。结果表明:幼果期喷钙处理后延缓和减轻了杏果实裂果发生的时期和程度;与对照相比增加了果实内维生素C的含量,大丰杏和硕光杏喷钙后分别提高了1.27 mg/100 g和2.34 mg/100 g;增加了果实内钙含量,大丰杏和硕光杏喷钙后分别上升了12.9%和11.6%,减少了钾含量,降低了钾/钙;提高了果实内SOD的活性,大丰杏和硕光杏分别提高了5.58,2.50 U/(g.h)。


环境因子对净水芽孢杆菌生长及降解氮素活力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体恶化是导致池塘水产养殖病害爆发,产量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池塘养殖多采用投饵饲养方式,当残饵和生物排泄量超过池塘的自净能力,有机物便不能被完全分解而沉积池底,使池水趋于富营养化,池水中厌氧层不断增厚,造成有毒害作用的氨、亚硝酸盐等物质的积累,微生态平衡遭到破


玉米-紫花苜蓿间作模式与效应研究
《草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玉米和紫花苜蓿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间作模式和不同减氮水平下的光照强度、透光率、土壤养分含量、玉米产量、苜蓿产量和单位面积纯收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玉米大行距的加大,玉米行间和苜蓿带与玉米带间隔中部、底部的光照强度和透光率均表现增大趋势,除T4处理外,其他处理的玉米行间中部、底部的光照强度和透光率均高于对照CK。间作处理的有机质、有机氮、速效氮较对照均成增加趋势,而且这种趋势随着间作时间的延长越发明显,土壤有机质、有机氮、速效氮含量随玉米大行距的加大均成增加趋势。在保持单位面积株数相同的情况下,3个试验年份玉米籽粒产量均以T2处理最高,除T4处理玉米籽粒产量低于对照外,其他处理产量均高于对照,苜蓿产量随玉米大行距的加大均成增加趋势;3个试验年份单位面积纯收益均以T3处理最高,所有间作处理单位面积纯收益均高于对照。减氮均不同程度地造成了玉米减产,但随着间作时间的延长减氮所造成的减产幅度逐渐降低,到试验第3年,R1和R2处理的玉米产量与CK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第3年R1和R2处理的单位面积纯收益均高于CK,但差异不显著(P>0.05)。
感染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玉米组织细胞的变化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防虫网室内,人工接种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fijivirus,RBSDV)于3叶1心期至5叶1心郑单958玉米苗上。接种10 d后,每天调查症状,抽雄期测量植株上部幼嫩茎节长度;对接种病株和未接种健株的叶片进行横切;对茎节组织进行横切和纵切,荧光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横切片的细胞数量、形态变化,测量茎节纵切片的细胞长度。结果显示:与未接种的健康对照相比,受侵染的玉米叶片和茎节组织的韧皮部细胞畸形、数量剧增,且排列紊乱。感病植株的节间长度缩短,细胞伸长受阻。本研究通过组织细胞形态观察,明确了RBSDV侵染玉米后,所致内部组织细胞形态的变化和外部植株矮化、叶背蜡泪状突起等典型症状的相关性。


水分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夏大豆冠层发育及耗水量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防雨棚条件下研究了不同阶段水分胁迫对4个夏大豆品种五星3号、冀豆15、冀豆16和冀豆17冠层发育和耗水特性影响。结果表明:大豆耗水规律为出苗后20 d内日耗水强度较低,初花期~鼓粒初期较高,最高峰出现在初花期前后,鼓粒中后期较低。最大叶面积指数(LAI)出现在盛花期,不同阶段水分胁迫使多数品种的LAI明显下降。从冠层发育角度,冀豆16苗期抗旱性较强,五星3号花期和鼓粒期抗旱性较强,冀豆15鼓粒期抗旱性较强。五星3号、冀豆15和冀豆16的LAI相近,但五星3号的耗水量较低,冀豆17 LAI和耗水量均较高。大豆主要耗水层在0~100 cm,尤其0~50 cm土层土壤水分状况对大豆的生长发育影响效应更大。


苹果抗褐斑病离体鉴定的方法
《果树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苹果褐斑病[Marssonina mali(P. Henn.)Ito]抗病性离体接种鉴定的方法,以苹果品种鸡冠(抗)、国光(较抗)和富士(感)离体叶片为试材,采用不同浓度的孢子悬浮液进行接种,调查平均每叶片发病病斑数。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孢子浓度,不同接种方式和不同培养温度,发病病斑数表现出显著差异;抗病性离体鉴定最优方法为:孢子浓度5×105个·mL-1,叶片双面接种正面朝上放置,接种后培养温度25℃,培养第7天调查叶片发病情况。此方法可用于苹果种质资源大规模抗褐斑病性评价以及杂种实生树抗病性鉴定。


冀中南夏玉米进一步高产核心技术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河北省中南部夏玉米区光热资源特点,提出了夏玉米"一小二高三晚"高产栽培思路,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中"一小"指缩小种植行距;"二高"系选种高耐密、高经济系数品种;"三晚"即适当晚定苗保整齐度,晚追肥保穗粒数和千粒重,晚收获提高籽粒饱满度。研究结果表明,选种耐密性好、经济系数>0.53的品种;高密度50 cm左右小行距等行种植;5~6展叶期定苗;在一般施肥水平下,重施底N肥,大喇叭口期再追施N肥30%;宜于高产。延迟夏玉米收获期至10月初,可增产5%~10%;晚收不失为一项增加产量、提高光热水肥土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措施。


紫花苜蓿种质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研究
《草地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优异的抗旱种质资料,采用室内盆栽法,对来自俄罗斯的18份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种质资源的抗旱性进行研究。在日光温室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通过测定存活率、株高、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冠比、根系长度等形态指标,比较聚类分析法、抗旱性等级评价赋分法、标准差系数赋予权重法三种综合评价方法的差异,同时筛选抗旱种质材料。结果表明:标准差系数赋予权重法得出供试材料抗旱性强弱为:M7>M8>M3>M10>M9>M4>M11>M2>M12>810>M6>M14>M1>CK>M15>M16>M13>M17>M5,评价结果与材料实际观测基本一致。标准差系数赋予权重法不但考虑不同指标的权重,还定量地鉴定每份材料的抗旱能力,比聚类分析法和抗旱性等级评价赋分法的结果更具科学合理性。
Rht8、Rht10和Rht12矮秆基因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携带不同矮秆基因的近等基因系,通过两年、两地的试验研究证明,Rht8半矮秆基因虽然其总小穗数显著低于其他系,但其籽粒产量、小花结实率较Rht10和Rht12显著高。Rht10的降秆作用最强,千粒重显著高于Rht8,但其分蘖成穗率、结实率及小区籽粒产量显著低于其他,表现对环境条件特敏感。Rht12矮秆基因的降秆程度显著高于Rht8,但由于生物产量太低、成熟太晚,造成籽粒产量显著降低,在小麦育种中单独利用价值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