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干旱胁迫下外源钙对二色胡枝子种子萌发的影响
《草地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0,-0.2,-0.4,-0.6,-0.8和-1.2 Mpa模拟干旱胁迫,以CaCl_2浓度0,5,15,30和50 mmol·L~(-1)为外源钙离子梯度,研究干旱、外源钙及二者交互作用对二色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种子萌发的影响,以探寻减缓干旱胁迫抑制二色胡枝子种子萌发的最佳外源钙施入量。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强度增加,二色胡枝子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正常水分条件下,中低浓度外源钙(<30 mmol·L~(-1))对二色胡枝子种子萌发无显著影响,而高浓度外源钙(50 mmol·L~(-1))对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干旱胁迫下,随外源钙浓度增加,二色胡枝子种子4个萌发指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外源钙浓度为15 mmol·L~(-1)时,种子发芽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最大值,而当外源钙浓度在30~50 mmol·L~(-1)时,二色胡枝子种子4个萌发指标均呈下降趋势,并且随着干旱胁迫加剧,下降趋势更明显。因此,在二色胡枝子生产利用中,对于中等干旱条件的地区,可以在播种前利用15 mmol·L~(-1)的外源钙浸种,以提高出苗率。


高羊茅FaGF14-A和FaGF14-D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14-3-3蛋白(GF14蛋白)是一类参与调节植物生命活动过程的小分子蛋白。本研究根据高羊茅转录组学测序获得的Fa GF14-A和Fa GF14-D基因片段,利用RACE技术得到高羊茅Fa GF14-A和Fa GF14-D基因的3'和5'c DNA序列,拼接后的Fa GF14-A基因全长为1 153 bp,编码260个氨基酸;Fa GF14-D基因全长为1 291 bp,编码266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高羊茅Fa GF14-A和Fa GF14-D蛋白都具有典型的14-3-3蛋白结构域,包含9个保守的琢-螺旋及不保守的N-末端和C-末端,尤其与禾本科植物GF14蛋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位于同一个进化支上,亲缘关系较近。
关键词: 高羊茅 FaGF14-A FaGF14-D 克隆 分析


红托竹荪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优化
《贵州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筛选红托竹荪最适培养基与培养条件,提高红托竹荪菌种的生产效率,利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分别对红托竹荪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葡萄糖为最适速效碳源,果糖为最适迟效碳源;蛋白胨为最适速效氮源,硫酸铵为最适缓释氮源;最佳C/N比为23;ZnSO4、竹叶煮汁、VB6和IAA能显著地促进菌丝的萌动与生长;最适pH为6.0,最佳培养温度25℃且避光,但28℃能刺激菌丝快速萌动。结论:影响菌丝生长的因素主次关系为IAA>竹叶>速效与迟效氮源的配比>VB6>速效与迟效碳源的配比,最优组合葡萄糖5g,果糖25g,蛋白胨2.5g,硫酸铵2.5g,竹叶20g(煮汁),VB60.16g,生长素(IAA)1.6mg,水1000mL。


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对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草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芜菁甘蓝(Brassica napobrassica)、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间作模式下作物的产量、土地当量比、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间作地下部分无间隔的产量最高,总产量达到159 411.30kg·hm-2;间作地下部分有间隔的产量为147 431.44kg·hm-2,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的土地当量比大于1(1.76和1.63),说明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具有一定的产量优势;间作处理的总产值大于单作,经济效益提高达50 802元·hm-2。间作经济效益均大于单作芜菁甘蓝和马铃薯,芜菁甘蓝/马铃薯1∶2间作地下无间隔表现出最佳生产优势。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模式适宜在研究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 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 土地当量比 经济效益


高羊茅黔草1号SAMDC基因的克隆及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草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保真平末端法从高羊茅"黔草1号"(Festuca arundinacea cv.Qiancao No.1)叶片c DNA中扩增S-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基因(SAMDC)序列。基因测序分析表明,扩增片段含有1 835个核苷酸,包含有9 bp的微型上游阅读框、147 bp的小型上游阅读框和1 185 bp的主阅读框。微型上游阅读框和小型上游阅读框存在一个碱基重叠,主阅读框编码395个氨基酸。整个克隆片段与Gen Bank上注册的高羊茅Fa SAMDC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5.05%,编码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8.22%。利用Kpn I和Pst I酶切位点将该片段插入到经贵州省草业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改造过的p CAMBIA1300植物表达载体的多克隆位点内,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酶切鉴定和序列测定,获得具有SAMDC基因和潮霉素抗性基因的适合于单子叶植物遗传转化的表达载体p CAM-SAMDC。通过冻融法将构建的重组质粒导入根癌农杆菌GV3101和EHA105感受态细胞中,并通过PCR反应对所获得的工程菌株进行鉴定,为进一步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培养抗逆禾草新材料奠定了基础。


火龙果果实发育期间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
《热带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红肉火龙果新品种‘紫红龙’为试验材料,研究果实发育期间鳞片、果皮、果肉中N(氮)、P(磷)、K(钾)、Ca(钙)、Mg(镁)、Fe(铁)、Zn(锌)、Mn(锰)、Cu(铜)、B(硼)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火龙果花后3 d鳞片和果肉K含量维持较高水平,之后呈下降趋势,果皮K含量在果实成熟时最高。在整个果实发育期间,K含量比其他营养元素的含量高。火龙果花后3 d果肉的Ca含量最高,在果实发育中,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10种营养元素在鳞片、果皮和果肉生长发育中的变化规律来看,在幼果期,果实中多种元素的含量均处于最高水平,此后,随着幼果的快速增大,矿质元素含量逐渐下降。直至果实成熟期,各种矿质元素含量趋于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