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贵州省苏麻种质资源调查及利用研究
《种子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贵州省的苏麻资源分布状况进行调查,为苏麻种质资源保存、遗传改良、品种选育及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通过实地考察、咨询基层农技部门以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等方法调查贵州黔西南、黔北、黔西北、黔南、黔东、黔中等不同生态区域的苏麻种质资源的分布、生产种植和开发利用状况,并搜集相关资源建立苏麻种质资源圃,进行资源的保持鉴定和分类研究。贵州苏麻柿种质资源分布范围广,类型多,共收集到苏麻植物中白苏、灰苏、黑苏、紫苏等类型,包括野生种和栽培种共121份种质资源。调查结果表明:贵州以黔西北的苏麻资源分布最多,占31.05%,其次是黔西南苏麻资源占28.10%,黔北地区占25.6%,其余地区分布相对较少。在贵州省黔西南、黔西北、黔北地区有一定的零星种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低,苏麻生产存在着品种老化、规模化程度及产业化开发程度较低等问题。加强对贵州苏麻种质资源的全面搜集、保存与开发利用;开展苏麻品种改良和品种选育研究,逐步改良和提高地方苏麻品种的产量水平和品质。


优良玉米自交系QB506和QR273及其改良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玉米自交系QB506和QR273及其改良系的遗传多样性,为进一步组配优良杂交种提供理论依据,进而提高育种效率和优良玉米自交系的利用率。利用42对有多态性的SSR引物对51份自交系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42对引物共检测到248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出2~9个等位基因,平均5.9个;每个位点的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幅为0.2934~0.8790,平均为0.7136;标记索引系数(MI)变幅为0.5867~7.8142,平均为4.3914。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幅较大,说明51份自交系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QB506及其改良系与QR273及其改良系之间的遗传距离变幅为0.4128~0.7891,平均0.5734,大于QB506与QR273间的遗传距离0.5482。51份自交系划分为五个类群,分类结果与系谱来源基本一致。
关键词: 玉米 种质改良 SSR分子标记 QB506 QR273 遗传多样性


四川传统泡菜中抗氧化活性食窦魏斯氏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特性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不同发酵期泡姜、泡辣椒、泡蒜盐水中分离获得37株乳酸菌,以抗氧化能力为筛选指标,获得1株具有较强抗氧化能力的乳酸菌SJ14。该菌株活细胞、无细胞提取物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苦肼自由基(DPP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率分别为67.23%、35.22%和37.83%、25.66%;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及分子遗传学鉴定,该菌株被鉴定为食窦魏斯氏菌(Weissella cibaria);通过与植物乳杆菌N2和肠膜明串珠菌8m-9比较,表明食窦魏斯氏菌SJ14产酸能力、耐盐能力、降亚硝酸盐能力均较为突出,且与菌株N2、8m-9之间无拮抗作用。本文为多菌协同发酵泡菜提供了数据参考。


镉低积累作物筛选及其与超富集植物间套作应用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农业用地镉污染严重,对农作物安全生产带来巨大隐患,被政府部门和诸多科研人员所重视。在确保农作物安全生产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筛选并推广具有低积累镉功能的农作物品种,以及开展镉超标农田植物修复技术等研究,是我国农业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介绍了目前我国耕地镉污染情况,探讨了镉低积累农作物的研究意义及筛选进展,报道了镉超富集植物筛选工作,阐述了利用镉低积累作物与超富集植物间套作应用于镉污染耕地研究状况。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建立基于有效性的土壤镉浸提态评价指标、加强镉低积累农作物筛选力度及完善镉低积累农作物与超富集植物间套作相关技术研究等对策建议。


冠突散囊菌转录因子stf1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菌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RACE技术获得了冠突散囊菌stf1基因的全长DNA序列。该序列全长3 029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2 664bp,从114–2 908bp,在253bp处含有一个131bp的内含子,预测编码887个氨基酸。同源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与Snd1/p100转录因子同源。应用相对定量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技术对stf1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量的差异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这个基因在子囊孢子时期的表达量最高,在分生孢子时期的表达量最低,相比子囊孢子时期下降了1倍。为深入研究冠突散囊菌的产孢调控机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黔中黄壤坡耕地区域降水及其氮磷输入特征
《生态环境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壤坡耕地不仅具有"黏、酸、瘦"的特点,而且水土、养分流失普遍严重,引起一系列农业面源污染环境问题。以黔中黄壤坡耕地氮磷流失长期定位监测基地为平台,于2008─2012年连续5年进行观测,研究了降水及氮磷湿沉降浓度、总量及季节性变化等特征,探明了降雨带入的氮磷养分对黄壤坡耕地养分流失的贡献,为农业生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008─2012年间,年降雨次数变幅为46~109次,年均64次;年降雨量变幅为558.4~901.5 mm,年均695.7 mm;频次降雨量变幅为6.5~15.5 mm,平均10.9 mm。5年湿沉降TN、NO3--N、NH4+-N、TP浓度变幅,分别为1.57~3.31、0.17~0.79、0.10~0.94和0.06~0.48 mol·L-1,平均值分别为1.91、0.42、0.28、0.14 mol·L-1,均与降水量呈负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5年湿沉降TN、NO3--N、NH4+-N、TP输入量变幅,分别为11.19~18.47、0.96~5.47、1.22~6.65和0.42~1.34kg·hm-2·a-1,平均值分别为14.32、3.37、2.77、1.09 kg·hm-2·a-1,TN、TP输入量与降雨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74、0.707,P值分别为0.000 3、0.001 5)。输入量季节性变化5─8月最为集中,5─7月TN输入量为6.95 kg·hm-2,占全年TN输入量的比例高达51.1%;6─8月TP输入量为0.49 kg·hm-2,占全年TP输入量的比例高达47.4%,即冬、春季较低,夏、秋季较高。湿沉降TN、TP输入量相当于当地施肥投入的氮、磷素总量的7.54%、1.14%,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制定施肥方案时,可考虑坡耕地湿沉降养分的输入,尤其是氮养分的输入。


肌醇对哲罗鲑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及组织病理学观察
《动物营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期56 d的饲养试验旨在探讨肌醇对哲罗鲑(Hucho taimen)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并进行不同肌醇含量下哲罗鲑肠道、肝脏的组织病理学观察。选择平均体重为(2.83±0.44)g健康的哲罗鲑630尾,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饲喂以鱼粉、明胶和酪蛋白为蛋白质源配制的肌醇含量为99.8(不额外添加肌醇)、199.8、299.8、499.8、699.8、899.8和5 099.8mg/kg的7种试验饲料。结果表明:饲料中肌醇含量显著影响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P<0.05)。肝脏SOD活性在899.8 mg/kg组达最高值,显著高于99.8、199.8和5 099.8mg/kg组(P<0.05);肝脏MDA含量随着肌醇含量的升高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在499.8mg/kg组达最低值,显著低于99.8和199.8mg/kg组(P<0.05)。饲料中肌醇含量过低(99.8 mg/kg)或过高(5 099.8mg/kg)时均会使组织发生病理性损伤,比如肝脏会出现空泡变性,细胞轮廓模糊等情况;肠道褶皱变宽变短,排列疏松。由此得出,饲料中肌醇含量为299.8~899.8mg/kg时哲罗鲑的抗氧化能力较高;饲料中肌醇含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哲罗鲑抗氧化能力降低,肠道、肝脏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


贵州6个白刺花种群种子贮藏蛋白的遗传多样性
《贵州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明贵州白刺花的遗传背景及其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电泳对采自贵州不同海拔梯度下6个白刺花种群的种子贮藏蛋白,构建6个种群的种子贮藏蛋白指纹图谱,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个白刺花种群的种子贮藏蛋白总条带数为22条,分子量在17.97~81.91kDa,其中多态性条带8条,多态性百分率为36.36%。SDS—PAGE电泳图可作为白刺花的生化指纹,各种群种子贮藏蛋白电泳图上具有各自的特征带或缺失带。相邻高海拔的白刺花种群间遗传差异相对较小,先聚为一类,与低海拔种群遗传差异较大,最后聚为一类。


固载ClO_2保鲜剂对米良和贵长猕猴桃的保鲜效果
《食品工业科技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延长米良和贵长猕猴桃的保鲜期,降低其腐烂率,减少猕猴桃产后损失,本研究采用固载Cl O2保鲜剂对猕猴桃进行处理,并于2℃条件下贮藏,定期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固载Cl O2保鲜剂能有效延长猕猴桃的贮藏期。各保鲜剂用量处理的猕猴桃保鲜效果均高于对照组,猕猴桃的软果率、可溶性固形物、霉果率、呼吸强度,以及硬度的下降速率均得到有效降低。其中米良以22 g固载Cl O2保鲜剂处理的保鲜效果最好;贵长以5.5 g固载Cl O2保鲜剂处理的保鲜效果最好。但对其色差影响显著,建议作为加工用果的保鲜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