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EI(精确检索)
31条记录
紫苏种子品质的近红外光谱分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7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加快紫苏优质育种进程,采用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结合线性偏最小二乘法(PLS),以250份全国范围内收集的紫苏资源为研究材料,分别较好的建立其种子中含油量,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亚油酸(C18∶2),a-亚麻酸(C18∶3)含量的六个近红外光谱校正模型。结果显示,六个模型的校正决定系数(RSQ1)分别为:0.98,0.91,0.92,0.92,0.85,0.93;交叉验证决定系数(1-VR)分别为:0.97,0.89,0.89,0.91,0.85和0.91;外部验证相关系数(RSQ)分别为:0.98,0.91,0.89,0.90,0.80和0.89,且定标标准误差(SEC)分别为0.99,0.21,0.1,0.94,0.81,0.92;交叉验证标准误差(SECV)分别为1.16,0.23,0.11,1.05,0.92,1.02和预测标准误差(SEP)分别为0.97,0.21,0.11,1.12,0.99,1.14。结果表明,此六个校正模型质量均较高。这些首次建立的快速无损的近红外分析模型,可为紫苏资源开发提供指导,对紫苏油分品质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紫苏 近红外光谱(NIRS) 脂肪酸 含油量 分析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辅料添加对厨余垃圾快速堆肥腐熟度和臭气排放的影响

中国环境科学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厨余垃圾快速堆肥腐熟度并减少处理过程中臭气(NH_3和H_2S)的排放,以玉米秸秆、稻壳、锯末和菌糠作为辅料,基于湿基质量的15%分别添加到厨余垃圾中进行堆肥试验,并以纯厨余垃圾堆肥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辅料添加对厨余垃圾堆肥腐熟度及NH_3和H_2S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除纯厨余垃圾处理以外,其他处理都达到了腐熟堆肥的要求,其中添加菌糠的处理腐熟效果最好,发芽率指数(GI)相比对照大幅提高;添加辅料对NH_3和H_2S的减排效果明显,其中,菌糠添加对NH_3的减排效果最好,相比对照可减排53.6%,锯末对H_2S的减排效果最佳,相比对照可减排84.08%;厨余垃圾堆肥时添加辅料有利于氮素和硫素的固定,其中添加辅料菌糠的固氮效果最好,总氮损失仅占初始总氮的8.7%;添加玉米秸秆总硫损失最少,仅占初始总硫的2.05%.

关键词: 好氧堆肥 厨余垃圾 辅料添加 腐熟度 臭气排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过磷酸钙和双氰胺联用减少污泥堆肥温室气体及NH_3排放

农业工程学报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添加剂过磷酸钙和硝化抑制剂双氰胺联用对脱水污泥高温好氧堆肥氨气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影响效果,该文以脱水污泥和玉米秸秆为原材料,设置4个堆肥处理分别为:不添加任何添加剂作为对照(CK),只添加3.5%(湿基)过磷酸钙为SP3.5,在添加0.1%双氰胺基础上分别加入3.5%(湿基)过磷酸钙(SD3.5)和5.0%(湿基)过磷酸钙(SD5.0)控制材料,在60 L发酵罐中进行为期34 d好氧高温堆肥试验,监测堆肥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氨气排放速率及堆体总有机碳和总氮损失率。结果表明:添加过磷酸钙及硝化抑制剂双氰胺可以促进堆肥腐熟和提高堆肥品质,同时降低堆肥过程中的总氮损失、NH_3排放以及显著减少污泥堆肥总温室气体排放。2种添加剂联合使用使SD3.5和SD5.0处理氮素损失相比于CK处理减少10.92%和13.08%,总温室气体排放量比对照减少65.6%和74.8%。该研究可为污泥堆肥添加剂的选择以及污染气体的减排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污泥处理 堆肥 温室气体 过磷酸钙 双氰胺 氮素损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提高沼液生物有效性的曝气参数优化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曝气处理广泛用于沼液滴灌前处理中,合理的曝气有利于农作物生长,降低沼液后续滴灌时发生堵塞,但目前缺乏相关工艺参数。基于此,该文从提高沼液农用生物有效性入手,对影响曝气过程的相关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曝气能够降低沼液中氨氮、总磷含量和生物毒性,且添加好氧污泥情况下下降更明显。以保持沼液中氨基酸含量作为评价指标时,最优曝气参数为:好氧污泥量8000 mg/L、水力停留时间2h、气水比20、p H值8.5;以降低沼液生物毒性为目标的优化曝气参数为:好氧污泥量6000 mg/L、水力停留时间1h、气水比40、p H值6.5。通过玉米水培试验对2种优化方案进行验证,沼液氨基酸浓度的优化方案更利于玉米生长,而玉米在基于降低沼液生物毒性的优化方案中的生长情况较差,甚至劣于未优化方案。

关键词: 氨基酸 生物毒性 优化 曝气 沼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光谱反演的青藏高原1982年到2014年植被生长趋势分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6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被在陆地碳循环和气候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众多研究集中于分析植被生长状况的动态变化。拥有大面积高海拔区域的青藏高原是"世界的第三极",其植被生长状况对全球变暖现象十分敏感。而由光谱的可见光红波段和近红外波段反演产生的NDVI,则是监测植被生长状况的最有效工具之一。通过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在青藏高原地区利用2000年到2014年的MODIS资料将GIMMS NDVI数据集从1982到2006年的时间序列扩展至2014年。相比已有的研究,因考虑了尺度变化引起的残差,NDVI扩展数据集的精度得到进一步提高。该方法可以为今后不同NDVI数据集耦合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利用1982年到2014年的NDVI新数据集可以发现以下结果:青藏高原植被生长季的生长存在明显的增长趋势(0.000 4yr~(-1),r~2=0.585 9,p<0.001),春、夏和秋季的增长率分别为0.000 5(r~2=0.295 4,p=0.001),0.000 3(r~2=0.105 3,p=0.065)和0.000 6(r~2=0.436 7,p<0.001)。因高原植被生长,促进该区域碳积累效应,故青藏高原植被在1982到2014年间是一个稳定的碳吸收区。结合高原温度和降水资料分析植被生长状况增长的原因,虽二者都具有增长趋势,不过生长季及春、夏和秋季的NDVI变化状况同温度的相关性显著高于降水。在空间分布上,各区域植被增长趋势同温度、降水变化都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关键词: 植被变化 青藏高原 NDVI 温度 降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果蔬中残留甲醛消解动态及其甲醛本底值的研究

现代食品科技 2016 EI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五氟苯肼衍生液相色谱法分析果蔬中残留甲醛在不同条件下的消解动态,同时对部分果蔬中甲醛本底值进行测定。研究表明:果蔬中残留甲醛的消解速度与贮藏介质有关,在水中浸泡消解速度明显比在空气中自然消解速度快。在空气中甲醛自然消解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空气温度和果蔬基质,温度越高,消解速度越快。在水中浸泡消解速度与水温、pH和果蔬基质有关,50℃水中的消解速度要高于25℃水中的消解速度;pH=9时消解速度要高于pH=7和pH=5条件下。甲醛本底含量检测发现32种果蔬中有31种存在一定的甲醛本底,其中鱼腥草中未检出甲醛本底,柑橘类中桔子和橙子的甲醛本底含量较高,可达0.79~2.52 mg/kg,其他果蔬中甲醛含量均处于0.08~0.61 mg/kg之间,这为果蔬中甲醛含量的检测提供了参考数据。

关键词: 果蔬 甲醛 消解动态 本底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对烤烟根际土壤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烟草科技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烟田土壤养分的转化与供应机理,进而制定科学的施肥制度、构建健康的土壤环境,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和有机肥化肥配施(MCF)3种条件下,烤烟根际土壤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MCF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脱氢酶、转化酶和脲酶活性提高。在MCF、CF处理和CK的烤烟根际土壤中,16S rDNA分类单元(OUTs)分别为291、245和208个,归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等17个门,其中包括大量的硝化杆菌和亚硝化螺菌。在20种优势细菌中,MCF处理的土壤纤维单胞菌(Cellulomonas)、纤维杆菌(Fibrobacter)、粪球菌(Coprococcus)和粪肠球菌(Enterococcus)的丰富度较CK提高,这有益于土壤有机质分解和有机肥的有效利用;但与CK相比,CF处理根际土壤中,脱硫杆菌(Desulfobacter)和嗜盐放线菌(Nocrdioides)丰富度提高,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丰富度降低,根瘤菌(Rhizobium)消失。MCF处理的土壤细菌群落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较CK均显著提高,优势度指数显著降低。可见,MCF处理可改善土壤环境,增加细菌种群的多样性,抑制病原细菌的过度繁殖,降低烟株的患病风险。

关键词: 烤烟 根际土壤 酶活性 细菌 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菌剂对鸡粪堆肥腐殖质含量品质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腐殖质是评价堆肥品质的重要因素,该文利用鸡粪和秸秆为原料进行高温好氧堆肥,设计接种菌剂和不接种菌剂(对照)2个处理,研究菌剂添加对堆肥腐殖质形态、含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接种菌剂可以加快有机物的降解,矿质化时间缩短14d,菌剂具有良好的保碳效果,总有机碳含量提高了16.1%,同时总腐殖酸、游离腐殖酸以及水溶态腐殖酸及胡敏酸的含量,分别提高了38.7%,45.7%、39.0%及54.9%。接种菌剂可以提高腐殖酸的活性,堆肥结束后,接种菌剂处理的游离腐殖酸和水溶性腐殖酸含量均增加,而对照处理的含量均降低;堆肥可以提高腐殖酸质量,堆肥结束后两个处理总腐殖酸含量均下降但是缩合度、腐殖化率、腐殖化指数及胡敏酸百分比均提高,特别是添加菌剂的处理腐殖化程度明显高于对照。说明了菌剂可以增加堆肥腐殖质含量,提高腐殖质缩合度、芳构化程度及活性。

关键词: 堆肥 有机碳 腐殖质组成 腐殖质品质 菌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田间土壤温湿度及产量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地膜覆盖和绿肥对提高我国西南高寒山区春播马铃薯田间耕层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通过2009-2010年设置地膜覆盖和绿肥的不同处理,研究其对马铃薯田间土壤耕层温度、水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栽培方式相比,播种后至封行前,地膜覆盖且施绿肥栽培方式和地膜覆盖栽培方式耕层土壤(0~20cm)日平均温度提高3.6℃和2.9℃。地膜覆盖且施绿肥栽培方式、施绿肥栽培方式和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田间土壤(0~21cm)平均含水率提高了12.93%、6.3%和10.88%;封行后,地膜覆盖且施绿肥栽培方式和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田间土壤平均含水率低6.35%和6.4%。地膜覆盖且施绿肥栽培方式和施绿肥栽培方式马铃薯的块茎产量增加25.6%和2.3%。因此,地膜覆盖且施绿肥栽培方式能显著地提高苗期耕层土壤温度、含水率和马铃薯的块茎产量。

关键词: 栽培方式 土壤 肥料 地膜覆盖 马铃薯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醇法菜籽浓缩蛋白的超声波改性研究

农业机械学报 200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对醇变性菜籽浓缩蛋白(RPC)进行超声波改性的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优化试验,以探讨pH值、改性时间、超声波功率和菜籽浓缩蛋白质量分数对菜籽浓缩蛋白的氮溶解指数(NSI)的影响并与微波改性菜籽浓缩蛋白的理化指标和功能性质进行分析比较。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超声波改性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菜籽浓缩蛋白质量分数3%、改性时间5 min、超声波功率300 W、pH值为11。在最佳改性条件下改性菜籽浓缩蛋白的NSI可达到86.94%,起泡稳定性为80%。

关键词: 醇法菜籽浓缩蛋白 NSI 超声波 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