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电子鼻结合顶空SPME-GC-MS联用技术分析贵州不同品种辣椒发酵后挥发性成分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陆宽 1 ; 王雪雅 2 ; 孙小静 2 ; 霍昕 2 ; 高玉琼 2 ; 冯发进 2 ; 杜成兴 3 ;

作者机构: 1.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基地;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辣椒研究所;贵州省科晖制药厂

2.;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基地;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辣椒研究所;贵州省科晖制药厂

3.;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基地;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辣椒研究所;贵州省科晖制药厂;

关键词: 电子鼻;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发酵辣椒;挥发性成分

期刊名称: 食品科学

ISSN: 1002-6630

年卷期: 2018 年 04 期

页码: 199-205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贵州5种不同辣椒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技术,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SPME-GC-MS)联用技术,对其发酵后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分析结果能够很好地区分不同辣椒品种发酵后的风味;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以及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可知,PCA和LDA主成分贡献率总和分别为99.93%、99.19%,均大于95%,说明传感器识别效应和样品间的风味区分度较好。SPME-GC-MS分析结果表明,5种样品共检出124种不同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黄平线椒占97种,以酯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为36.82%;施秉线椒和大方皱椒分别占88种和94种,且均以醇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31.88%、28.99%;百宜平面椒和花溪党武辣椒分别占89种和71种,均以烃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26.75%、35.08%。此结果与电子鼻PCA和LDA结果相一致。因此,通过SPME-GC-MS和电子鼻分析结果可知,电子鼻能够很好地区分贵州名优产地不同辣椒品种发酵后的风味。

  • 相关文献

[1]电子鼻和气质联用技术分析不同酒龄酱香型白酒挥发性成分. 蒲璐璐,戴怡凤,李豆南,郭灿,姚键梅,徐浩,邱树毅. 2021

[2]八种高盐腌制芥菜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对比分析. 徐俐,胡伯凯,吴康云,邓英. 2013

[3]4份贵州特色香稻挥发性成分分析. 张志斌,田瑞平,吴娴,王倩,唐会会,王忠妮,龚记熠,彭强,朱速松. 2022

[4]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研究菊苣各部位挥发性成分. 程体艳,马凯,范秀章,何静,张振,韩永芬. 2024

[5]纯种乳酸菌接种发酵辣椒综合品质特性研究. 王雪雅,吴华丽,丁筑红,蓬桂华,孙小静,彭邦远,张洪礼,尹智华. 2016

[6]发酵辣椒乳酸菌安全性测定研究. 吴小波,周俊良. 2011

[7]腊梅花精油化学成分分析(英文). 沈强,刘晓博,张小琴,司辉清. 2014

[8]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快速检测杨梅中噻嗪酮残留. 龙家寰,李刚,张盈,魏进,段婷婷. 2017

[9]3种百香果果实糖含量与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分析. 王宇,王红林,方晓彤,穆波,曾帆,马玉华,周俊良. 2021

[10]摊青时间对绿宝石茶香气成分的影响. 郑文佳,沈强,牟春林. 2011

[11]贵州扁形绿茶香气成分组成研究. 郑文佳,沈强,郑道芳. 2011

[12]基于HS-SPME/GC-MS定性半定量分析藤茶特征香气. 申东,沈强,潘科,郑文佳. 2010

[13]茶树嫩芽芳香物质不同HS-SPME萃取方式的比较分析. 杨春,郭燕,胡伊然,龚雪,周顺珍. 2015

[14]HS-SPME-GC-MS联用法分析不同通氧发酵加工工艺红茶香气成分. 潘科,冯林,陈娟,杜晓. 2015

[15]不同萃取方法对绿茶香气成分影响的研究. 周顺珍,杨春,郭燕,陈娟,陈正武,龚雪. 2015

[16]炒青绿茶香气品质形成过程中芳香物质的动态变化. 杨春,周雪,莫雪,郭燕,胡伊然,龚雪. 2017

[17]应用电子鼻分析~(60)Co-γ辐照对干辣椒整体气味的影响. 蓬桂华,张爱民,殷勇,李文馨. 2019

[18]25个干辣椒品种色、香、味品质差异评价. 蓬桂华,王永平,李文馨,孙小静,陆敏. 2021

[19]电子鼻和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比较瓮臭味及正常红酸汤的风味差异. 何扬波,李咏富,钟定江,段召燕,梁倩,石彬,龙明秀,田竹希. 2020

[20]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在五倍子蜂蜜风味识别中的应用. 邓梦青,袁扬,赵恬,王胤晨,张定红,张锦华. 202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