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SCI(精确检索)
31条记录
不同消化方式测定大米与面粉中镉和砷的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7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电热板直接消化法和微波消解法两种消化方式测定大米和面粉中的镉和砷,掌握两种样品前处理方式的特点,通过试验过程中的现象和上机后测定的试验结果数据,分析不同消化方式的优缺点,找出最佳的试验条件与方法;针对微波消解法出现的试验失败的现象及结果,提出了两种合理、可行的成功试验改进方案,并探讨性的分析试验失败的可能原因,从而完善两种消化方式对镉和砷的测定。

关键词: 消化方式 大米 面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的rDNA ITS序列分析(英文)

遗传学报 2007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真菌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ITS)通用引物,PCR扩增了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具有差异的17个菌株的ITSI与ITS2,经过与DL2000的标准分子量DNA进行比较,得到了大约800~1000bp左右的片段,并对PCR产物进行了序列测定。以USA为外类群利用最大简约法构建了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的系统发生树,并分析了菌株之间的遗传进化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菌株ITS1和ITS2在碱基构成上有很大差异,17个菌株大致分为4个谱系中,且来自于同一地区的菌株大都分布在同一谱系中,显示出地理上的差异。

关键词: 大豆 疫霉根腐病菌 rDNA 系统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高光效育种研究进展(英文)

Acta Botanica Sinica 2002 SCI 北大核心

摘要:多年的研究证明 ,提高光合效率是提高大豆产量的重要途径。在高产条件下 ,高光效大豆 (GlycinemaxL .Merr.)品种与一般品种相比可提高产量 30 %~ 40 %,表明高光效育种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高光效育种虽然未能缩短育种时间 ,但为达到预定的高光效目标提供了“实时”监测 ,可免除目标的偏离 ,从而达到高光效与高产的同步提高。大豆叶片与豆荚均存在着高活性的有限的C4 途径循环 ,因此 ,通过常规育种或基因工程技术提高C4 途径酶的表达能力 ,可能是提高C3 植物光合效率的新突破点。

关键词: 大豆 C4途径酶 高光效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C_4途径与光系统Ⅱ光化学功能的相互关系

植物学报 2000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了不同发育时期大豆 (Glycinemax (L)Merr.)“黑农 41”叶片的 4种C4 酶 (PEPCas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NADP_MDH (NADP苹果酸脱氢酶 )、NADP_ME (NADP苹果酸酶 )和PPDK (丙酮酸磷酸二激酶 ) )活性、荧光动力学数值 (Fv/Fo(PSⅡ活性 )、qP (光化学淬灭 )、qN (非光化学淬灭 )、ΦPSⅡ(有效PSⅡ光化学效率 ) )和光合速率。结果表明在“黑农 41”的整个生长发育期内 ,其C4 酶活性、荧光动力学数值 (Fv/Fo、qP、qN和ΦPSⅡ)与光合速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相关分析表明 ,荧光动力学数值、C4 途径酶活性及C4 途径的表达程度 (PEPCase/RuBPCase值 )密切相关。这表明在“黑农 41”的整个生育期 ,C4 途径的表达具有一定的规律 :即与净光合速率密切相关 ;而且随着C4 途径在大豆体内表达程度的提高 ,大豆叶片PSⅡ对原初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化能力都随之提高 ,以满足C4 途径运行对能量的更多需求 ;同时C4 途径的存在也提高了“黑农 41”叶片对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化。

关键词: 大豆 C_4途径酶 荧光动力学 光系统Ⅱ 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八倍体小冰麦及其亲本种子醇溶蛋白和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研究

植物学报 1999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5个八倍体小冰麦种子醇溶蛋白和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电泳谱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八倍体小冰麦中1和中2的电泳谱带基本相同,中3、中4、中5的电泳谱带基本相同,但完全不同于中1和中2的类型。八倍体小冰麦中1和中2同天蓝冰草(Agropyronintermedium(Host)P.B.=Elytrigiaintermedia(Host)Nevski=Thinopyrumintermedium(Host)BarkwarthandDewey)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上存在一条相同的谱带,在醇溶蛋白谱带上出现了小麦(TriticumaestivumL.)和冰草均没有的带型。中3、中4、中5在醇溶蛋白谱带上具有一条冰草×染色体组的特征谱带,其基因表达程度同冰草类似。从5个八倍体小冰麦种子醇溶蛋白和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电泳图谱结果,分析了八倍体小冰麦染色体组构成及亲本来源,并探讨了八倍体小冰麦在优质麦育种过程中的价值。

关键词: 小麦,天蓝冰草,醇溶蛋白,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菜畸胎瘤诱导及T-DNA转移

遗传学报 1986 SCI

摘要: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 Rupr.)是我国北部地区主要蔬菜之一,以其供应期长,上市量大,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菜种。由于自然条件限制,我们目前所采用的品种在产量、品质、抗病性等各方面都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要求。因此,如何定向培育生产所需要的白菜新品种仍是农业科学工作者迫切的任务。遗传工程的研究一开始就鲜明地展示出直接为生产服务的目的。本文报道采用致瘤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处理白菜幼小植株的下胚轴首次获得畸胎瘤,并证实T-DNA成功地整合到白菜细胞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核置换培育高粱细胞质遗传雄性不育系的研究

遗传学报 1979 SCI

摘要:从1958年起,通过使用国内外大量原始材料、中国品种混杂群体等约3,000份材料,进行测交和核置换回交。核置换是采用边引变、边自交、边杂交、边早代测交、边回交置换。早代测交和稳定后测交配合力相结合。同时改革育种程序,加快选育速度,提高效率1—2倍。培育出一些中国种和混血种的各类型不育系。用它配制的杂交高粱,全国应用面积已达一千万亩左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用花药培养法获得玉米纯系的初步研究

遗传学报 1979 SCI

摘要:我们利用花药培养法,于1978年3月和8月份获得两棵自交结实的玉米花粉植株,共得种子115粒。其中一株在同年5月份种人大田,进行后代与亲本的比较观察。 于1979年2、3月份又获得5株自交结实、5株互交结实和一株异交结实的花粉植株。实验表明,玉米花粉植株二代基本整齐一致,得到纯系47株。同时进行了配合力的测定,对花粉植株后代与亲本的遗传性状作了比较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小麦辐射育种的研究

遗传学报 1976 SCI

摘要:本文报道了从1962年以来利用Co~(60)-γ射线处理小麦风干种子,诱发突变并从中选育新品种的研究结果。通过实验,确定了Co~(60)-γ射线对小麦进行诱发突变的适宜剂量范围;肯定了Co~(60)-γ射线对小麦的诱变作用,并从诱发突变体中选育出春小麦“新曙光一号”和“新曙光二号”等新品种。这些新品种现正在生产上发挥着作用,其中“新曙光一号”的推广面积已达几十万亩。此外还得到许多优良突变品系和类型,正在选择鉴定和生产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花粉植株的诱导及其后代观察

遗传学报 1975 SCI

摘要:研究了水稻(Oryza sativa)花药的离体培养及其花粉植株后代的表现,得到如下结果: 1.用加有2,4-D 1—5毫克/升的Blaydes培养基培养水稻花药,诱导出水稻花粉愈伤组织。采用花粉处于单核期的花药进行培养比较合适。 2.诱导愈伤组织成苗,以二次诱导法效果较好。即将愈伤组织种植在低浓度激素的培养基上(IAA 0.05—0.5毫克/升,激动素1—2毫克/升),在此培养基上分化快,芽点多,但芽不易伸长;芽点出现后再移到激素浓度较高的培养基上(IAA 2毫克/升,激动素4毫克/升),很快出现幼苗。 3.水稻花粉植株二代,田间表现和室内分析结果表明基本整齐一致,没有分离。杂种F_1花粉植株后代在许多性状上超过双亲,有选种价值。说明水稻花药培养用于育种是可能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