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种植密度对早熟陆地棉主要性状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 2011
摘要:以新陆早33号为供试材料,设置6个种植密度梯度(9.0万~31.5万株/hm2),分析密度对早熟陆地棉主要性状的影响,并探讨最佳种植密度。结果表明,密度与株高、叶片数、蕾数显著拟合于直线模型;与果枝数、铃数、吐絮期总干质量极显著拟合于对数曲线模型;与始节高极显著拟合于幂指数曲线模型。密度与开花初期总干质量极显著拟合于S型曲线模型;与花铃期总干质量极显著拟合于三次曲线模型;与铃期总干质量极显著拟合于逆曲线模型。密度与铃质量、下部铃质量极显著拟合于二次曲线模型;与下部铃衣分显著拟合于S曲线模型;与籽棉、皮棉产量显著拟合于二次曲线模型。综合铃质量、衣分、产量等性状,北疆种植早熟陆地棉的最佳密度是22.5万株/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植株不同冠层籽粒干物质积累动态及产量分布
《大豆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高产大豆品种新大豆1号、石大豆1号和黑农40在不同施氮水平(0、180、360 kg·hm-2)和不同密度(15、30万株·hm-2)处理下植株不同冠层籽粒干物质的积累动态及其产量分布。结果表明:大豆植株上、中、下层籽粒在形成过程中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均极显著拟合于Logistic曲线方程;不同冠层中、下层籽粒到达干物质积累最快的时间比中、上层晚,并且在干物质积累最快时,每粒的日平均增长量也比中、上层小;植株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及最终的产量形成均集中在中、上层籽粒。3个品种下层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在不同施氮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中、上层籽粒各施氮处理间差异均显著;增加施氮量主要提高了鼓粒中、后期籽粒干物质积累量。植株中、上层籽粒的干物质积累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下层的变化不明显;密度的增加对促进植株中、后期籽粒鼓粒效果显著。大豆植株的籽粒产量在垂直方向上为上层>中层>下层,平均值分别占单株产量的49.50%、42.94%、7.56%;在水平方向上为主茎>分枝,平均值分别占单株产量的73.08%和26.9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陆地棉主要性状杂种优势与配合力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2个陆地棉品种(系)为亲本,采用6×6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对所得的F1代13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始节位、铃数、伸长率的平均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值均为负值,生育期、始节高、果枝数、绒长、整齐度、比强度的平均中亲优势值为正值、平均超亲优势值为负值,铃质量、衣分、子棉产量都存在正向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新陆早42号、26-5、44-5多个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值综合较高;新陆早33号×GK26、新陆早33号×sGK321、新陆早33号×新垦09、新陆早36号×GK26多个性状特殊配合力效应值综合较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疆春大豆亩产320公斤覆膜滴灌栽培技术模式
《大豆科技 》 2010
摘要:本技术针对以148团为代表的北疆棉区,采用以机械化铺设滴灌带、膜上精量点播为核心,良种良法配套,农艺农机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栽培模式。突出特点是具有匀苗、增温、节水、保墒、促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犊牛耐药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新疆农垦科技 》 2010
摘要:近两年,石河子地区某牛场连续出现1月龄犊牛发病死亡,最近一批犊牛发病率为56%,致死率为50%。其临床症状:病初精神沉郁,腹泻下痢。病理变化:小肠粘膜大量出血,其它脏器无明显变化。通过对病死牛采集的病料进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大肠杆菌感染,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探索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模式
《中国农村科技 》 2010
摘要:新疆农垦科学院创造性地将项目与生产进行一体化运作,推动科技与生产要素的有效结合,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农业科研单位在开展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工作中具有明显的技术和人才优势,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研发创新基地和辐射基地,肩负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使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