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河蟹"小精高"养殖模式病害防控技术要点
《当代畜牧 》 2020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河蟹已成为水产养殖业中重要养殖品种之一.笔者总结近年来推广的河蟹"小精高"家庭养殖模式实践经验,分享河蟹疾病防治方法,以期为铜仁市河蟹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不同生境油茶林传粉昆虫的多样性及其优势种的访花行为
《西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科学保护和利用传粉昆虫资源,提高贵州油茶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踏查、定点观察、标准样株全天观察及彩色盘诱集等方法相结合,于2015-2017年连续3年对贵州低热地区、石漠化地区和高寒山区3类生境类型下油茶传粉昆虫的种类、多度与丰度、访花行为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贵州油茶林传粉昆虫由膜翅目(Hymenoptera)、双翅目(Diptera)、鳞翅目(Lepidoptera)和鞘翅目(Coleoptera)4个目组成,其中,膜翅目昆虫占绝对优势.油茶地蜂(Andrena camellia Wu)、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 Fabricius)和墨胸胡蜂(Vespa velutina nigrithorax Buysson)为贵州油茶主要的传粉昆虫;油茶地蜂为低热地区油茶的优势传粉昆虫,中华蜜蜂为高寒山区油茶的优势传粉昆虫,其数量变化随气候、油茶林下土地利用方式以及油茶田间管理方法变化而变化.[结论]贵州油茶生产中,应结合传粉昆虫资源保护,补充种植蜜源或适量保留林下开花植物,为地蜂、胡蜂和蜜蜂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增加油茶林传粉昆虫多样性,提高油茶授粉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中基因型及处理条件对成苗的影响
《种子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效率,研究了基因型对甘蓝型油菜小孢子胚产量和再生植株自然加倍率的影响,以及小孢子振荡培养过程中光照与后期低温处理对胚状体一次成苗率和再生植株自然加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对小孢子培养胚产量和再生植株自然加倍率影响较大,D 393的胚产量和自然加倍率很高,分别高达119.87胚·蕾-1和79.87%,D 393的自然加倍率是D 524的2~3倍;光照对一次成苗率和再生植株自然加倍率没有影响,4℃低温处理15 d能提高小孢子一次成苗率0.8~3倍.本研究获得了一个胚产量和自然加倍率都很高的甘蓝型油菜DH系D 393;综合考虑一次成苗率和加倍效率,在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进程中振荡培养阶段可能不需要光照,而在转入B 5固体培养基前应该对胚状体进行适当低温和时长的处理,可提高小孢子培养效率.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小孢子培养 低温处理 一次成苗率 自然加倍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努比亚能繁母羊黄曲霉毒素中毒的诊治
《贵州畜牧兽医 》 2020
摘要:文章对三都水族自治县某羊场发病努比亚能繁母羊的诊治情况进行了介绍,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黄曲霉毒素检测,诊断为黄曲霉毒素中毒.通过采用保肝、保肾、利胆、解毒、消炎、促代谢、强免疫和营养的原则进行治疗,病羊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发情配种率提高至28%,经检测羊血清中黄曲霉毒素M1的阳性率下降至30%,治疗效果较好.对于黄曲霉毒素中毒的预防要重点加强对饲草料质量的控制,常态化监测饲草料中的黄曲霉毒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TRH基因编码区序列变异及其与繁殖性状的相关性
《贵州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hyrotropin-releasing hormone,TRH)作为鸡繁殖性状辅助选育基因的可行性,采用PCR产物测序法对瑶山鸡TRH基因编码区进行序列变异检测,并与繁殖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瑶山鸡TRH基因存在1个编码区变异位点、1个外显子非编码区变异位点和1个内含子区变异位点,编码区变异位点引起蛋白质相应氨基酸发生错义突变.外显子区A2699T、G3857T变异位点与300日龄产蛋量、首次就巢日龄、首次就巢持续时间、300日龄就巢次数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关联.外显子区A2699T、G3857T位点可作为瑶山鸡繁殖性状选育的辅助选择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