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吉林黑土区不同施肥条件下农田土壤动物组成及多样性变化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手捡法和改良干漏斗法(Modified Tullgren)对吉林黑土区长期定位施肥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进行研究。12个施肥小区内共采集108个土壤样品,获得农田土壤动物标本17265只(未鉴定标本187只),隶属3门9纲19目3亚目48科。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所采集标本中,营养功能群以植食性(35.53%)为主。其中,大型农田土壤动物捕获的个体数和类群数以撂荒和施氮肥区最多;中小型农田土壤动物则以撂荒和轮作区最多;大型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依次是NP>N>1.5MNPK>PK>M2NPK>CK>NK>NPK>M1NPK>轮作>SNPK>撂荒,中小型农田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依次是M1NPK>M2NPK>SNPK>1.5MNPK>NP>CK>轮作>NK>NPK>PK>N>撂荒。群落相似性指数分析表明,不同施肥之间相似性系数一般较低。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异质性较高,SNPK与M1NPK、撂荒地处理之间的相似性明显高于其他群落,N与SNPK、M2NPK和轮作之间、CK与1.5MNPK和NPK之间的相似性明显低于其它施肥之间的相似性。反映出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生态系统内部环境,进而对土壤动物群落产生的影响。
吉林省玉米育种概况及发展趋势
《玉米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吉林省是我国玉米的主要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各项承诺的指标逐步落实和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及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的全面启动,作为玉米产业重中之重的玉米育种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全面了解吉林省玉米育种概况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十分必要。本文就吉林省玉米育种概况做简要回顾和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草原红牛及其杂种牛群体遗传变异与肉用性能的微卫星标记研究
《畜牧兽医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草原红牛、草原红牛与利木赞杂交后代作为试验牛群体,经过基因组DNA的提取、微卫星引物的PCR扩增、扩增产物的电泳分型、各座位等位基因分析以及基因频率、多态信息含量(PIC)和杂合度(H)的计算等步骤,从分子水平上分析了草原红牛及其杂交牛群体的遗传变异。在此基础上,以体重、体尺作为衡量牛生长发育的指标,以肉牛线性体型评分方法中的肌肉度线性评分性状和屠宰肉用性状作为衡量牛肉用性能的指标,运用SPSS软件分析了21个性状与8个微卫星标记的关系,发现了6个微卫星标记对试验牛群体某些生长发育性状和肉用性状存在正面或负面影响。


转基因抗虫玉米Bt蛋白表达量的研究
《玉米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定量检测转基因抗虫玉米不同生长期不同部位的Bt蛋白表达量。结果显示:Bt毒蛋白在玉米乳熟末期的第15叶中表达量(0.225%)最高,在花粉中表达量(0.011%)最低。叶、茎、髓、花丝、穗轴及粒的Bt蛋白含量及比例随着作物的生长呈上升的趋势。Bt毒蛋白最低检出量为0.5ng/mL。
关键词: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 转基因抗虫玉米 Bt毒蛋白


玉米优化施肥模式的研究
《玉米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常规施肥模式下磷、钾用量基础上的氮肥用量试验;氮、磷用量基础上的钾肥试验;氮、钾和密度的三个因素试验及优化施肥模式与常规施肥模式的对比研究,提出了优化施肥模式对提高氮肥肥效、增加玉米产量具有显著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