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桃园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动态研究
《应用昆虫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桃园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结构组成及动态规律,为桃园害虫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验站选择树龄5~6年的桃园为调查对象,系统调查园内节肢动物群落的种类和数量,测定群落的相对丰富度、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E)及优势集中性指数(C)等指标,研究园内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变化规律。【结果】桃园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表现为高-低-高-低的趋势;群落优势度(B)与优势集中性指数呈现低-高-低趋势。食蚜蝇、蜘蛛、瓢虫、步甲和草蛉是桃园主要捕食性节肢动物亚群落。大灰食蚜蝇Metasyrphus corollae和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a是食蚜蝇亚群落的优势种群,5月中旬至6月下旬是其发生高峰期;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是瓢虫亚群落的优势种群,5月中旬至7月下旬是其发生高峰期,随后数量维持在较低水平;龟纹瓢虫鼎斑变型和锚斑变型是桃园最常见的色斑变型,分别占49.6%和29%;蜘蛛亚群落主要包括皿蛛、蟹蛛和球蛛类群,5月上中旬、8月中下旬和10月中旬是其发生高峰期;步甲亚群落的发生高峰期为5月上旬至6月下旬,随后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中华草蛉Chrysoperla sinica为草蛉亚群落的优势种群,6月上旬至8月上旬是其发生高峰期。【结论】桃园捕食性节肢动物主要包括捕食性蜘蛛、食蚜蝇、捕食性瓢虫、步甲和草蛉5个亚群落,不同天敌亚群落的结构特征随着季节和气温的变化而相互演替,共同发挥控制害虫的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雾灵山不同林分灌草多样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研究了河北雾灵山5种人工纯林(油松、蒙古栎、核桃楸、华北落叶松和白桦)的灌草多样性及其生物多样性与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5种林分中的灌木和草本的Menhinick丰富度指数分别为0.41~0.76,0.77~2.12;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41~0.78,0.64~0.97;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87~2.13,0.99~2.71;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49~1.10,0.51~1.00。物种多样性受外界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随海拔升高灌木多样性减小,草本多样性指数先增大后减小;随坡度增大灌木和草本多样性增大;随林龄增大草本多样性减小;随郁闭度增大灌木多样性减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米蛾卵饲养东亚小花蝽的关键点研究
《环境昆虫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评价了以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作为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替代饲料的饲养效率及其对米蛾卵的取食量等,探讨了成虫最佳饲养密度和最佳产卵基质等繁殖关键技术点。结果发现,东亚小花蝽取食米蛾卵可以满足全世代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单雌均产卵量为70.5±4.2粒,种群指数为22.18;东亚小花蝽雌成虫一生需要取食米蛾卵183.8±5.4粒;以每对成虫50 cm3的空间密度饲养东亚小花蝽成虫时,其单雌产卵量最多(70.2±3.2粒),与雌成虫单头饲养时的产卵量(70.5±4.2粒)相近;在供试的四种产卵基质中,东亚小花蝽偏好选择白芸豆Phaseolus Bulgaris嫩茎和具叶柄叶片作为产卵基质,其卵的孵化率可达91.76%,显著高于发芽的蚕豆Vicia faba种子和夏至草Lagopsis supina嫩茎。以上研究结果可为东亚小花蝽的规模化饲养提供有价值的技术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粉虫对冬毛期水貂体重变化、营养物质消化率、氮代谢及毛皮质量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黄粉虫对冬毛期水貂体重变化、营养物质消化率、氮代谢及毛皮质量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取125日龄健康雄性水貂60只,随机分成5组。Ⅰ组饲喂基础饲粮(不含黄粉虫);Ⅱ组、Ⅲ组、Ⅳ组、Ⅴ组水貂的饲粮中分别添加2%、4%、8%和16%的黄粉虫。预试期7 d,试验期80 d。结果表明:1)2013-11-17时,Ⅳ组和Ⅴ组水貂的体重显著高于Ⅲ组(P<0.05);各组平均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2)Ⅳ组水貂的采食量极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1);Ⅱ组和Ⅴ组水貂粗蛋白质消化率极显著高于Ⅳ组(P<0.01);各组粗脂肪消化率和粗灰分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3)Ⅲ组、Ⅳ组和Ⅴ组水貂的食入氮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Ⅲ组、Ⅳ组水貂的粪氮极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1);Ⅴ组水貂的尿氮极显著高于Ⅱ组和Ⅳ组(P<0.01),Ⅳ组水貂的氮沉积、净蛋白质利用率和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显著高于Ⅰ组(P<0.05)。4)Ⅴ组水貂的皮长显著高于Ⅰ组(P<0.05);Ⅴ组水貂的鲜皮重显著高于Ⅲ组(P<0.05);Ⅲ组水貂的针毛长显著高于Ⅳ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黄粉虫能够减少鱼粉、肉骨粉和豆油的添加量,饲粮中添加8%~16%的黄粉虫能够改善毛皮质量。
基于叶绿素相对值的植物叶片颜色模拟方法
《农业机械学报 》 201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叶绿素相对值(SPAD)的植物叶色模拟方法。首先利用自制的叶色数据采集装置,在外部环境恒定的条件下采集叶色数据,跟踪监测叶片不同生理时期的叶色变化。再基于数据对叶色进行分析,构建SPAD值与特定光环境下叶片颜色值的关系函数,并利用该函数推导出叶片的漫反射计算公式;最后采用基于SPAD纹理的方法对叶片表面的颜色差异以及随着时间发生的老化现象进行模拟。结果显示在确定的恒定外部环境下,SPAD值与叶片漫反射红绿蓝三通道关系函数呈指数关系,决定系数分别为0.972、0.968、0.509,表明SPAD与叶片漫反射颜色之间存在相关性,因此可利用SPAD作为驱动因子进行叶色仿真。同时,从视觉角度加以分析,基于SPAD的叶色模拟结果与真实图像对比,叶色的变化趋势一致,结果较真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桃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细胞内糖酸分布对甜酸风味的影响
《植物科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桃果实发育过程中细胞内糖酸的分布、变化规律对果实甜酸风味的影响,采用区室分析方法研究了‘白凤’桃(Prunus persica‘Hakuho’)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细胞内糖酸组分、含量及其分布对甜酸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果实中(花后100 d)可溶性糖(蔗糖、葡萄糖、果糖和山梨醇)在液泡、细胞质和细胞间隙中的含量分别为27.3、11.6、9.0 mg/g,有机酸(苹果酸、柠檬酸、奎宁酸和莽草酸)含量为2.09、0.94、0.35 mg/g;未成熟果实中(花后60 d)可溶性糖在液泡、细胞质和细胞间隙中的含量分别为0.97、2.2、2.3 mg/g,有机酸含量为0.25、0.44、0.82 mg/g。‘白凤’桃果肉细胞内不同的糖酸分布对成熟果实的甜酸风味具有显著影响,而对未成熟果实影响较小。成熟果实中糖酸在液泡、细胞质和细胞间隙三者之间的分布差异可能是导致果实甜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白凤’桃 果实 区室分析方法 糖酸分布 甜酸风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贮藏温度和薄膜包装对甜玉米呼吸强度及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贮藏温度和薄膜包装处理对甜玉米呼吸强度、感官评价、质量损失率、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VC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等营养指标及商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20、30℃条件下,甜玉米保鲜期的销售界限和感官评分分别为4、3 d、9 h和6、6.4、6.9;而薄膜包装甜玉米保鲜期的销售界限和感官评分分别为6、4、2 d和6.5、7.7、7.2,与无薄膜包装相比,分别延长了2、1 d、42 h;在0℃以上,贮藏温度越低越好,有薄膜包装比无薄膜包装好;甜玉米贮藏温度越高,呼吸强度越高,感官评价越低,质量损失率越大,营养成分损失越多,反之亦然。甜玉米在10℃和薄膜包装条件下保鲜效果较好,贮藏寿命6 d,质量损失率为5.43%,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VC、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2.5%、16.13%、88.15 mg/100 g、4.55 mg/g。
关键词: 甜玉米 贮藏温度 薄膜包装 呼吸强度 品质 销售界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氮水平下黄瓜-番茄日光温室栽培土壤N_2O排放特征
《农业工程学报 》 201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日光温室黄瓜—番茄种植体系内N2O排放动态变化及其对不同氮水平的响应规律,采用密闭静态箱法,研究了常规氮量(黄瓜季1 200 kg/hm2,番茄季900 kg/hm2)、比常规氮量减25%(黄瓜季900 kg/hm2,番茄季675 kg/hm2)、减50%(黄瓜季600 kg/hm2,番茄季450 kg/hm2)以及不施氮对日光温室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日光温室土壤N2O排放强度的重要因素,4-10月(平均气温为27.4℃)的N2O排放通量最高达818.4μg/(m2·h);而2-3月(平均气温15.1℃)以及11-12月(平均气温14.7℃)期间的N2O排放通量最高仅为464.5μg/(m2·h),比4-10月的N2O排放峰值降低了43.2%。N2O排放峰值在氮肥追施后5 d内出现,N2O排放量集中在氮肥施用后7 d内,可占整个监测期(271 d)排放量的64.7%~67.8%。施氮因增加了土壤硝态氮含量而引起N2O排放爆发式增长,0~1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与N2O排放量呈指数函数关系(P<0.01)。日光温室黄瓜—番茄种植体系内的N2O排放量为0.99~9.92 kg/hm2,其中75.6%~90.0%由施氮造成。与常规氮用量相比,氮减量25%和50%处理的N2O排放量分别降低了40.4%和59.3%,总产量却增加4.9%和7.4%。综上所述,合理减少氮用量不仅可显著降低日光温室土壤N2O排放,而且不会引起产量的降低。该研究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构建科学合理的施氮技术及估算中国设施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量提供参考。
FT-IR分析超高压处理对调配草莓汁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研究不同超高压处理调配草莓汁蛋白结构的变化。以调配草莓汁为对照,对草莓汁红外光谱酰胺Ⅰ带拟合,分析不同压力、协同温度(≤60℃)、处理时间及处理次数对草莓汁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都有使α-螺旋、β-转角向自由卷曲转化的趋势,β-折叠基本无变化。通过提高超高压压力,延长处理时间,升高超高压协同温度,增加间歇性处理次数,草莓汁蛋白结构变化增强。其中提高处理压力对蛋白二级结构影响最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